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神州》2004,(2)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商灭亡后,殷都成为废墟,史称殷墟。殷墟位于今安阳市西北部小屯一带,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她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甲骨文印证并经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可以确定年代的最早的都城,从这个意义上讲,安阳是我国第一个古都。  相似文献   

2.
今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即为商代之殷地.洹北商域为盘庚时期所建立的殷都,即"盘庚之殷";小屯传统殷墟则为武丁始建的殷都,即"武丁之殷",两者统属为殷都.殷墟一期早段到晚段,从洹北商城到小屯的迁徙过程中,殷都布局变迁呈现明显的连续性.殷墟一期早段到晚段,殷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间不存在着断层或缺环.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殷墟二期时,殷都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岗贵族墓地、殷墟西区、南区及有关村落布局变化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殷墟二期时,殷都原有遗迹进一步发展壮大。随着新的遗迹出现,殷都整体上呈现出承接殷墟一期晚段已分布区域,继续向外围更远处扩展的趋势。殷墟二期是殷都的进一步发展阶段,也是殷都初步框架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4.
正公元前11世纪末,牧野之战周革殷命,被视作"暴君"的纣王自焚于鹿台,历史掀开了新一页。经过"迁移"与"分封",殷遗民远离故土,殷都自此成为废墟,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互印证,说明这些应是事实。依据考古资料抽丝剥茧,梳理出殷墟从都市走向废墟的进程,关系到周人在牧野之战以后对殷人、殷都采取的具体措施。但由于考古学文化的"相对滞后性",我们很难依据器物类型学来严格界定特定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器物演变之间  相似文献   

5.
"盘庚迁殷"的第一个地点应是安阳洹水北岸的洹北商城.这里发现有相当于盘庚、小辛、小乙时代的殷墟文化第一期的宫殿建筑基址、宫城墙、外城内外基槽及居民点等遗存.其后,由于洹北商城的宫殿建筑毁于火灾,商王室即迁洹南小屯之殷都.这里有殷墟一期的祭祀场所和随葬青铜器的贵族墓等遗存,透露出小屯是盘庚迁殷的第二个地点.  相似文献   

6.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一章中谈到“汤灭夏以后,建立了商朝”。又说“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玉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因此,商朝也称作殷朝”。还说“十九世纪末,河南安阳西北发现了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那里是殷都的废墟,叫作殷墟’。”这里提出了三个含义不同的概念,我们略加辨析。什么时候称商呢?商,在汤未建立国家之前是一个氏族、部落的名字,在汤建立国家以后,则变成了国家(王朝)的称号。这个称号,一直延续到商(殷)王帝辛(殷纣王)灭亡。《诗·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  相似文献   

7.
殷墟     
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二公里的小屯村,以及北面洹河两岸,有一处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商代后期都城——殷墟(图见封底)。小屯村及洹河两岸一带,商后期叫"北蒙",也称为"殷"。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都于此,一直到纣亡国,共经历二百七十三年。周灭殷以后,这里逐渐荒芜,成了一片废墟,因此人们把它叫作殷墟。汉、唐以来的文献中,也有关于"殷墟"的记载。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有的学者在安阳小屯一带出  相似文献   

8.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在叙述商代奴隶社会时,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选用了四幅插图。“带手梏的陶俑”和“武官村大墓”插图,说明商代的社会性质是奴隶社会;“甲骨文”和“司母戊鼎”插图,说明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商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公元前十四世纪末至十二世纪,盘庚迁殷,即今河南省安阳小屯一带的地方,在这里建都二百七十三年。武王伐纣后,繁华一时的殷都变成一片废墟,史书称“殷墟”。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左传》,有“封于殷墟”(定公四年)的记载,《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洹水南,殷虚上”的地名。史学家把盘庚迁殷后叫着商代后期,称“殷商”、“商殷”。  相似文献   

9.
<商代殷都考>一文,指出殷墟并非商代晚期都城,而是祭祀区与墓地所在,提出殷地不是位于安阳的小屯,而是位于郑州的小双桥.本文在80年来殷墟考古及众多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就<商代殷都考>一文提出的问题,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安阳小屯殷墟遗址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  相似文献   

10.
盘庚迁都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民 《史学月刊》2001,(2):16-21
盘庚迁殷,以往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自奄迁于今之安阳洹南之殷墟,即今之小屯村一带.然而在今之洹南的考古发掘中,很难找到盘庚、小辛、小乙三王时期的文化遗存和遗物.随着考古发掘的扩大和发展,我们认为,盘庚始迁为漳南洹北的殷墟,历经小辛、小乙时期,至武丁时,都城稍稍南移,遂移至今洹南殷墟.盘庚始迁之漳南洹北,文献上称之为漳南之商丘,又可称亳、称殷.它与洹南之殷墟合则称之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墟),析则分别称亳与殷.由于盘庚、小辛、小乙居洹北仅二十多年,析称的史实遂被“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记载所湮没,致使人们忽略了盘庚始迁的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1.
关于殷墟和殷都──兼与杨升南先生商讨刘心健拜读《史学月刊》1989年第5期发表杨升南先生的《殷墟与洹水》一文后,颇有所感。兹不揣冒昧,提出笔者的粗浅理解,与杨升南先生商讨。一杨先生在《问题的提出》一节的结语中,认为:"'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仍是罗振...  相似文献   

12.
殷墟“大邑商”族邑布局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殷墟“大邑商”族邑布局初探郑若葵殷墟,作为殷王朝的都城故地,曾随着武王伐殷战火的熄灭而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数千年,两汉以来学者言论中的殷墟,基本上知其名而不知其地望之确切所在。安阳殷墟的重现,最先得益于一九世纪末期王懿荣服药辨“龙骨”之线索①,其后又藉...  相似文献   

13.
甲骨卜辞中有一个重要的田猎地"衣"。过去的学者往往将其地望指在今河南沁阳一带。今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材料考证,该"衣"地不在沁阳地区,而在靠近殷墟的漳河流域。而"殷"、"衣"二字在古文献中每每通假,"殷"地之得名,当从"衣"而来。此地既是殷先公王亥或上甲微所居之故地(邺),又是后来盘庚迁都的所在(殷)。后世有"殷"、"邺"不分的情况,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相似文献   

14.
殷墟非殷都再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殷墟非殷都再考秦文生笔者在《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发表了《殷墟非殷都考》一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同年4期转载了此文后,曾引起了一些震动。1987年在安阳召开的“中国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上,与会的中外学者对此发表了看法,赞同者有之,反...  相似文献   

15.
释殷墟卜辞中的“卒”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甲骨文中常见写作■等形的字。一般学者把它们都释作“衣”。这些所谓“衣”字多见於祭祀和田猎卜辞。自王国维以来,学者们大都把祭祀卜辞中的“衣”读为“殷祭”之“殷”,认为是一种祭名(参看《甲骨文字集释》2721—2724页)。田猎卜辞中的“衣”郭沫若读为地名“殷”,以为指河南沁阳附近的古殷城(《卜辞通纂》635片考释,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2》496页),信从者也颇多。但是把祭祀卜辞中的“衣”读为“殷”,辞义多不可通。而且这  相似文献   

16.
自安阳殷墟进行考古发掘,从甲骨文上证实《史记·殷本纪》所记的商代世系之后,史学界多数人认为《史记·夏本纪》所记的夏代世系也是可信的。因此,人们寄希望于考古工作者能从地下找到夏代文化的遗存,以便为研究夏代的历史和我国古代阶级、国家的起源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王宇信 《南方文物》2011,(4):162-170
自1928年开始的河南安阳殷墟的科学发掘工作,至今八十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①。殷墟科学发掘工作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以小屯村北、洹河以南的54座宫殿宗庙基址和洹河北岸侯家庄的14座殷王室陵墓为核心殷晚商都城标志性遗迹,而且在以洹水和大濠沟为保护性措施的宫殿宗庙区以外,又发现不少贵族、平民居住遗址和墓葬,特别是殷人聚族而居的族墓地,在后岗和殷墟西区等地不断发现。而手工业作坊遗址,诸如铸铜、制骨、制玉、制陶等作坊,也多有发现。而在殷墟王陵区又有成片的祭祀场,在乙七基址前和丙组基址上及附近、54号基址附近也有祭祀祖先和社坛的遗迹。如此等等,八十多年来的殷墟发掘,已初步查明殷墟遗址的范围是"东西6公里,南北5公里,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②。昔日的殷墟,乃商代晚期都城,是商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殷墟文化,代表了殷商文化的最高水平。八十多年来殷墟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殷墟的发现与研究》和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六章商代晚期的商文化和第七章商代的经济、技术、文字和艺术,及2006年刘一曼《殷墟考古38年》(《中国文化遗产》总第13期)等专著和总结性文章作了全面总结。由于学者们"对都邑考古的主要任务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宫殿考古在都邑考古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因而在殷墟都城文化的研究中,存在"重文物遗迹,重墓葬轻建筑,反映了人们在学术理念上的偏差",因而出现了长期以来,对殷墟都邑的核心———宫殿宗庙遗址"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③的局面。而201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杜金鹏著《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研究》,就是八十多年来第一部系统研究殷墟宫殿建筑基址的开创性著作,从而把考古学者、历史学者引出殷墟的迷宫,科学地再现了昔日殷都宫室宗庙的巍峨与辉煌。这部著作不仅把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的研究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而且抢救和复原了一批重要考古资料。因此,《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研究》,是殷墟宫殿建筑研究的突破性成果,是值得史学界、考古学界认真学习和加以称道的。一、一座长期困扰学术界的"迷宫"商朝晚期的都城,"宫中九市,车行酒,马行炙",是相当繁华的。商朝最高统治者,为"游于九层之台,居于广室之中",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都城大兴土木",造倾宫,作琼室瑶台"",其大宫百,其小宫七十三处"④。商王都建有鳞次栉比的宫殿建筑是为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所熟知的。1928年至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十五次科学发掘殷墟所得53处宫殿建筑基址和1989年至1991年发掘的一处凹形建筑基址(或统编为54座基址,或  相似文献   

18.
《史记·用本纪》里,有刘家裴妇转引《竹书纪年》“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257年”的一条注释。范文澜、郭沫若等史家皆以此条为准,认为西周的总年数是257年。但是.查证《竹中纪年》的原文是:“武王灭殷岁在庚寅,24年岁在甲寅定鼎洛邑,至幽王257年;共281年。自武王元年已卯,至幽王庚午,292年”。两者对照.袋烟没有读通此条,又是意引,删节过多,造成错误。很明显,原文说的是:武王灭殷的第24年下幽王亡年是257年,武王灭殷的这一年至幽五亡年是281年,武王元年至幽工亡年是292年。仔细考究起来.原文也有四处小错误:1.庚寅…  相似文献   

19.
访安阳殷墟偶来洹水忆殷辛, 统一神州始此人。百克东夷身致殞, 千秋公案与誰论?  相似文献   

20.
殷墟与河洹     
商自汤称王立国,累迁其都。至盘庚定都于殷,始不再迁。殷,即今河南安阳之小屯。自十九世纪末叶甲骨文字的出土以及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的科学考古发掘,这一点已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然而,其中并不是没有任何疑问的。有的学者曾对甲骨刻辞中的“大邑商”和“天邑商”是否就是指的小屯殷墟表示过怀疑。更有甚者,有的学者对小屯是否就是殷墟也不能无疑。为了澄清不必要的怀疑和误解,就有必要对有关的问题进行探索和论证。首先对商代“邑”的概念需要进行一番探讨。《说文》:“邑,国也。从□。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就“邑”字的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