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世纪上半叶,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为了主导高额利润的东亚贸易,展开激烈竞争。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窃据台湾,并以此为基地,从事辗转中国大陆、日本、东南亚和欧洲的多角贸易。荷兰侵占台湾初期的转口贸易,与明朝私人海商提供商品有密切关系。关于明末海峡两岸贸易主导权问题,有"荷兰东印度公司主导"与"华商主导"两派观点。本文则认为,影响明末海峡两岸贸易主导权的因素很多,明朝海商和荷兰殖民者都无法单方面主导。从天启四年(1624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荷兰殖民当局在台湾的转口贸易,经历了起步、发展和逐步衰落三个阶段,海峡两岸的贸易主导权则在不同阶段在明朝私人海商和荷兰殖民者间转换。  相似文献   

2.
一场甲午战争,使东亚海权格局剧变,由此构成中日两国命运变化的历史拐点。战前,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殖民扩张的相同遭遇,展开了近30年的海军现代化建设,并在互为敌手的竞争中日益凸显于以英国为主导的东亚海权格局之中。然而,不同的战略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甲午战争用血与火诠释了海权与海防的本质区别及其决定性影响。正因为战败后的中国已完全置身于东亚海权格局之外,再次陷入有海无防的境地,导致海权得以坐大的日本推行"大陆政策"更加有恃无恐,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走上独霸东亚之路。  相似文献   

3.
17世纪初,世界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东来的欧洲殖民者为贩运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在东亚海域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于是在东亚海域形成了全球贸易。而此时正值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准许私人出洋贸易,因此大量的中国海商涌向海外,在与欧洲殖民者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他们以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取得了成功,使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使中国成为当时东亚海域的贸易中心。  相似文献   

4.
17世纪初,欧洲新教国家荷兰崛起。为了寻找市场及追求利润,荷兰人另辟美洲航线,历经重重困难,不远万里抵达日本。刚刚建立幕府统治的德川将军对欧洲人表示欢迎,荷兰人抓住机会在平户设立商馆。最初,日荷贸易的规模和交易量都不及日葡贸易。但在短短40年内,荷兰人通过运作亚洲据点、抢劫各国商船、疏通对日关系等方法,赶超欧洲诸国,成功立足日本,并成为日本锁国后唯一留在日本的欧洲人。  相似文献   

5.
17世纪上半叶 ,漳州港区与台湾荷兰人贸易是东西洋贸易网络的重要一环。荷兰档案文献记载Hambuan是 30年代海峡两岸贸易最重要的中国商人之一。本文指出台湾学者把Hambuan比定为同安仕绅林亨万的错误 ,利用荷兰资料和他致荷兰台湾长官的十封信函 ,重建一位通晓荷兰语、具有经商技巧和公关能力的明末自由商人的典型个案 ,分析他在海峡两岸贸易及中荷交涉中的作用。认为把海寇商人、豪绅商人视为明末海商的普通模式 ,抹杀了自由商人存在的事实 ,歪曲了中国海洋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在"东亚"成为流行语汇的历史研究中,"朝贡体制"常被用作一个统摄性的概念使用。然而"朝贡体制"在清代,主要体现中国与朝鲜、琉球、安南等国的关系,其中尤以中朝关系最为密切,并不覆盖"东亚"。本文通过梳理清代史料,呈现清代中国与朝鲜封贡关系的特点,其中包括敕封、给印、颁历、参与常态礼仪活动、日月食救护、赈济灾伤、常态互市,朝鲜人参与八旗等等,不仅凸显中朝关系近于中国与其他封贡国、无藩封关系的其他朝贡国之间的关系,更反衬出中朝关系与地处"东亚"而与清无邦交的日本之间关系的差别。由于中、朝、日在"东亚"区域的国际关系中皆具有重要性,前述考察提示,17至19世纪中叶的"东亚"国际秩序并非笼罩在任何单一制度化体制之下,"朝贡体制"或"朝贡贸易体制"不能涵盖该时代"东亚"地区国际关系和秩序格局,对相关的研究方法也需要反思。  相似文献   

7.
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历史上,东亚地区存在完整的区域秩序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相对封闭、隔绝的地理环境,使东亚成为一个独立的交通贸易圈。远在文化交流之前,东亚各国就有了经济上的相互交流交往。科技进步和交流区域扩大促进了东亚经济圈发展,有力地衔接了印度洋贸易圈,使东亚与印度、伊斯兰世界以及欧洲联系在一起。本文探讨东亚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这是理解东亚文明的关键。战后东亚国家实现了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形成新的文明区域与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世界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常志霄 《攀登》2010,29(3):10-16
本文以1985-2005年的经济数据和相关理论模型分析为基础,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未来趋势,并着重从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与贸易结构、资本流动、区域经济的货币金融相关度、区域一体化的福利效应和推进一体化的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政策探讨。  相似文献   

9.
1250年至1350年的100年是中国的宋末元初时代,也是东亚贸易的第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东亚以中国、日本、朝鲜三国之间的贸易体系建立为其特点。此前,东亚贸易主要是中国与高丽之间的贸易,日本并未深入这一体系。但在宋末元初.日本船只访问中国的次数大大增加,以黄金采购中国的丝绸、瓷器、铜钱。其时,日本正进入商品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10.
在东亚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中,东亚人有必要重新审视东亚史。尽管东亚各国在力图把握自己的命运时,民族国家利益、社会生活习惯、宗教化传统以及长期沿袭的成见根深蒂固,全球化新阶段的挑战和国际关系格局模式的转换加剧了已有的隔阂与矛盾,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东亚人有着共同的命运、经历过共同的历史。无论东亚概念何时起源,东亚人的自觉早已孕育在东亚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中了。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朝、日三国间的贸易极为活跃,并形成了一条相对稳定的商路,即中国北京-栅门-义州-东莱-对马-日本京都。中国的丝织品、朝鲜的人参、日本的白银是这条商路上的主要流通品。这条商路的存在,对东亚区域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经贸往来无疑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其次,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然而在封贡体制下,经济功能无法完全展现出来,最终导致商路的衰落。  相似文献   

12.
中日战争期间,为侵略中国并在思想上控制中国,日本陆军中将石原莞尔抛出了“东亚联盟论”,并与木村武雄等人组建东亚联盟协会,出版机关刊物《东亚联盟》。“东亚联盟论”提倡以“共同国防、经济一体化、政治独立以及文化沟通”为基础,建立日满华同盟,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影响较大的侵华理论之一。在“东亚联盟论”思想的指导下,木村武雄与石原莞尔等人开展起来的东亚联盟运动,宣传“王道主义”蛊惑东亚他国民众,极具欺骗性。从《东亚联盟》期刊发展的脉络看,东亚联盟运动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分别以政治运动和半宗教半政治运动为特点。但无论侵略者们进行怎样的装点与掩饰,都掩盖不了“东亚联盟论”及其运动的侵略本质。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格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格局的演变戴逸,杨东梁一百年前,两个东亚的主要国家──中国和日本,进行了一场决定两国命运、决定东亚历史格局的重要战争,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19世纪下半叶,东亚(通常包括日本、朝鲜、中国和蒙古)是世界上一个很不稳定的地区,处在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东亚经济发展模式。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生、特点及其局限性。然后,进一步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东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东亚发展模式与这次东亚经济危机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最后,对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与变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中日战争期间,为侵略中国并在思想上控制中国,日本陆军中将石原莞尔抛出了"东亚联盟论",并与木村武雄等人组建东亚联盟协会,出版机关刊物《东亚联盟》。"东亚联盟论"提倡以"共同国防、经济一体化、政治独立以及文化沟通"为基础,建立日满华同盟,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影响较大的侵华理论之一。在"东亚联盟论"思想的指导下,木村武雄与石原莞尔等人开展起来的东亚联盟运动,宣传"王道主义"蛊惑东亚他国民众,极具欺骗性。从《东亚联盟》期刊发展的脉络看,东亚联盟运动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分别以政治运动和半宗教半政治运动为特点。但无论侵略者们进行怎样的装点与掩饰,都掩盖不了"东亚联盟论"及其运动的侵略本质。  相似文献   

16.
明政府在郑和七次下西洋以后从海洋退缩,开始长期实行海禁并限制海外贸易,于是古老的农耕文明在17世纪开始受到西方的殖民扩张及19世纪工业文明的冲击。明季肇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先后从海上纷至沓来,欲打开封闭的中华帝国的庞大市场,多次努力受挫后即采取战争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西欧三强鼎立,为了争夺殖民霸权矛盾重重,其主要内容为英、荷争夺海上霸权和法、荷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三次英荷战争使荷兰失去了海上霸权;与此同时,荷兰又面临路易十四欧陆霸权政策的威胁。在这紧要关头,荷兰只有和欧洲其他国家结盟特别是联合英国,才能抗衡法国。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因革命性大大减弱,面对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统治,决定邀请威廉来保护他们的新教和自由。威廉入主英国保护了荷兰利益,对英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何添锦 《人文地理》2004,19(6):21-25
中国产业的发展已进入了按国际分工构来选择和实施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本文采用比较优势指数及贸易特化系数,分析了中国与东亚各国和地区贸易中工业制品的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的状况,指出中国与东亚的产业国际分工的特征、竞争与互补关系以及如何重构中国产业竞争优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荷兰王国位于欧洲西部,濒临北海,为欧洲对外门户,16~17世纪曾为海上贸易强国。面积4.2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海),人口1500万(荷兰人占95%)。居民多信基督教和天主教,荷兰语为官方语言。首都为水城阿姆斯特丹,但政府机构均驻于海牙,皇宫也设在海牙郊区。  相似文献   

20.
正吴汉泉(Sarasin Viraphol)著、王杨红等译《朝贡与利润:1652—1853年的中暹贸易》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全书25.9万字。该书考察了17—19世纪暹罗与中国在朝贡关系下的海运贸易行为,并分析了中国在暹罗的海外贸易和国内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