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49年3月间,于右任先生来到上海,住在离徐家汇不远的一座楼上。一天上午,我和姚鹓雏(当时他和我是监察院上海留守办事处正副主任)去看望他,一见面,于先生紧握着我们的手说:“你们不去台湾,很好!”我们说:“还有极少数的职员因地位  相似文献   

2.
于右任是国民党的元老,德高望重,长期担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1949年4月,被国民党特工挟持去台湾,再也没有回来过。在台湾闲居15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大陆,盼望祖国统一。但长期处于失望中,受浓浓的乡愁的困惑,忧郁而死,临终也未能实现他的愿望,抱憾终生。一、重点“护送”赴  相似文献   

3.
于右任 《贵阳文史》2007,(6):F0003-F0003
卜田纪汕年代长为书泪:爱好者的题!,刁:,J‘厂为最快乐的事于右任书法赏析@于右任~~  相似文献   

4.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谐音“右任”行,号髯公、翳翁、太平老人、官至国民党监察院长。于为一介儒生,雅好词书法,是名书法家、诗人、报人、为南社中坚,有标准草书《千字》等,时称“西北奇才”。  相似文献   

5.
复旦大学.是我国一所享有国际声誉的高等学府。读了本文.知道复旦革创之艰辛。有复旦.于右老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逐渐将宣传重心由海外移向国内。上海由于有较好的革命基础和出版印刷条件,加上又有租界可缓冲,成为这一时期革命报刊活动中心。从1905年至1911年期间,革命党人曾在上海租界出版过15种以刊载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报刊,这些报刊中以于右任创办的《神州日报》和“竖三民”影响最大。所谓“竖三民”,即:《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因3报报名首字均为“民”,且一脉相承,故简称“竖三民”。  相似文献   

7.
作者张笃勤青少年时期生长在陕西,出于对同乡先贤的崇敬和热爱,一度对于右任研究很上心,曾先后发表过数篇关于于右任的文章。1984年,张笃勤尚在兰州大学工作,一次偶然听学校科研处陈玉清同志讲,他的岳父李楚材曾经是于右任的秘书,对于右任的生平经历十分熟悉。为了解搜集于右任的相关史料,张笃勤于1984年10月16日、17日两次走访了李楚材先生。当时,李先生已79岁高龄,目昏耳聋,瘫痪在床多年,交谈已不方便,提问主要靠笔纸,所幸李先生思路尚属清健,能够依据张笃勤写在纸上的问题提供一些情况。下面就是张笃勤根据当时李楚材先生的口述整理的资料。李先生的口述提供了一些不曾被历史文献记录的史实,如清代西北回民大起义的起始经过、于右任家族及其早年的一些情况等。  相似文献   

8.
于右任二三事办报言志自1909年5月至1910年10月,于右任先后创办过《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份报纸。《民立报》之民立,是提倡国民自立的精神,在发刊词中,于右任表明了自己“为国效驰驱”的精神。后来《民立报》成了革命党人的“重镇”,为...  相似文献   

9.
于右任(1879-1964年)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号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是老同盟会成员,国民党元老,以草书见长,有“一代草圣”之美称。他一生所题写的书品数以万计,有关他题字的佳话趣事颇多。  相似文献   

10.
<正>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经常举行总理纪念周活动。一次,在总理纪念周上,蒋介石训话后,礼节性地请几位大元老上台讲讲话。别人都推辞了,只有于右任上台讲了一通。他掀动银髯,拉开陕西秦腔,大骂行政院院长兼财政部部长孔祥熙贪污舞弊,苛捐杂税日增,弄得国事日非。  相似文献   

11.
在丝绸之路起点古都西安以北的三原城,19世纪70年代末于右任诞生了;在这条明交流之路向西延伸几百里的甘肃天水,甲午战争之年邓宝珊诞生了。他们都是知名度很高的中国近现代爱国历史名人。何以为证?仅举两例:  相似文献   

12.
季凉 《炎黄春秋》2005,(2):49-49
于右任,陕西人,清光绪年间举人,1906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回国创办《民呼报》和《民立报》,宣传革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由于他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而遭到追捕。他回到家乡,组织陕西靖国军,自任总司令。北伐战争时期,他为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于右任无奈而去台湾,结发妻子和儿女则留在大陆。于右任到了台湾,无时无刻不思念大陆。随着时光的流逝,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更是年年挥之不去。许许多多的台湾朋友和数以万计的台湾民众及大陆在台人员,也都盼望早日到大陆看看,其中尤其是大陆…  相似文献   

13.
西安碑林,历经九百余年的风雨洗礼,已正式定名为“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荟萃自汉迄清历代碑刻、墓志、造像、经幢2300余件,展出1000余件。同时还设立了专门的碑林史料、书法、石刻研究室,建有文物档案,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50个重点博物馆之一,成了闻名于世的文博旅游景观,每年接待上百万名中外游客。碑林又是我国一处珍贵的石刻书法艺术宝库。仅第一展室,唐文宗开成二年镌刻的一套《开成石经》,即《周易》、《尚书》、《礼记》、《左氏春秋》、《公羊秋》、《论语》、《尔雅》等12部,和清康熙三年又仿欧体补刻了《孟子…  相似文献   

14.
举世闻名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东方文化的宝库,收藏并陈列着我国大量的碑石瑰宝.作为伟大爱国者的于右任,对古代碑刻十分珍爱,曾呕心沥血二十余年,耗资十余万银元,搜购碑版四百余方,无偿捐献给碑林,对西安碑林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对于先生的这一贡献永志不忘,特整理分述于后.多方搜寻佚碑1918年,于右任奉孙中山之命回陕策划反军阀活动,目睹“如毛群盗满关中,天荒地老文物烬”,“石马失群超海去,宝鼎出现为贼讹”,珍贵文物大量散失,感到痛心疾首.从1919年至1922年,他担任靖国军总司令,指挥数万革命军与陕西军阀武装浴血奋战.但在戎马倥偬的时刻,仍不忘按毕沅《关中金石记》提供的线索,去查找散失的碑石.如他当时的寻碑的诗句:“曳杖寻碑去,城南日往还”.“扶杖寻碑往所之”.“载酒三阳寺,寻碑兴倍增”.他苦心搜求《广武将军碑》即其一例.  相似文献   

15.
博文 《纵横》2008,(4):16-20
白驹过隙,屈指算来三原于右任先生乘鹤西去已逾44载。1906年,于右任先生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后,即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后举凡有关西北革命大计,孙中山先生总是多所倚重。近年来有关这位"西北奇才"的革命事迹,不少报刊皆有披露。至于于右任先生的草书艺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受到国共两党共同尊重的长者有两人,一为孙中山,一为于右任。身为国民党监察院长的于右任,生活俭朴,家里除文房四宝外,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身上穿的是土布袍子,鞋袜也是土布做的。于右任到了晚年,对大陆及家乡极其思念,有时甚至夜不能眠。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写了一首情深意长、影响海内外的哀歌《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进台北荣民总医…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南京解放前夕去了台湾。他去台后的境况如何?《去台后的于右任先生》一文讲述了老先生在台湾孤寂清苦的晚年生活和他渴望回归故土的企盼。  相似文献   

18.
正民国元老于右任(1879—1964),不但是中国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在其早年更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著名报人。他在上海长达7年的报人生涯中,曾主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鼓吹革命,为民喉舌,被时人誉为"竖三民"伟业。办报缘起于右任出生在陕西泾阳斗口村的一个穷苦人家。1903年,在他24岁那一年,中了举人。但于右任没有就此循例走上科举应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于右任先生的丝路情结杨荣MrYuYouren’sFeelingfortheSilkRoad¥YangRongAbstractYuYouren.anotedpoetinmoderntimes.wasactiveinthenorthwestareainh...  相似文献   

20.
李庆华 《百年潮》2005,(6):58-60
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宗教家、社会活动家.他曾经创办了中国近代两所著名的大学:震旦学院和复旦学院,培养出诸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作出卓越成就的学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马君武、张轶欧、劭力子、于右任等人,其中于右任与马相伯关系最为密切.二人留下了民国时期最为可贵的一段师生风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