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陈列中,展出了两件来自古滇国的“存钱罐”,其正式名称叫“贮贝器”。贮贝岩不同寻常,而器物上的“艺术创作”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云南晋宁石寨山M71出土的叠鼓形贮贝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我们对晋宁石寨山进行了第五次发掘,在M71的西北角出土1件叠鼓形贮贝器,该器位于虎纽筒形动物格斗场面贮贝器的南面,执伞铜俑的北面。这3件重器均置于墓葬的西端底部。该器出土时残损,经中国历史博物馆修复,已基本复原。现将其作一介绍,作为对简报的补充。叠鼓形贮贝器由上下两面鼓形器重叠,两鼓均正置,连接处焊接而成。上鼓无盖面,器盖单独制作,以活扣与鼓身相连,下鼓焊铸一底。该器上鼓的足部焊铸4只卧鹿(梅花鹿),下鼓的足部焊铸4只卧牛(水牛),鼓之  相似文献   

3.
叠鼓形贮贝器是古代滇人创造的石寨山青铜文化中的一种极富特征的典型器物。由上下两鼓叠置后焊接成一体,有盖有底。器身饰以繁缛的阴刻花纹,盖顶以写实的人物和动物雕像表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场景。迄今为止共发现4件。它流行于西汉中晚期的滇池周围区域,是滇文化发展到晚期阶段的产物。叠鼓形贮贝器出土于石寨山文化晚期的极少量贵族大墓中,是墓主人拥有最高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它既是祭器又是十分重要的礼器。4件叠鼓形贮贝器的形制、花纹和雕像内容各异,独具特色。整体造型与线刻图案和盖顶雕像有机结合,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充分表现了古代滇人的装饰与艺术风格,成为滇国青铜文化园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4.
贮贝器是古滇国人用来贮藏货币(贝壳)的器具,它是古滇国青铜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代表着古滇国青铜铸造技术的最高水平,象征着墓主人的财富和地位。现已知的贮贝器共91件,本文拟将现知的91件贮贝器分为筒形、铜鼓形、异形三类,对其中唯一的两件异形贮贝器,即洗形贮贝器和七牛锥顶形贮贝器,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5.
刘利 《丝绸之路》2015,(6):22-23
关于石寨山M12号墓出土的祭祀贮贝器(石M12:26)主祭人性别问题,学术界有三种考释:一为男性,二为女性,三为性别不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下文针对祭祀贮贝器主祭人的性别问题,应用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与同时期的其他贮贝器进行比对,得出祭祀贮贝器主祭人为女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笔者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绛紫绢地“长寿绣”丝绵袍进行了保护修复。为了更好地复原文物,达到适宜展示陈列的状态,在修复之前针对此文物做了材质鉴定、织造工艺、材料老化判断及裁剪工艺等系列研究。在对其制作工艺进行细致、全面的信息采集与数据分析之后发现,这件丝绵袍的裁剪制作工艺与发掘报告所述裁剪缝纫秩序不同,是先刺绣好面料后,再裁剪制衣,证实了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曲裾丝绵袍制作工艺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绛紫绢地“长寿绣”丝绵袍进行了保护修复。为了更好地复原文物,达到适宜展示陈列的状态,在修复之前针对此文物做了材质鉴定、织造工艺、材料老化判断及裁剪工艺等系列研究。在对其制作工艺进行细致、全面的信息采集与数据分析之后发现,这件丝绵袍的裁剪制作工艺与发掘报告所述裁剪缝纫秩序不同,是先刺绣好面料后,再裁剪制衣,证实了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曲裾丝绵袍制作工艺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1986年1月,彭县致和乡明台村八组农民在烧砖取土中,发现一座汉墓。该墓位于县城东南约10公里,墓深1.5米。木棺底残长2.4、宽 0.54米、厚0.12米,尸体已腐,随葬器物放置在棺底四周,出土有13件青铜器和“半两”钱币32枚。(见图、照片) 出土器物 剑 一件。为柳叶形巴蜀剑,长32、宽3.3厘米。剑身饰水波纹,正中饰八方曲形图案,中心处一面为“十”字形,一面为飞鸟形,把上有一圆孔。  相似文献   

9.
为了修复馆藏青铜虎耳八牛贮贝器,根据其变形的特点,在修复整形工作中,专门设计制作了一套矫形装置,获得很好矫形效果。在矫形过程中,该矫形装置具有很强的矫形恢复能力,特别是在矫形加力时在支撑点的作用下,可以避免器物在矫形过程中断裂现象的发生。而且操作简便、易用,因此该矫形装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新近出土木质文物,由于墓葬环境及出土后保存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木质文物糟朽、霉变、彩绘脱落,甚至崩裂,因而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与修复。为此对表面进行了清理,采用2%PB-72乙酸丁酯溶液滴管渗透的方法进行填充加固,对彩绘层用同样方法加固,对散件器物用汉代木材削制木销钉进行组装,对残损、断裂器物进行修复复原。保护修复后的木质文物适于展陈。本工作所用的保护方法对同类木质文物的保护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辽阳博物馆收藏有两件1988年出土于辽阳市太子河区东京陵乡石嘴山汉墓中的西汉刻铭铜器,其中的铜魁应为铜承盘,与同墓出土的铜熏炉是一组器物。两件铜器所刻铭文为研究汉代计量提供了实物资料,也反映了汉代辽阳地区与内地的经济交往。  相似文献   

12.
邗江胡场汉墓所谓“文告牍”与告地策谜再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一件奇特的所谓“文告牍”之谜 《文物》1981年11期《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报导:1980年在扬州市西郊七公里邗江县胡场大队清理五号汉墓,1979年已清理四座汉墓,据出土器物与宣帝五铢钱等被定为西汉中期偏晚,约宣帝前后,五号墓亦属同一个时期,而出土文物达二百多件,最为丰富,其中较为珍贵的是木牍十三件,有文字可  相似文献   

13.
古代的漆器、木器、竹器是我国考古发掘工作中经常出土的器物,特别是战国、秦、汉墓中常有大量的该类器物出土。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由于地质条件的原因,地下水位较高,埋在墓葬内的器物长期受到地下水的浸泡,其质地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含水量特别高,器物内部的空隙均被水充满,甚至有了不同程度的腐烂现象存在。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中将这类器物称之为“饱水器物”。有些饱水器物出土时,虽保持着较完整的形状和外观,但其质地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质地甚至象豆腐、  相似文献   

14.
甘肃永登南关汉墓发现琥珀小猪1987年10月,甘肃永登县河桥镇南关村社员铁有山在住宅院内挖土时发现一座古墓,我馆闻讯后即派人清理发掘,出土琥珀小猪及铜击、铜镜等器物多件.1.壶1件,泥质红陶,通体施绿釉,盘形口,细长颈,鼓腹,有棱梯形空心高足,平底(...  相似文献   

15.
张沛 《文博》2003,(4):24-24
1983年11月中旬,陕西省旬阳县佑圣宫一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一件两端作三股叉状的长条形薄铜片,极为罕见。当时遍查考古报告,偶见有此类器物出土,但有叫“板形器”者,有叫“叉形器”者,亦有直曰“不知名”者。名且不知,其用途更不清楚了。后见孙机先生《三子钗与九子钗》一文,始知其为“三子钗”,系古代妇女发饰。  相似文献   

16.
雅安市发现元代窖藏瓷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6年12月16日雅安市文化路口基建工程中发现瓷器窖藏。我所闻讯后派人前往清理。窖藏共出土高足杯24件,瓷盘4件,瓷碗2件,有“至正七年置”字样瓷盖罐1件,铜盆1件,铜盘1件。这批器物埋藏在距地表1.56米深的一土坑中,土坑大小不详。铜盆置于土坑底部,其上放一陶罐(陶罐在施工中已被打碎,残片遗失),陶罐口上再放铜盘,铜盘中置瓷盖罐;高足杯,瓷盘,瓷碗相混重叠在陶罐一周,布成圈形。从器物观察,“至正七年置”年款佐证,此窖藏出土器物应为元代。现将窖藏出土器物分述如下: 一、瓷器:1、高足杯24件,分四式: Ⅰ式19件,5件残,已修复。通高8.4至9.3,口  相似文献   

17.
宁常、镇溧高速公路土墩墓发掘出土了3800余件器物,均出自土墩墓墓葬或器物群, 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器物群及墓葬出土器物一般在10件左右,少的只有1 件,多则达到40余件,它们配套成组并有规则地摆放:一般会呈“L”形或直线形,器形较大的  相似文献   

18.
出土的古代青铜器,其埋藏期间,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出土时有的虽保持了器物的外形,但挪动时可能裂开;更为严重的,还可能已经没有铜胎,仅剩下腐蚀后生成的氧化钢锈块或粉末。还有一些器物虽然有一定厚度的金属没被腐蚀,暂时保持其器物的原状,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仍会继续腐蚀。总之,被腐蚀的青铜器,出土后必须进行保养、加固、修复,对此我们在修复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  相似文献   

19.
林向 《四川文物》2007,16(4):31-40
"立杆测影"是最古老的天文观测仪器之一,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地区诸多遗址中出土了若干可能是"立杆测影"文物的遗物。其中包括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羊首龙柱、公鸡杖首、太阳神鸟、牙璋等;盐源县出土的青铜树、羊首虎杖、青铜鸡杖等;云南石寨山出土贮贝器上的"表柱"、贵州汉墓出土的青铜树连枝灯、伏羲女娲石刻、广西苗族的"盘龙表柱等。这些"立杆测影"文物都与"树、龙、鸟、虎、羊"等动物标志性图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13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于西安市大明宫中央广场发掘汉墓两座。墓葬未经盗扰,出土器物丰富,随葬品组合保存完好。综合墓葬地理位置、形制及出土器物特征,两座墓分别为新莽时期和东汉中期汉长安城附近的低级官吏或一般居民墓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