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狼岔峪断箭传说”是一则广泛流传于今安多舟曲上河藏、汉间的地方历史传说,其历史事件原型为南北朝时期氐、羌间发生在狼岔峪的军事冲突及势力划分。在此后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武都关东西两侧族群分别对此传说进行层累建构,反映了族群间对各自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的维护。但更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双方通过不断交往交流,最终形成了对于共同历史记忆的认同,从而实现了文化的深层交融。  相似文献   

2.
李智利 《华夏地理》2006,(Z1):116-122
距楚雄州禄丰县迤西大道不远处有两口古盐井:一口是盐运道上的琅井,一口是元永井.两口井开发至今,现实命运完全不同:琅井耗尽周围的生态环境后颓然衰败,而元永井周围却满目葱绿,河流清澈.琅井之名的由来,旧县志称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南昭野史>说,神狼舔地而卤出,故名狼井,后因不雅,改"狼"为"琅".  相似文献   

3.
寻找白唇鹿     
"天鹿者,纯灵之兽也。"先不说古文中的天鹿指的是何种鹿。鹿在许许多多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都象征着吉祥、正义、美丽等。在我国青藏高原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上,生存着一种健硕但又灵动,威武而又温顺的动物——白唇鹿,藏族人称之为"夏瓦曲呷"。白唇鹿属大型鹿类,体型与水鹿、马鹿相似,因唇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故名"白唇鹿",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  相似文献   

4.
于晓明 《旅游》2002,(7):38-41
第一次见到北美驯鹿群真是壮观,它们全速跑过我们帐蓬前。20秒后,一条浅灰色的狼冲了过去,驯鹿奋蹄冲进河中,游泳冲向远岸,驯鹿还真走运,狼的游泳技术难以与驯鹿相比,鹿群慌乱地爬上了对岸,消失在北岩,而狼站在那里舌头伸出老长,喘息着,呆呆望着鹿群消失在对岸,这场生命之战是如此迅速,都来不及拿相机照下来,虽然我们不喜欢再一次看到这杀戮的场面。  相似文献   

5.
写实狼渡滩     
史德翔 《丝绸之路》2011,(19):25-27
落雨的时候,是狼渡滩最好的时间。 初夏的绵绵细雨,将岷州的山川沟谷滋润得古典而又纯和。狼渡滩,好一个“渡”字,传来了这样的信息:“狼来狼往”的“滩”上,肯定是草深林茂、物种繁多的去处;而狼须“渡”着才能过去,定然还有广阔的河流。于是,一路上,我反复思念着狼渡滩的狼,思念着狼须“渡”才能越过的狼渡河。  相似文献   

6.
禹平水土传说新解——从“敷土”到“治水”传说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尧舜禹时代正是洪水期,洪水已是大家习以为常之事,而生存和生活才是最为紧要之务,"敷土"便是势所必然。禹用濬川、堕山、堙、填等方式排除了水患,得到了土地。因此,在西周以至春秋时期,人们传颂的乃是禹的敷土之功,所以又有"禹迹"之说。到战国时期,由于出现了疏水灌溉的方法,"禹敷土"传说开始转变为"禹治水"传说,并逐渐夸大禹治水的能力,大禹"治水"传说由此盛行起来。  相似文献   

7.
"狼兵"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地方武装。本文认为狼兵是由广西土司组建的以"狼人"为主体的土兵,其中"猺獞"也占有一定的比重。狼兵有其独特的编制系统,以英勇善战著称。从明中期到清中期,狼兵曾奉命镇压广西、广东、江西等地瑶族、壮族、黎族和汉族的起义或反叛,参加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并在桂东、粤西驻防屯垦,对维护明、清王朝在当地的统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到清代后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狼兵逐渐变成"狼民",并被壮、瑶、汉等民族所同化。  相似文献   

8.
流血、杀戮、分尸,这些看似与宗教无关的词汇却经常在献祭活动中暴露无遗,因为对所谓的"宗教人"来说,只有在充满暴力和鲜血的祭仪中以及对祭祀动物的焚烧中,他们才能最强烈地感应到神。利用大量的民族学史料分析得出,宗教离不开杀戮,宗教人即为杀戮者。荷马史诗和悲剧中的相关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场普通希腊人向奥林匹斯山众神献祭的完整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血腥、暴力与杀戮在动物献祭中的上演。值得提出的是,这种杀戮性的献祭从雅典到耶路撒冷再到巴比伦,仪式化的流程竟如此相似。  相似文献   

9.
陈江 《东南文化》2000,(1):100-101
县市级博物馆在面向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谋求生存与发展,以保持与经济发展同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已成为我们的重要课题。武进博物馆的陈列工作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关于旅游现象的生存论本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斌 《旅游科学》2008,22(6):10-14
旅游现象的生成是建立在生存论的前提基础上,即人首先要满足生理生存需求和谋生生存需要,才会有旅游需求和行为的发生。人们在居住地惯常生活环境的生存谋生状态,决定了休闲和旅游的本质差异。旅游研究只有回到生存论前提,旅游现象和概念的本质才有可能得到深刻揭示:旅游就是人们通过筹划,离开和返回惯常生活环境,体验并满足非谋生需求的生存活动。  相似文献   

11.
《山茶》2011,(7):186-186
在西起东经97°12′东至东经126°04′、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的广博地区里有个极为古老的传说:相传一个游牧民族的远祖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其中一个与狼联姻生下了附有“狼性”的人.从此,他们拥有了似狼一般极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与一切灭顶之灾相抗争的天性。蒙古人被认为就是传说中那个附有“狼性”的人所繁衍的后代。  相似文献   

12.
程淑兰 《沧桑》2008,(4):114-115
制度公正和社会价值信仰问题都是近年来理论界关注的问题。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制度正义本身就蕴含了一定的社会价值信仰。而制度正义还需要程序正义的支持,实现实质正义。只有实现了实质正义,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社会价值信仰才能提高。社会价值信仰是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人的本质、社会共同体生存、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社会价值信仰是实现制度公正的背景、动力,二者是在相互作用中推动历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王凯 《文史博览》2015,(3):17-19
狼性文化就是将狼性和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文化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在近几年,以华为为首的各大"狼"企业发展迅猛,这也让"狼性文化"在国内民营企业中大行其道。然而在光鲜的业绩背后,我们仍需理性思考,以客观的态度和严密的思维来应对"狼文化"浪潮。本文将通过"狼性文化"在当今民营企业中的现状来逐步探讨其优势和劣势所在,并对企业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传说共分为出生传说和龙之传说两部分,出生传说中的"梦日受孕"是参考汉朝帝王的出生传说兼具北方游牧民族的日神崇拜杂糅而成,其他部分则是根据黄帝的出生传说有意改写而来;龙之传说相对复杂,是根据黄帝和汉高祖刘邦的一系列传说改造而来。究其原因,是辽太祖自诩为黄帝后裔、与刘邦同姓,其两部分传说也是根据黄帝与刘邦的传说附会而来,目的就是树立其真龙天子的身份。  相似文献   

15.
陆利祥 《神州》2013,(6):80-80
初中生目前的教育现状普遍令人担忧,只注重学业成绩,被升学率绑架,导致初中生德育教育缺失,养成了懒惰,自私、身体素质差等等一些不良品质。本文主要针对教育现状,提出对初中生进行"狼性教育",培养团结、自信、合作、独立、竞争的"狼性精神",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相似文献   

16.
民众面对眼前之物除了好奇之外,就是进而解释它的形状、来历等,这种满含民众情感的解释结果就是传说,所以说传说必定是与某地的人或物相联系的叙事作品。创作传说的过程又是民众想象的过程,过程之后形成的结果不仅满足自己和别人的情感需要,还形成一种区域内的公共知识被区域内的民众接受传承,民众的思想被化成传说这种"可信"的叙事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得以阐述,这是地方传说产生的根本原因。传说研究者在将地方传说作为研究对象时,不仅要关注地方传说本身,更要比较研究不同区域内的同类传说,从对她们的对比研究中挖掘出支撑地方传说形成的地方性知识,这种地方性知识是传说地方性形成的基础,更是不同地方传说得以区别他者的深层原因。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了传说背后的地方性知识才能真正理解传说的地方性,进而更清晰准确地理解流传于不同区域的同类传说。  相似文献   

17.
李蕾 《丝绸之路》2013,(6):108-110
民间艺术与当地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物质力资源,并稳定地在其区域中流传,因而具有鲜明的乡土文化特征,故又被人们称为"乡土文化"。民间艺术就像民歌一样凝聚着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祝愿、对美的追求,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本文对甘肃成县竹篮寨民间泥塑艺术的特色、传承及发展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8.
任雅萱 《民俗研究》2020,(1):37-48,157
姜太公的传说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役神"类传说,另一种是风物传说,两种类型来自不同传统。明清时期姜太公传说发生了重要变化,"役神"传说伴随明初礼仪改革经过从"礼"到"俗"的转变,逐渐发展为"封神"传说。然而,对明代姜太公传说的历史地理统计却显示,风物传说中几乎没有"役神"情节。在普通百姓尤其是渔民的想象中,姜太公"渔夫"形象突出。免课一说依托姜太公的图像,在明代江南渔户中流传。清代,两种传说类型融合,并形成了新的传说结构和"家神"信仰。围绕文字、图像和家宅讲述的风物传说成为新的民间"正统"。  相似文献   

19.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贤臣,因其"割股奉君""功不言禄"的义举而被世人称颂,其传说更是家喻户晓。民众对介子推传说的历史记忆可从典籍文献、口承故事与地域空间三个维度进行追溯,其记忆建构过程是在传说文本"历史发端""以史运事"与"因史生事"历史演绎的基础上,利用空间物化的记忆形态来进一步加深对传说的记忆。因传说记忆主客体存在的差异性,当代介子推传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传承模式:个体传承和集体传承并存的沁源在地化传承模式与以景观叙事为主的介休景观化传承模式。传说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由多种元素相互制衡、促动而形成的,它的研究对传说的当代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距楚雄州禄丰县迤西大道不远处有两口古盐井:一口是盐运道上的琅井,一口是元永井。两口井开发至今,现实命运完全不同:琅井耗尽周围的生态环境后颓然衰败,而元永井周围却满目葱绿,河流清澈。琅井之名的由来,旧县志称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南昭野史》说,神狼舔地而卤出,故名狼井,后因不雅,改“狼”为“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