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到中国古代青铜器,谁也不会陌生。青铜重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虢季子白盘、毛公鼎、班簋、马踏飞燕等,再加上不知名的青铜器,早已名扬中外。但在这些青铜器的背后,却还有许多许多鲜为人知的传闻和故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金文的研究领域,毛公鼎是一颗耀眼的明珠。首先,毛公鼎是青铜器中的重器,它器形虽小,外形亦不甚华丽,但内刻三十二行铭文,共497个字,是迄今所见先秦青铜器中字数最多的一件;  相似文献   

3.
青铜器     
金石 《文物》1977,(11)
毛公鼎西周后期青铜器。清道光末年陕西岐山出土。鼎上有现存最长的青铜器铭文,计四百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工具①,备受学界的关注.随着商代青铜器的不断出土,学者们对其的研究亦日益增多.就现状而言,学者们对商代青铜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铜礼容器的研究,对青铜兵器的兴趣则显得较淡.而作为"戎"事的物化形式,兵器亦与当时的政治权力、社会结构、生产技术紧密相关,对其的研究亦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是国家稀世之玉。鼎上铭文499个字,记述周宣王诰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厂音)事迹,内容还反映了西周统治不稳定的情况,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它的发现令世人瞩目。今藏台湾语言历史研究所。现将我  相似文献   

6.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在位时由当时贵族毛公(厂音)铸造的青铜器。毛公鼎形制是立耳、深腹、圆底,口下有一道带状重环纹,下加一道弦纹。此鼎刻有周宣王任命毛公(厂音)为执政大臣的敕令。西周王权极大,礼乐征伐皆出自天子之命,贵族们得到天子的敕令,都看作非常荣耀的事。是故受到册命后,常作器物留念,并在铭文里记述受命的仪式及其内容。毛公鼎上的铭文有32行,共497个字。是所发现的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国宝,也是研究西周历史、文化最有价值的珍贵文物。清道光23年,在陕西峡山县出土。被陕西“永和斋”古董店苏亿年购得,一直拟高价待卖。 第一位毛公鼎的收藏家是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人陈介祺。(1813—1884),字  相似文献   

7.
青铜器是铜和锡的合金,它比起红铜来,熔点低、硬度大。这种银、锡合金,颜色发青绿、故称“青铜”。青铜器在我国始于何时尚不清楚,但古代有大禹治水,铸九鼎的传说,因而推断青铜器出现于约公元前ZI世纪。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以数量多,器类丰富,造型典雅,纹饰精美,铭文奇异,工艺精湛,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商周时期,我国青铜器的生产和运用发展到了高峰时期,其主要类型有生产工具、武器、礼器、食器、酒器、乐器、车马器等。战国后,随着铁器的制造和使用,青铜器运用和制造逐渐衰退,大多限于特殊器物及工艺观赏方面,但…  相似文献   

8.
在对中国青铜文明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古代青铜器表面存在着镀锡、鎏金银、斑纹等处理工艺,以及表面含锡、铬、硫等特殊成份的氧化膜,这些处理工艺和特殊的表面成份与青铜器的保存状况是否有关,我国古代是否存在青铜器防腐蚀专门处理技术,曾经是科技考古界热烈探讨的课题之一。文章通过分析近30年来学界发表的研究发现和实验数据,认为无法证明我国古代曾经存在青铜器防腐蚀专门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往昔的研究,多偏重于青铜器形制与文字的探讨,对于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则甚为薄弱,尤其是青铜器纹饰渊源的问题,至今寥有文章论及。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田野考古发掘所提供的材料,丰富了我们对青铜器纹饰渊源问题的认识,使我们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一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即以殷墟出土铜器为代表的晚商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成熟的标志。无论是器类的齐全,还是纹饰的富丽多彩,都显示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已步入鼎盛阶段。古代青铜器高超的工艺水平,在殷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考古事业不断发展,大量的古文物相继出土,在这些古文物中,古代青铜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青铜器完整程度会受到自身材质及埋藏环境等多方面影响,通过对已出土青铜器文物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发现大量的古代青铜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需要对其进行修复。本文首先讨论了有利于青铜器完整保存的修复原则,并结合自身经验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完整修复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望本文对我国青铜器修复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璀灿夺目的古代青铜器,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特征,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南方青铜器又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南方地区,本应包括长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引入金属材料科学中成熟的凝固理论,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凝固均属于非平衡凝固。基于这一认知,用ProCAST软件进行青铜合金凝固过程的仿真模拟,在动态可视的层面观察其凝固过程与铸造缺陷位置,进而探索其缺陷形成原因及工匠的处理机制。本研究总结出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凝固的4个关键要素——原料制备、温度控制、凝固时间与缺陷机理。基于现代凝固理论的模拟方法的引入,能够用一种全新的可视化、可计算的仿真技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为科学解读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内涵、反映我国古代金属技术成就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变形青铜器的加温矫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上久享盛誉。我国古代的青铜器是进行考古学研究的实物标本,既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博物馆的展品中,有许多是稀世国宝。每当人们看到这些精美的青铜器时,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都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了解,这些国之瑰宝中,有些是被损坏了的。对这些青铜器进行修复,使其重放光辉,这其中浸透了今人的汗水。青铜器在地下埋藏的时间太久,由于地  相似文献   

14.
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其前身是河南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研究中心始建于1960年,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中心下设保护技术研究、保护处理、文物修复、古字画保护和文物摄影五个专业组。主要研究集中在古代青铜器修复技术、腐蚀青铜器研究及保护处理、古旧字画揭裱技术、科学技术史和古代冶金史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铜禁修复保护、非金属材料复制青铜器技术研究、古代冶金过程热力学分析、古代青铜器的腐蚀与控制、复合阻断型青铜器保护剂…  相似文献   

15.
考古学家张光远(元山)所著《西周重器毛公鼎》一书,曾披露了一件叶公超维护国宝毛公鼎的轶事。 毛公鼎的又名鼎或毛公鼎为公元前827年,西周宣王姬静的叔父毛公所铸造。其铭文32行,连重文497字,为传世青铜器最长的铭文。其鼎内铭文记载说: 周宣王新立,有中兴之志,乃向叔父毛公训诰先王肇建周室之艰巨伟大,现在国势濒危,特册封毛公为冢宰,掌理朝廷内外的大小政务,勉其秉公处事,以兴周室;最后厚赐毛公,毛公为感谢天子皇恩,于是作鼎垂示子孙。(译文)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毛公店在陕酉省歧山县出土后,“士林旧目,惊为至宝。但当初持有毛公…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是我国文物宝库中璀璨的明珠。青铜器腐蚀机理的研究指出,造成青铜器腐蚀的因素除与其本身组成有关外,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中氯化物、水分和氧气的侵害。在腐蚀生成的铜锈中,对青铜器危害  相似文献   

17.
一、青铜器分期断代的意义与方法青铜器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古代史和青铜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有些具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价值远远超过文献史料。由于青铜器产生、发展的年代久远,因而划分时期和确定某些器物的绝对年代非常重要,也是研究青铜器的先决条件。郭沫若同志在《青铜时代》中说:  相似文献   

18.
罗尧  张悦 《东方收藏》2023,(12):64-66
我国青铜器文化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和器型纹饰都充分体现了古代青铜文明的独特魅力,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料,但如今所见的大多数青铜器都存在锈蚀的情况,可能对青铜器的外观和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对这些锈蚀进行有效清除就显得尤为关键。文章对现有常见的青铜器除锈方法进行梳理,旨在对青铜器的科学保护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三星堆遗址祭祀坑是古代蜀文明里程碑式的发现.它证明了三星堆遗址是古蜀国都邑所在地,经过二十多年的考古发掘,材料正陆续整理公布."祭祀坑发掘日记"、"出土青铜器的修复情况"和"三星堆遗址历年发掘"介绍了二十年来三星堆遗址工作概况.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铜器表面镀锡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镀锡技术,利用矿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仪和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北方青铜文化地区、古代巴蜀地区与古滇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至西汉初(公元前5~前2世纪)47件青铜器表而镀锡层进行观察、成分及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青铜器表而存在厚度不等的镀锡层,具有铸态组织,有明显热镀迹象.镀锡层成分为高锡的铜锡合金,主要物相组成有金属间化合物Cu41Sn11等铜锡合金相和SnO2.结合实验室模拟热镀锡实验,初步认为古代青铜器表而镀锡层是采用热镀锡方法形成的,工艺可以有热浸、热涂等多种.通过比较宁夏固原、四川巴蜀地区和云南青铜器表面镀锡层的厚度、组织和结构,发现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表明在镀锡工艺上可能有所不同,还从工艺角度对古代镀锡技术在中国的起始应用和传播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