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部跨学科的力作──评陈明芳的《中国悬棺葬》吴定宇中国自古注重丧葬,形成了历史悠久的丧葬文化。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方和民族的丧葬方法和习俗各具特色。始自商周,迄于明清,广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十余个省区的悬棺葬,便是一种古老而又奇特的少数民...  相似文献   

2.
<正>在福建武夷山风景区,古代就有一种把死者的棺木安放在高山崖壁洞穴之中的、奇特的悬棺丧葬习俗。而这悬棺葬中埋葬的是谁?为什么要这样埋葬?以及它们是怎样安放上去的?就成了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3.
所谓悬棺葬,是指将死者灵枢高置于下临江河的悬崖绝壁之上或岩壁洞穴之中而不加蔽盖不起坟丘的一种奇特的丧葬形式。它主要流行于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至唐宋而大盛,但在四川南部和贵州等地,其下限可到明代,台湾高山族的耶眉人至今仍保存着悬棺葬的习俗。①悬棺葬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台湾等地,在东南亚地区的印度支那半岛、印度尼西亚、琉球、西里伯、菲律宾以及太平洋岛屿中的波利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群岛等地也有所发现,但以我国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川黔…  相似文献   

4.
满族传统丧葬习俗塔娜一、满族丧葬习俗的产生和发展满族的先世女真人,因居住地域不同,其丧葬习俗也不尽相同,既有土葬、火葬,也有树葬。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的女真人,其丧葬习俗是:老死的人,到其腹焚化,用木夹灰骨保存起来;溺死的人,用鱼叉叉其尸体,裹上海豹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历代地方志及现代民俗学调查报告为基础,并结合其它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近世时期流行于浙江地区的土葬、火葬、二次葬、潮魂葬等丧葬习俗的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作了简要的介绍及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制约浙江地区丧葬习俗地域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6.
张媛 《文史月刊》2012,(Z3):1-2
悬棺葬,系古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丧葬形式,它不入土,不入水,而是把棺木置于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是与弃尸、鸟兽葬、火葬、土葬等不同的一种奇特葬俗,成为所谓"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7.
张国庆 《民俗研究》2009,(1):95-109
辽墓出土的墓志及墓幢等石刻文字蕴含着虽零散但却十分珍贵的反映辽人丧葬习俗的第一手资料。利用这些珍贵的石刻资料,对辽人丧葬习俗诸如“停柩权厝”、“遴选墓地”、“营造墓穴”、“卜占葬期”、“依礼下葬”、“褙葬先茔”、“特殊葬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可弥补文献史料和考古实物对丧葬习俗记载、反映之缺漏,丰富辽代丧葬文化之内容,而且有益于进一步深化与丧葬文化相关的辽代社会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8.
船棺葬是战国秦汉间巴蜀地区流行的一种丧葬习俗。本文运用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 ,从船棺葬的发现与地理分布、船棺葬与巴蜀先民生产与生活的关系、船棺葬的特点及其民俗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 ,探讨这一古老的丧葬习俗形成的原因 ,以及它所蕴藏的民俗文化内涵。指出巴蜀船棺葬的产生 ,既是巴蜀先民受到本民族“送魂”意识支配下的产物 ,同时又与古代巴蜀先民的生产活动与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再葬画像石墓的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凋蔽是直接原因,丧葬习俗的改变是再葬画像石墓出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招魂葬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丧葬风俗。唐代招魂葬的实施和礼俗,即折射出唐代社会浓厚的灵魂观念、政治压力及社会因素,并对后世的丧葬习俗产生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颖 《文物天地》2021,(4):58-60
丧葬制度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体现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有力佐证,兼具多样性、复杂性和神秘性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丧葬习俗之间有共性,亦有个性。“毁器”葬是形式各异的丧葬制度中的一种,其流行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历史、考古资料证明,在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墓葬中就已经发现有“毁器”习俗的现象[1]。鄂温克族至今仍保持着若干原始形态,“不论死者是男是女,其随葬品一律都要砸坏一块,因为传说不砸坏随葬品,就将对活着的人不利”[2]。  相似文献   

12.
贵州印江土家族一直沿用红棺为已故亲人丧葬的习俗。论文意在探讨印江土家族红棺葬习俗反映的社会道德、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13.
2012年5~6月,考古工作者对重庆市大渡口区跳蹬镇石盘村大树林汉墓M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为东汉时期砖室墓,出土仿木棺式葬具陶棺一具,以及一批陶器、铜器、铁器等。该墓出土的仿木棺式葬具陶棺丰富了四川、重庆地区汉代陶棺葬的考古材料,对研究该区域这一时期的丧葬习俗、陶棺葬的时空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天葬习俗概述 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及的一种葬俗,可以说是藏族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示出它自身特有的丰富多彩的风格。从形式结构上看,以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藏族丧葬主要由天葬、土葬、石葬、崖葬、塔葬,肉身葬、水葬等多种葬仪所组成。  相似文献   

15.
天葬习俗与医学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民族在自己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藏族文化在受汉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相互交流、相互渗透时,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丧葬习俗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大部分人的葬法是天葬。由于丧葬习俗的特殊,对医学科学的影响极大,从而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陶俑葬楚墓多见于楚东地区,经与该地区的木俑葬对比可知,陶俑葬是战国中晚期楚墓中新出现的一种丧葬习俗。楚墓中陶俑葬习俗的兴起应是楚国迁都于陈后,受北方各国俑葬习俗影响的结果。观察墓葬级别和葬俑数量的关系可知,葬俑的数量在大夫墓与士一级墓中有明显的等级差异,而士一级墓与平民墓是否存在等级的差异,有待于新材料的补充。多数陶俑葬楚墓中仅发现有陶制俑头或俑手的情况,可视为是葬俑的简化现象,亦可作为楚墓俑葬习俗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楚国灭亡后,随葬陶俑的习俗对后代仍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四川珙县悬棺葬墓主的族属问题值得探讨。悬棺傍崖壁的铜鼓图案、墓主"打牙"的习俗和"阿旦沐"的名字为我们的探讨透露了若干消息。在悬棺的岩画中可以认为是铜鼓图像的,有: (1)麻塘坝棺材铺岩画中的图案。 (2)麻塘坝狮子岩的图案。 (3)麻塘坝九盏灯的图案。  相似文献   

18.
魏晋薄葬论     
沙忠平 《文博》2001,(3):30-34
伴随着史前原始风俗习惯而产生的丧葬习俗,在进入阶级社会后,便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围绕死者而展开的各种丧葬活动,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又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方面,构成了中国古代博大深邃的丧葬文化的内涵。与“举凡生之所用之器,皆为死后从葬之物”的秦汉时期的葬制相比,持续其后的魏晋时期的葬制则显得较为俭薄,给人以革古鼎新之感。  相似文献   

19.
李良赞 《神州民俗》2007,(11):15-16
商洛“秦头楚尾”的山地区位,使其风土民情、丧葬习俗。既具中国传统习俗之共性,又富地方特色之个性,蕴含秦巴山民朴素的丧葬信仰。丧葬习俗是商洛诸多习俗的缩影,“成服”、“铭旌”、“入殓”、“出殡”等系列活动,体现了该地丧葬习俗“既具秦风,又含楚韵”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崖棺葬,自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以来,称呼不下二、三十种,有称悬棺、沉香棺、铁棺,有称架壑船、仙船,还有称仙骨函、仙人葬、葬堂等。目前,史学界多数同志称为悬棺葬,也有称为崖洞葬、崖墓、崖葬或岩墓的。笔者认为,这些称谓都是针对某一地区崖棺葬的具体情况予以命名的,如武夷山地区的悬棺葬反映的是“枯槎插石罅,以庋船棺柩”(宋朱熹《武夷山图序》)的情况,叙南地区的悬棺葬亦如此,《叙州府志·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