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字复初,意大利人。1579年,36岁的罗明坚与几位传教士乘船抵达澳门,试图进入中国内地传教。1583年罗明坚与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成功进入中国内地,在肇庆定居,并开始传教。1588年罗明坚返回欧洲,在中国的传教事业结束。罗明坚与利玛窦等人是首批入华耶稣会士。他们不但成功打开了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局面,也  相似文献   

2.
十六世纪,发祥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大大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文化的进展。西方近代科学文化(以下简称“西学”)的传入中国始于明末。当时,作为资本输出的先驱,欧洲各国(荷、葡、法、比、意等)的传教士比肩接踵来我国传教,由于我国的儒教(孔教)根深蒂固,起初他们收效甚微。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来华,他吸取了前任的教训,首先努力学习汉语、儒经,广泛交接朝野名儒,力图以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在明神宗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其遗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记述了他在中国28年的传教生涯。以一个西方传教士的眼光,利玛窦仔细观察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他对晚明的饮食文化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此书记载有晚明时期中国种类繁多的食物原料,与欧洲迥异的茶酒饮料,别具一格的瓷器、筷子等食器和煤这种在中国北方大量使用的燃料。他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广泛结交上层官员和士大夫,亲身体验了晚明的各种宴会,对中国宴会的程序及各种礼仪相当熟悉,对当时中欧宴会的差异作了不自觉的比较。他在中国接触到了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对晚明时期中国的宗教饮食习俗也有较详细的记述。利玛窦对晚明饮食文化所作的详细客观的记述,对于弄清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不少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把酒酹滔滔"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hew Ricci,1552~1610年)在临终前,把他在中国近三十年的传教经历记录下来。后人整理出版,这就是著名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其中有一章,写到四百多年前中国人的宴会场面:在全体就座用餐之前,主人拿起一只金或银或大理石或别的贵重材料制成的碗,斟上酒,放在一个托盘上,用双手捧  相似文献   

5.
教堂是天主教会举行祭典和信教群众祈祷的地方。凡有信教群众的地方,教会都会设法修建一座教堂。天主教自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利玛窦传入中国后,即有少数传教士来湖北传教,但人数很少,流动性很大,也没有群众基础,所以未建教堂。直到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有葡籍传教士何大化来武昌,曾在蛇山脚下修建一座小教堂,后因张献忠攻打武昌,何大化卖掉教产逃往外地。清朝建立后,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存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意大利人,是最早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本文试论他在中国编绘世界地图的过程和地图的刊刻情况,以及目前在中国还可以看到的利氏世界地图。  相似文献   

7.
利玛窦为中国带来的欧洲先进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影响了当时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方科学及文化方面的交流有着深远影响,但他的真正目的是传教。  相似文献   

8.
施劲松  王齐 《南方文物》2010,(3):120-123
<正>一2010年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逝世400周年。利玛窦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到达澳门,后至肇庆、韶州、南昌、南京,最终于1601年来到北京定居,直到逝世为止。利玛窦来华的意义既不同于张骞为联络西域诸国  相似文献   

9.
我国明代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也是明末把欧洲科学著作介绍到我国来的重要人物。徐光启是上海人,字子先,号玄扈,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公元1562年4月24日)。他在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到广东韶州为教授,次年举乡试第一。万历二十八年(公元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逝世并安葬在中国已经400多年了。他生前曾3次来过南京,并在南京买房购屋,广交朋友。如今,南京还留有他的故居和他所制作的世界地图。融入中学第一人,堪与玄奘相媲美中国人首次走出国门,到西方去取经,当推玄奘。而外国人到中国来传教,努力学习中国文化并有大成者则为意大利人利玛窦。利玛窦堪与中国唐代高僧玄奘相比,除了主观动机以外,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继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后步入第二次高潮,在此次中西会通的过程中,西方耶稣会士的媒介作用不可忽视。在为数众多的会士之中,利玛窦身体力行,以适应中国文化的委婉传教策略为天主教传教中国奠定了基础。利氏传教策略为中西文化更好地互通、互惠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条件,并直接影响了西方思想界。本文试从耶稣会士利玛窦对儒学的高度重视、利玛窦本人与明末儒士的交往来分析利氏传教策略以及西方思想与孔儒文化的渗透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广东史志》一九九二年第一期人物春秋专栏载有卓辉先生《略论利玛窦在广东的传教活动》一文(以下简称卓文),该文述及的问题,因为关系到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的历史和两广总督府设置沿革,有必要提出来辩证。  相似文献   

13.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强占澳门,不久天主教耶稣会士卡纳罗出任澳门第一任主教,从此天主教以之为基点,不断谋求向中国内地的发展。万历十年(1582年),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经过多方努力,进入广东肇庆,获准在东关天宁寺居住,并开始正式传教。但这并非基督教第一次渗入中国,此前有唐代的景教、元代的也里可温教,而明末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的工作,可以说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传统的第一次重要的汇聚,  相似文献   

14.
公元17、18世纪,正值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康熙(1662~1722年)、雍正(1723~1735年)、乾隆(1736~1795年)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正是中国和欧洲美术频繁交流的高峰时期。在此之前的明朝末年,欧洲基督教属下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就不间断地派遣传教士来中国传播宗教。为了传教的需要,一些传教士来华时携带了天主像、圣母像等美术作品,并且在教堂内展示,引起了中国学者和画家的注意。比如清初的美术史家姜绍书在其所著的《无声史诗》一书中写道:“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眉目  相似文献   

15.
论明清在华耶稣会财务经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明清在华耶稣会财务经济康志杰明朝万历十年(1582),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罗明坚来华传教,从而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新的一页。传教士们与中国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王徵等人联手进行科学译著,沟通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的通道,已传为了佳话;接至汤若望参与修...  相似文献   

16.
正16世纪左右,经过"文艺复兴"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有些国家的大资产阶级对内剥削劳动人民,对外殖民掠夺。他们利用宗教作为对外侵略的工具。早期的天主教士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的西方学术,用以达到借西方文明来接近中国进行宗教宣传的目的。明万历年间(1573—1619),意大利耶稣教传教士利玛窦晋献万历年皇帝朱翊钧的礼品中,有"西洋雅琴"一架——这实际就是欧洲的"古钢琴"。就这样,欧洲近代音乐从此便敲开了中国的门户。  相似文献   

17.
艾儒略和他的《西学凡》顾宁1610年,在著名的利玛窦逝世的同一年,另一位意大利那稣会士艾儒略(P.GiulioAleni)历经艰难,抵达澳门。由于暂时无法进入中国内地传教,他与同行的本国传教土毕方济留在澳门,学习中文并教授数学。1613年,艾儒略寻得...  相似文献   

18.
利马窦(MatteoRicci1552年-1610年),号泰西,又号西江,意大利马塞拉塔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他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福音二十多年,主张将孔孟之道和宗法敬祖思想同天主教相融合,使天主教东传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世界宗教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为明朝时期中西方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应有贡献。如果说北京最终成就了他“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美誉,是他的名扬天下的宝地的话,那么,作为他传教的第一站——肇庆就是他的成名地。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利马窦在肇庆的传教经历,对其成名之因作初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史志界同仁。  相似文献   

19.
正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年)为晚清来华著名传教士。他于1870年受英国浸礼会派遣来华传教,先后在山东、山西、上海等地活动,在华活动时间长达45年,曾被清政府赐予头品顶戴、二等双龙宝星勋章,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他在华期间,除了传教、赈灾及参与中国政治外,还与中国各宗教人士广泛接触,从基督教传教士视角考察研究了中国宗教情况。  相似文献   

20.
林泉 《福建文史》2001,(1):40-43
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字思及,明代继利玛窦来华传教之意大利耶稣会士,1613年奉命入内地传教。1616年第一次教难时期,避居杭州杨廷筠家学习中国学。后曾到陕西、山西等地传教。1622年沈(jue)再次兴起教难时,艾儒略回到杭州直至1624年底。其《西学凡》一卷、《职方外纪》六卷,有李之藻、杨廷筠、叶向高等序,《性学粗述》一卷,陈仅作序,于1623年在杭州刻成,前二书均被收入《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