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时日写了一篇关于甘肃墓葬出土简牍的短文,主要是探讨甘肃墓葬出土简牍与社会习俗的关系。经过对出土简牍的排比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甘肃墓葬出土的简牍大体以汉代为界,汉代以前(包括汉代)出土的简牍文书以死者生前用品为主,是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死后作为随葬品一并埋入墓中;汉代以后墓葬出土的简牍文书多是为了陪葬而做成的简牍,或称“遣策”、或称“衣物疏”。  相似文献   

2.
甘肃武威旱滩坡东汉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9年8月11日,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在武威柏树乡下五畦大队的旱滩坡墓群普查时,发现1座汉墓,这座汉墓坐落在一个小山丘下,墓道与墓门已经暴露,普查队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墓葬揭开时,里面淤土厚约80厘米。墓葬为土圹单室墓,墓门方向正东,墓门前有斜坡墓道(未做清理,长度不明)。墓室东西长3.7、南北宽1.54、高1.4米,墓门用大砾石砌封。高1.3、宽0.8米,墓门距地表深1.4米。墓门和墓室均为平顶。墓室内东西向并列柏木棺二具,相距16厘米。棺为长方形,以榫卯结合。均长190、宽54、高约56  相似文献   

3.
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出土大批医药简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3,(12)
1972年11月,武威县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处汉墓。在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和贫下中农的保护下,由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现将具体情况,分述于后。一、墓葬位置和墓葬结构此墓位于武威县南二十华里之旱滩坡,紧依祁连山北麓。由此东南方向绵延五十里即为磨咀子,在这一带山坡和台地上,保留着许多汉代墓葬。1957年和1959年、1973年先后在这一带发掘了四十余座汉代墓葬,  相似文献   

4.
武威旱滩坡出土汉简考述——兼论“挈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9年8月,甘肃省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在武威柏树乡下五畦大队的旱滩坡汉墓清理发掘时,出土残简17枚(以下简称《武》),据简文所见"建武十九年"年号,可断定为东汉初年物。这批简数量虽少,缺简甚多,但内容相当重要,所录皆为当时实用之律令条文,可补史载所缺,今试为考述于下。制诏御史:奏年七十以上,比吏六百石,出入官府不趋,毋二尺告刻,吏擅徵召(?) 《武》1 长安乡啬夫田顺坐徵召金里老人荣长,骂詈殴(?) 《武》11  相似文献   

5.
甘肃武威十六国窖藏出土凉造新泉钟长发1989年10月甘肃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在本市西营乡宏寺村三队南约五百米水渠附近清理古钱窖藏一处,共清出古钱币约90余斤。窖穴略呈不规则的圆形直筒状,坑口距地表深0.8米,直径约1.2米。钱币在穴内层层互交叠压,呈不...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武威县旱滩坡东汉墓发现古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1972年11月武威县柏树公社小寨湾大队在旱滩坡东汉墓内发现大批医药简牍之后,1974年1月,柏树公社桥儿大队第五生产队开挖金塔河干渠,又发现一座东汉墓,从中出土了一批东汉古纸。在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广大贫下中农的支持下,武威地区和武威县文化馆随即对该墓进行了清理。清理结果简报如下。此墓位于祁连山北麓、武威县南十公里的旱滩坡东部。基向正东,为带斜坡墓道的  相似文献   

7.
谈旱滩坡东汉墓出土的麻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4年1月8日,甘肃省武威县柏树公社桥儿大队第五生产队开挖金塔河干渠,在旱滩坡附近发现一座古墓。出土器物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辆木牛车模型上粘附有带字的古纸。考古工作者根据对墓葬及出土器物形制的考察,断定该墓属于东汉晚期,即公元二世纪后半叶。因此,墓中出土的古纸当是东汉晚期的文书用纸。我们将它定名为"旱滩坡纸"。旱滩坡位于武威县南、祁连山北麓,东汉时曾是墓葬地。1972年11月底,在这一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武威先后出土了大量关于西夏佛教方面的文物。如1987年5月武威市城南15公里处亥母洞寺出土了一大批西夏文物。如西夏文书、唐卡、泥塑佛像、石刻造像、各种塔婆、《维摩诘所说经》、藏文佛经残片、西夏文佛经等。其中有一件西夏唐卡很精美,唐卡绢底,呈长方形,下半段残缺。唐卡中心人物为一裸身交脚坐佛,佛双手合掌举胸前,端坐于红色佛龛中,目光祥和,身后有白色背光,双肩饰蓝色葵花等物。又以鲜黄色线条为界绘出数十个小佛龛,龛内佛像姿态各异,或坐于莲座,或立于龛中,或端坐白像身上。唐卡整体画面布局协调、对称,色…  相似文献   

9.
甘肃武威南滩魏晋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5月,武威市金沙乡赵家磨村林场在南滩开荒造林时发现一座砖室墓。市文管会即派人清理,出土各种随葬品30余件。同年6月地区博物馆会同市文管会对这里的墓葬作了全面调查。南滩是一个古河床,在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3公里的地面上分布着大小50多座墓冢。我们发掘了其中的两座,编号为一号、二号墓(WNM1、M2),出土一批陶器、金器、铜器、漆器等随葬品。现简报如下。一号墓一号墓为砖室墓,上有封土。墓向90度。有墓道、墓门、甬道、前室、后室。清理过  相似文献   

10.
1984年3月,在武威城东关街修地下水道时,发现了一批窖藏货币,这批货币装在陶罐内,距地表2米多深。发现之后,陶罐破碎,部分铜钱散失,剩余部分由市博物馆收回。这批货币保存较好,字迹清晰可辨,经整理得知:有秦汉半两、两汉五铢、王莽货泉、大泉五十、魏晋五铢、丰货、直百和凉造新泉等。以秦“半两”为最早,后赵石勒(319—351年)的“丰货”为最晚。因此,当视为东晋十六  相似文献   

11.
卢冬 《陇右文博》2002,(2):50-61
以女真族为主体的金王朝是十二、三世纪我国北方的一个强大的政权。综观金代历史,女真族及金代的化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以本民族化为主流并广泛吸收各族化,特别是辽化和汉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源化”和“金化”时期。金源化是公元11世纪女真本土的化形态,其实质更多地反映出女真旧俗。  相似文献   

12.
马是人类的好朋友,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人类的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中曾经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被历代王朝所崇奉。  相似文献   

13.
甘肃武威出土一批窖藏钱币1991年7月31日、甘肃省武威地区行政公署家属楼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在距地表约1.20米处发现一批窖藏铜钱。这批铜钱有2000多枚,种类达70多种。其中年代最早的为西汉五铢,最晚的为西夏乾元宝钱,其中90%以上为北宋钱、其次为...  相似文献   

14.
正亥母寺遗址是西夏时期创凿的一处藏传密教静修之地,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缠山村七组西南侧的祁连山北麓余脉,由4座洞窟及窟前建筑遗存组成。2016-2018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甘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院的配合下,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三个年度的支护加固与考古发掘,清理出土了一批西夏、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遗迹遗物。经整理,发现不同时期钱币110枚。其中汉代3枚、新莽1枚、唐代1枚、西夏2枚、宋代17枚、明代1枚、清代73枚、民国3枚,因锈蚀严重导致时代不明者9枚。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2008,(9):75-75
8月初,甘肃武威市的三位知名文物专家在武威塔儿湾西夏遗址考察时,无意间从土层中抠出一件珍贵的西夏文物——马首浮雕,距今已近千年历史。据悉,在现存的西夏文物中,有马造型的文物这是惟一一件。  相似文献   

16.
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铜奔马和铜车马仪仗队是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品中罕见的杰作,是中国众多文物中的代表和古老中华文明的一种象征。甘肃省博物馆通过现代科学仪器检测及综合分析发现:铜奔马和铜车马仪仗队都是陶范铸造法铸造而成,而不是失蜡法铸造的;铜奔马铸造时在铜质马腿内夹铸了卯榫状铁芯骨,以增强马腿的强度和支撑力;铜车马仪仗队中甲型马和刻有铭文的乙型马,是铸造工艺不同的两批制品。这些发现对进一步研究铜奔马及墓主人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孙机 《南方文物》2010,(3):66-66
孙机先生《关于甘肃武威雷台出土铜奔马的年代》一文进一步讨论了铜奔马的年代问题。武威雷台发现了一整套由铜车马和骑马俑组成的出行仪仗,铜奔马是这套仪仗中的一件。铜马昂首嘶鸣,长尾飘举,三足腾空,右后足附着一振翅飞翔的燕子,飞燕回首惊视,骏马已经超越在前。古代传说的天马行空的壮丽景象再现人间。铜奔马优美姿态与精湛的工艺举世瞩目,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铜奔马出土以后受到考古界的重视,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是对于铜奔马的年代,尚有待进一步明确。孙机先生充分展示了争议各方的观点,作出了客观的分析,其主张自然清楚了。孙机先生著述十分丰富,成就卓然,是当今古代器物研究的开拓者,他的研究方法、治学思想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德阳市马鞍山1991年初出土了石函、银函、铜盆、琉璃瓶、开元通宝、钱币等文物。经鉴定石函应是建佛塔时所埋,其时间应为晚唐、前蜀时期,为研究当时的佛教与寺庙建筑,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9.
凉州历史文化源渊流长,是丝绸之路的重镇,蜚声中外,举世瞩目。为了继承、发扬凉州文化的优良传统,武威地区于1992年9月13日成立了武威五凉文化研究会,聘请省内外有关领导、专家教授担任顾问。该  相似文献   

20.
梁继红 《丝绸之路》2003,(9):64-64,F003
武威市博物馆近年来陆续收藏了一批出土文物,其中西夏和元代的一些瓷器,在造型、纹饰方面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