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婚照相的时候,男的往往排在左边,女的排在右边。如果颠倒位置,人们就会笑话摄影师外行,违反了“男左女右”的习俗。那么,男左女右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2.
孙剑艺 《民俗研究》2014,(1):106-113
山东阳谷一带陌生男子间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社交称谓,实滥觞于明代以来广泛流传的“武松文化”。它使得相貌魁伟、刚强侠义的武松二哥形象以及恰成反衬的武大郎形象深入人心,导致“大哥”成为避讳,“二哥”成为社交尊称。这其实是一种“英雄崇拜”的结果。但家庭内兄弟排行“大哥”、“二哥”俱全,说明此前亲属称谓已经定型。河北清河县也有此语言现象,属武松文化的正常延伸。但天津尊称“二爷”、“二哥”却与武松文化无关,其历史渊源是“拴娃娃”民俗。而今此种语言习俗已呈衰微之势。  相似文献   

3.
《资治通鉴》中“世民跪而吮上乳”之句 ,透视出中国古代存在着的“乳翁”风俗。早期父权意义上的产翁习俗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异 ,而以另外的面貌出现 ,它的具体形式早已摆脱了那种装模作样的卧床假产方式 ,由“产翁”演化到了“乳翁” ,强调丈夫在子女哺育中的“乳子”作用。这种“乳翁”习俗 ,还包括以男子多乳、大乳为贵吉之征的尚乳崇拜和带有乳子痕迹的男子成年仪礼 ,这也是华夏汉族有异于周边少数族产翁习俗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刘雪洋 《神州》2011,(2):55-55
我国现行《刑法》制定于1979年,对强奸罪的保护只注重于男子强奸女子一种形式,导致长期以来对男子强奸男子、女子强奸男子以及女子强奸女子这几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的制裁难以做到罪责刑相适应。目前,世界各国对强奸罪已不区分性别,我国《刑法》亦应与时俱进,给强奸罪实施一场“变性”手术。  相似文献   

5.
“抢亲” ,即未婚男子将自己喜欢的女子抢到自己家中成亲。这种习俗 ,在云南的几种少数民族中都存在 ,但这都是男女双方商量好的一种婚嫁方式。凡被抢的女子 ,虽然心里很高兴 ,一百个愿意 ,但都要呼天唤地大叫大哭一通。女方家庭的成员也要装模作样呼吼着追上一程 ,但却都是“演戏”———这“亲”必然是把握十足 ,十“抢”十成的。但阿昌族的抢亲却有所不同 ,分三种情况 :一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有了感情 ,“抢亲”结果都如上述。二是姑娘有了自己的意中人 ,而父母却硬要为她另择夫婿。在这种两个男子追求一个姑娘的情况下 ,便会发生抢亲 ,其…  相似文献   

6.
缅甸人只有名没有姓。但绝大多数缅甸人,都习惯于在名字前面加一个冠词,以示性别、长幼、尊卑之别。 譬如:一个名叫“登”的男子,他自称或长辈呼唤,就叫他“貌登”(貌意为年青小伙子);同辈则叫他“哥登”(哥意为兄长)。如果“登”是个女子,那么长辈或平辈就叫她“玛登”,自己谦称时也用“玛登”(玛意为姑娘、姐姐)。对上了年纪或有了名誉地位的人,是男子就尊称为“吴登”(吴原意为叔、伯,此处转意为先生),是女子则尊称为“杜登”(杜原意为姑、婶、大妈,此处转意为女士)。  相似文献   

7.
女子自梳是盛行于近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殊婚嫁习俗。中国旧时,未嫁女子的发式为梳辫,已嫁则为梳髻,一般在出嫁当日,由母亲或大妗姐等长辈为其改梳云髻,以示身份的转变。近代珠三角地区的一些女子,为抵抗封建婚姻的束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后,毅然选择独身终老。和出嫁一样,她们也通过一系列独特的仪式,白行易辫为髻,以此向社会表明不言婚嫁的决心,这种仪式被称作“自梳”或“梳起”,梳起的女子被称为“自梳女”。  相似文献   

8.
产翁制:夏越民族共同的文化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夏、越民族存在同源关系,故有许多相同的原始文化习俗,“产翁制”即其一例。一“产翁制”,是古代一种奇特的生育习俗。即男子在其妻分娩后要装扮成产妇卧床抱子,而真正的产妇则照常干活、做家务,并照顾卧床丈夫的饮食起居。这种风俗具有父权制特征,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阶段,男子通过卧床,哺乳,以确认和维护自己对亲生子女的血统关系。产翁制曾是世界性文化现象,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其遗迹。例如:在美洲亚马逊河和低利诺科河流域的印第安人中,就“存在着产翁坐褥的习俗,在妻子生产的时期,丈夫躺在床上…  相似文献   

9.
释“扶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桑是先秦太阳神话要素之一.《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扶桑,旧释为神木;今人有释之为现代植物分类学上的扶桑.何新说,扶桑作空桑,空训为“大”;又作榑桑.榑亦训为“大”,故扶桑即大桑.本文从文字训诂、东汉画像两方面对扶桑是大桑的观点作更深一层的证明.(一)训扶.据“右文说“,形声字的声部表义.且接近本义.故扶的本义在“夫”声中,归纳从夫声的汉字.即可得其义.1、夫.夫.大同源,故夫有“大”之义.成年男子称“夫”,相对于未成年者,有大意;又称先生年长者为夫、亦取其“大”意;又《汉书·食货  相似文献   

10.
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福州满族是康乾时期,先后来福建省福州地区驻防的满洲八旗官兵的后裔。他们的婚俗具有两层性和多元性。既是满族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融合汉族及其他民族特性集中的体现。因此,对其研究,对社会发展史、家庭婚姻史、文化史、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都有重要的学术、资料价值。本文试对福州满族婚俗的演变做一探讨。 福州满族婚姻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同姓婚姻和转房。清初尚严禁满汉通婚,仅是允许木民族内部通婚。后来,由于满族与汉族交错杂居,交融日深,满族娶汉女为妻已成为普遍现象,清王朝下诏允许满汉通婚。但仅有满族官兵及子弟娶汉女为妻,没有满族女子嫁给汉族。因为按规定满族女子嫁给汉族均要出旗籍。所以,满族女子几乎没嫁给汉族而出现福州满族女子的过剩。辛亥革命后,满族女子开始嫁给汉族,才解决过剩问题。现满汉通婚互相嫁娶习以为常。辛亥前至解放前,福州满族婚姻主要是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决定。辛亥前结婚时还需要报知所管牛录章京,在结婚的“通书”上注明属于哪一个佐领。辛亥前,福州满族有早婚并娶长妇之习俗。因为,只有早婚娶长妇,才能解决其八旗制的男子在16岁成丁入伍征前就实现人口的繁殖,久而成俗。同时,  相似文献   

11.
作为传承文化的民间习俗,特别是那些长年相因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我们往往只能得知其现象,至于其由来,其所以然,要溯源古代, 探其原貌,是比较难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江苏·吴县之扫晴娘”条云: 吴县如遇久雨,则用纸剪为女子之状,名曰扫睛娘,手执扫帚、纸人须颠倒. 足朝天,头朝地。其意盖谓足朝天可扫去雨点也.用线穿之,挂于廊下或檐下,俟 天已睛,然后将扫睛娘焚去。 解放前,东北地区的满族也有这种习俗。 用纸剪做执帚的女子.颠倒其就能使久雨天放晴.这种意识由何而来?以前每每阅读至此,虽必掩卷  相似文献   

12.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俗语流传已久,它包含着外省人对湖北人的善意,亦有些无可奈何的嘲讽。但湖北人绝对不认为“九头鸟”是恶名丑号,你称他为“九头鸟”,他坦然受之,并有几分自得。“九头徽号称鄂鸟。鄂人听了不烦恼”,大有楚君“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遗风。在湖北人心目中“九头鸟”是刚强、机智的性格化身。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不仅表现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而且在婚姻礼俗方面,也显示出较为自由和开放的特色.关于这一点,唐代墓志对当时婚姻习俗及其特点都有反映.以下摭拾数例,以资参证.一、婚姻年龄中国古代早婚习俗极盛.《礼记·内则》郑注昏礼云:“女子十五许嫁,笄而礼之.”可见当时社会上女子15岁为婚龄的现象十份普遍.这种早婚风俗在唐代社会依旧盛行,大量唐墓志中多有反映.如《唐代墓志汇编》大历058《有唐卢夫人墓志》云:“年一十有二,归我扬子府君”.河南开封博  相似文献   

14.
山东阳谷一带陌生男子间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社交称谓,实滥觞于明代以来广泛流传的"武松文化"。它使得相貌魁伟、刚强侠义的武松二哥形象以及恰成反衬的武大郎形象深入人心,导致"大哥"成为避讳,"二哥"成为社交尊称。这其实是一种"英雄崇拜"的结果。但家庭内兄弟排行"大哥"、"二哥"俱全,说明此前亲属称谓已经定型。河北清河县也有此语言现象,属武松文化的正常延伸。但天津尊称"二爷"、"二哥"却与武松文化无关,其历史渊源是"拴娃娃"民俗。而今此种语言习俗已呈衰微之势。  相似文献   

15.
春节是我国最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春节古时叫“元旦”。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民间有关“年”的传说及春节习俗很多,现就大同地区的春节习俗略作介绍。 节日习俗 大同地区的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有时甚至于到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正是春节习俗的真实写照。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悟道成佛。是日,大地霞光万丈,万物生辉,佛教徒们视该日为佛主的“成道节”…  相似文献   

16.
驯鹰人家     
一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有了驯鹰狩猎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观猎》中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崔颢《古游侠呈军中诸将》中的“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等诗句,便是对鹰猎场面的精彩描绘。如今,驯鹰狩猎的习俗已属罕见。不  相似文献   

17.
满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远在隋朝时,满族的祖先靺鞨人派使者去长安朝见隋文帝时,就有:“高祖因厚劳之,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徒皆起舞,其曲折多战斗之容”。(《隋书》卷八一)的记载。 靺鞨的后裔女真人之女子成年以后,有行歌于途,歌唱自己身世、姿色、技能以寻找伴侣的习俗。 努尔哈赤兴起后,也继承了满族先人能歌善舞  相似文献   

18.
郝凤梅 《沧桑》2008,(5):15-16
弃妇是指中国古代被男子抛弃的女子。弃妇大都因男子喜新厌旧,寻找各种借口所致。然而,在以"孝"为上的古代社会里,婆媳关系的好坏也是决定女子是否成为弃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常宝玉 《新疆钱币》2001,(4):43-43,F003
笔者在1999年于玛纳斯从一维民手中购得一串红钱(约百枚),其中有一枚乾隆钱甚为奇异。其钱如图(见封三)所示,重4.12g.面文“乾隆通宝”“乾”字长扁“日”,“乾隆”二字大而宽,“通宝”二字小而长。背文,穿左满文“阿克苏”,穿右5点维文“阿克苏”,穿上有一“阿”字,奇就奇在穿下是一“大”字,“大”字左撇连缘,右捺连缘,左撇右捺,“大”气十足。  相似文献   

20.
《性自命出》与法家的"人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也“言情”,这是简文《性自命出》所带来的轰动效应之一。然而,篇中与。情”几乎同义的“性”,在迥异于孟、苟“性”论的同时,反而凸显了法家。人情论”的有关特征。当得知《性自命出》的“人情论”与法家该论间在前提、内容、“心学”反对、“道”论和学术流脉上均有着空前的相似性和渊源关系时,当解明其与道家间也缠绕着丝缕亲缘时,《性自命出》便不应被视为儒家一家之言,而应当看成是诸子将分而未分前的杂家舆论。这也是为什么在简文中儒家与道家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张,而儒法之间和遭法之间,似也可求同存异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