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昊 《文物天地》2023,(12):61-65
中国古代社会崇尚礼仪,并以礼仪制度来约束臣民,区分社会阶级,权利、规范伦理道德、衣食住行无一不被礼制所约束,建筑自然是礼制中的组成部分。根据文献与现代考古研究,墓葬、门阙、宫室等建筑都属于礼器(礼制建筑)。在近年汉代考古工作中,汉代建筑上的四神图像极多,且常见于墓葬、门阙、宫室等礼制建筑上,通过研究可知,四神图像应是作用于礼制建筑。  相似文献   

2.
海岱和太湖地区宗教信仰与礼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岱地区在意识形态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祖先崇拜特点,礼制较多的体现在棺椁、陶礼器等方面。太湖地区特别是在良渚文化时期,表现出明显的神崇拜特征,王权、神权、族权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礼制较多的体现在玉礼器的使用上。海岱和太湖地区在意识形态上分别表现出注重世俗和注重宗教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经长期钻探,终于确定秦始皇陵内城北区西侧是一个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的大型礼制建筑遗址,暂称为秦始皇陵礼制建筑群遗址.建筑群落布局结构严整复杂,为古代陵墓礼制建筑仅见,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以伦理代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古代建筑特别是宫殿建筑集中体现了伦理文化的礼制性和等级森严。从宋代的《营造法式》到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充分阐述的就是这些反映各级建筑尺度标准、建筑布局、建筑样式的内容。而对于建筑本身,一方面,代表国家的宫殿建筑和祭祀性礼制建筑,拥有庞大的建筑群和相应的功能布局;另一方面,对于各建筑细节,如屋顶、外檐、内檐装修以及须弥座、栏杆等都有相应的严格规定。所以说,作为建筑文化最优秀的杰作,宫殿建筑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精致的…  相似文献   

5.
平遥古城的传统民居在建筑规制和布局上都受到中国封建礼制和习俗的深刻影响,既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建筑形态,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正是以如此众多的传统民居为基础,再加上古街巷、古城墙和其他文物古迹,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环境才得以完整保存。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砖石结构在古建筑中主要起围护分割空间、保暖等作用。作为独立的建筑结构使用,我国砖石砌体除应用于一些小体量的功能性建筑物(如照壁、围墙等)外,还应用于礼制建筑、宗教建筑,以及一些攻防工程(城墙、城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平遥文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平遥文庙的建筑艺术的研究,明确其布局特色和规模发展以及礼制传统,在各个层面上探寻文庙建筑艺术特色的文化渊源,对儒家思想文化在建筑艺术方面的表征做进一步价值挖掘。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1,(2):F0004-F0004
历史上金丝楠木专用于皇家宫殿、寺庙的建筑和家具,古代帝王龙椅宝座都选用优质金丝楠木制作。金丝楠木在明清两代为皇帝御用之木,严格禁止皇家以外的建筑使用金丝楠木,民间如有人擅自使用,会因僭越礼制而获大罪。  相似文献   

9.
牌坊作为一种旌表褒奖建筑,其弘扬的是忠君、气节、孝悌、贞节、仁义、行善积德等"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道德礼教,因此它是一种礼制建筑。徽州胡文光牌坊上的"恩荣"二字表明牌坊的建造是符合礼制的。牌坊"三间四柱五楼"的规模、"恩荣"二字周围的盘龙和文臣武将雕饰等样式和规格体现了不得僭越的礼制规范,其雕饰内容也体现出忠君的纲常规范。牌坊上的石狮、麒麟、蝙蝠、鹿、仙鹤、鳌鱼等动物雕饰以及八仙等人物雕饰和灵芝卷草纹雕饰的解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寄托了宣示尊贵、长寿吉祥、福荫子孙等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三原县天井岸汉代礼制建筑遗址由天井壕和五座夯土台构成,根据采集到的遗物判断,应属于西汉晚期的礼制建筑遗存。或分属于天齐公祠、五帝祠,与西汉晚期形成的郊祀制度密切相关,是汉文明中南向理念、中轴对称理念确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门作为古建筑物的脸面,也是独立存在的建筑。其种类繁多,有城门、宫门、殿门、庙门、院门、宅门之分,其所承载的历史位置与文化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古代的封建礼制,伦理道德、理想追求等;形态上也彰显了地域、民族、宗教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两汉魏晋南北朝都城建筑的考古发现,把其分为城墙城门、宫殿官署、礼制建筑及宗教建筑四类,通过代表性的建筑基址,大致勾画出各类建筑的结构及特点。不同类型的单体建筑,其平面形制及建筑特征是不一样的,大朝正殿平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西汉时期宫殿建筑依靠夯土台基而建,在此以后,夯土台基的高度则逐渐降低。高台建筑的衰落与土木技术的进步密切关联,由此导致建筑形式从高台到楼阁及由实到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建筑文化有着历史悠久和体系独立的特点,再加上封建社会的礼制森严,等级分明,在建筑规制上有充分的体现,因此。广州从秦汉时期建城以后的二千年间,其建筑文化尽管有着本土的特色,但其基本面貌一直受正统文化的制约。建筑型制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无论是城市布局、会馆、学宫、官署、牌坊、民宅。都表现出中华传统建筑体系的主体特色。从明代后期到清代,西方近代文化逐渐传人中国。由于广州在封建王朝的对外贸易中长期是唯一对外通商港口的特殊地位,以及环珠江口的澳门、香港先后为葡、英等西方国家所租占。使广州有条件得风气之先,成为西方建筑文化最早传入中国内地的城市。  相似文献   

14.
据考古发现,周代宗庙整体坐北向南,院落内建筑呈“品”字形分布,其中主体建筑多为前朝后寝的“凹”字形,院落南墙正中有门塾,东、西墙或留侧门。西汉至新莽时期,宗庙整体平面为四向“回”字形,院落围墙四面各辟一门,中心建筑为四堂八个共一太室,其四面各开三门,有强烈的四时、五行色彩。从宗庙乐舞、月游衣冠礼制看,西汉诸帝庙形制基本相同,且袭自秦代。秦二世元年的宗庙改革是周至汉代宗庙形制转变的节点,礼县四角坪遗址反映了秦代祠庙类礼制建筑的结构布局。秦始皇所建极庙本为明堂,二世元年将其性质改为始皇庙,其形制又被汉庙继承,遂使秦代西汉宗庙具有一种“明堂式”风格。极庙的设计当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蓝本,后者吸收、整合了战国时列国的月令明堂思想。  相似文献   

15.
河北阳原地区发现、发掘的西汉墓葬中,北关及三汾沟墓地发现的西汉墓葬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西汉时期这一地区墓葬的风格和特点。这两处西汉墓地发现的墓道上的建筑遗存及墓穴内的木构设施,与墓葬等级及墓主身份地位等较为相符,体现出与墓葬修建、墓主下葬、墓葬祭祀及墓葬保护等有关的诸多内容,反映出阳原地区西汉墓葬在发展演进过程中,除沿用本地区墓葬的特征外,还存在对其他地区丧葬文化的吸收、借鉴、模仿和改造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汉代丧葬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对汉代墓葬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郭明 《华夏考古》2012,(1):63-80
本文对先秦时期的墓上建筑进行类型学分析,总结了各时期墓上建筑的特点和分布状况。商代已出现墓上建筑,但为数很少,与等级无关,其源头还不能找出合理的答案。西周除商系前掌大墓地极少数西周早期墓葬沿用墓上建筑外,其他地区基本不见墓上建筑,北吕ⅤM301属孤例。墓上建筑的再度出现为春秋时期,见于雍城秦公陵园,战国时期在三晋地区流行开来,但其他地区不见。东周时期采用墓上建筑的,均为高级贵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建筑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同时又因其多为木结构,很难留存。在这个问题上,山西是一个特例,有“中国古代建筑遗留最密集的地区”之美誉。据统计:“唐代建筑全国仅存4处,都在山西;宋以前建筑,仅存百余,70%在山西;这里还有明清古建万余座。”然而,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绚丽夺目的山西古建大多还只是一段尘封的历史,锁在深闺人未识。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佳偶,是他们在与营造学社的同仁对中国古建筑的大规模考察中,四到山西,发现了五台山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以及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云冈石窟,应县佛宫寺释伽塔(…  相似文献   

18.
聚族围居,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客家围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而且还凝结了现今仍然存在或已经失落的中原文化。它是中原建筑文化的传承,聚族而居的躯壳,中原古代礼制的化石,儒家思想的体现,佛、道文化的反映,小农经济的基地,滚动发展的宿营,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  相似文献   

19.
刘爱琴 《沧桑》2009,(6):147-148
平遥文庙学宫博物院总占地面积40580平方米,是平遥古城内规模最大的景点,布局庄严,轴线分明,主从有序,结构合理,集中反映了古代汉民族在建筑上的儒家礼制思想,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略论楚墓坟丘产生的背景与年代胡方平中国古代封上为坟的埋葬习俗在殷代产生后[1],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崩溃,旧礼制的“礼崩乐坏”,逐渐开始向外传播并普遍流行起来.考古发掘发现的大批春秋战国时期的封上墓葬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我国南方楚国地区,战国时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