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尔衮争位质疑宋国强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极在清宁宫“端坐而崩”,九子福临继位,是为一年后定鼎中原的顺治皇帝。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顺治继位是清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权力斗争的折衷方案,具体地说,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窥伺神器的斗...  相似文献   

2.
徐凯 《史学集刊》2006,(4):33-41
清初经历了叔王摄政、异姓大臣辅政的两种特殊的政治体制。入关前,太祖、太宗未定立储制度。皇太极过世,各派势力窥视皇权,戏剧性地达成拥立幼主福临,叔王摄政的体制。摄政王权势过重,威胁皇权,借机治罪多尔衮。康熙冲龄即位,借鉴前制陋规,形成以孝庄文皇后为核心的异姓大臣辅政统系,辅政失控,导致权臣鳌拜专权,再次危及皇权,而智捉鳌拜。摄政王、辅政大臣的争斗,反映了满洲八旗内旗籍矛盾的尖锐。摄政、辅政与皇权之间的冲突,构成了清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极大地影响着清初政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清太宗皇太极之出身,关系到清史中的一些政治问题,迄今仍是疑案。本文通过幼年皇太极及其生母叶赫那拉氏曾与努尔哈赤共居正室、叶赫那拉氏本人姿质、与丈夫的关系、母家之门阀、努尔哈赤原嫡妻富察氏之被废弃,以及努尔哈赤为汗时后金对叶赫那拉氏迁葬礼予以的最高规格的礼仪等等史事的考析,论证叶赫那拉氏曾继富察氏之后而为正室大福晋,进而说明皇太极出身嫡室。也正因为如此,皇太极继位前才与其他嫡子一样,被汗父封为旗主、大贝勒。所以,他的继位并非以庶嗣统,也非以庶夺嫡。  相似文献   

4.
皇太极之继位、努尔哈赤大妃之殉葬,至今仍被清史学界不少学者视为疑案。这两件事又都涉及皇太极帝系与多尔表三兄弟之关系,因而不可避免又使人联想到皇太极死后帝位在皇太极之子与多尔衮之间的争夺,以及多尔衷对皇太极之子豪格、帝系旗人官员的打击。这些事件对当时政治影响较大,有必要对其历史真相作进一步深入考察。一、皇太极得位之分析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努尔哈赤离开其未竟之业中道崩姐,后金国汗的桂冠最终落在了皇太极头上。由于皇太极并非以储位的身份自然继位,而且有努尔哈赤欲传位他人的说法,因而其得位引起人们的猜…  相似文献   

5.
刘肃勇 《满族研究》2007,(2):128-128
有清一代入主中原的第一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月30日生于沈阳故宫的永福宫,为清太宗皇太极与蒙古族的庄妃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所生之子.1643年8月,皇太极突然病故,年仅6岁的福临,在特定的历史机遇,历经众亲王们的反复争斗,方才有幸继承了其父的皇位,年号顺治,史称清世祖.  相似文献   

6.
康熙帝玄烨得以继位,原非出自顺治帝福临之意,实际上是由其祖母博尔济特氏(孝庄文皇后)所抉择,而经福临同意;至于四大臣辅政,则是一反“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的清人成规,自然有其不得不变更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清世祖福临及其书画艺术王洪源清世祖福临1638—1661),法名行痴,字山臆,号痴道人、太和主人、体无需主人等。爱新觉罗氏,满族,盛京(今沈阳)人。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于清崇德三年(明崇侦十一年,1638年)三月十五日出生在盛京宫廷(今沈阳故宫...  相似文献   

8.
多尔衮拥立福临考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太宗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拥立福临继皇帝位,这不仅是多尔衮一生中的重要举措,也是清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弄清这一事件的真象,既有助于正确评价多尔衮其人,亦有助于认识清史演变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以前看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时候,为了搞清楚剧中人在正史中的轮廓,我偶然也翻翻《清史稿》。在浏览《世祖本纪》时,被顺治皇帝的"罪己诏"深深震撼了。顺治即康熙的父亲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清人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死,虚龄6岁  相似文献   

10.
昭西陵在河北遵化马兰峪,清东陵风水围墙之外,石牌坊和大红门以东。这里长眠着入关后清朝第一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永福宫庄妃),因其子世祖福临(顺治)即帝位,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矛盾重重,争权夺利,纷争不止。为了解决矛盾,建州女真于家族内部、同时与海西女真、与蒙古、与朝鲜、与明朝边吏盟誓,达成契约,互相约束。盟誓在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古代诸侯于神前立誓缔约,杀牲歃血,满族上层社会也十分盛行。努尔哈赤、皇太极利用盟誓牵制海西女真,完成统一女真大业;让诸位兄弟大臣等盟誓,加强统治,巩固皇权;特别是对朝鲜,从"兄弟之盟"到"父子之盟",为后金进攻明朝除掉后患;与漠南蒙古结盟,既扫清进攻明朝道路上的障碍,又增加了实力;与明朝边吏结盟,缓和矛盾,充实力量。努尔哈赤、皇太极在处于弱势之时,利用盟誓,与周边缓和矛盾、积蓄力量、发展盟友,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盟誓不失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一种策略和智慧。  相似文献   

12.
佟佳江 《史学集刊》2003,(4):100-101
自从上个世纪 80年代以来 ,伴随清史研究的逐步深入 ,清代历朝帝王及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的长篇传记陆续出版 ,惟独没有见到孝庄皇后的传记。孝庄是清代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的爱妃 ,蒙古族 ,姓博尔济吉特 ,名布木布泰。她在皇太极晚年曾尽心竭力辅佐政务 ;皇太极逝世后 ,她又在满汉民族矛盾和满洲贵族内部斗争十分复杂的形势下 ,先后以皇太后和太皇太后身份拥立六岁的儿子福临和八岁的孙子玄烨登基当皇帝 ,并曾亲自统理朝纲 ,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 ,她没有、也不要任何政治头衔 ,一再拒绝“垂帘听政”的奏请 ,只…  相似文献   

13.
皇权对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点可以说是公认的。而皇权是否支配了社会则是不断探讨、商榷中的论题。本文试图以两汉时期为背景,以外戚阶层为切入点,对皇权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阐释。笔者希望透过对两汉窦氏外戚家族的个案研究,进一步明晰皇权的支配力量。  相似文献   

14.
关于辽太宗得以继位之原因,以往学界大体有三种意见,其中以世选说影响最大。对辽太宗的继位过程作详细辨析,认为太宗继位与世选无关,是应天太后个人意志的体现。而应天之所以选择太宗,是政治妥协的产物,太宗立李胡为皇太子是这一博弈的另一结果。应天的这一举动,对契丹历史影响深远。辽朝前期围绕皇位频繁发生争斗与谋逆,导致政局持续动荡,应天作为始作俑者,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15.
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康熙帝玄烨的祖母。她曾为清王朝初期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帝的成长和业绩与孝庄有密切的关系,祖孙二人感情极深。康熙帝多次表示:“忆自弱龄,早失估持,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孝庄死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  相似文献   

16.
紫禁城内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在明清两代,是皇帝妃嫔的住处。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承乾宫又住进了一位新主人——内大臣鄂硕的女儿、十八岁的董鄂氏。顺治帝福临于顺治十年(1653年)废过一个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第二年立的孝惠皇后,福临也不中意,下令礼部“停其笺奏”(即皇后应有的某些礼仪性待遇)。董鄂氏入宫后,福临于当年八月封她为贤妃,九月晋皇贵  相似文献   

17.
正在传统中国史学观中,明清两朝的政权更迭,不过是因循旧例的朝代变更。在此之前,同样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元政权,也以同样的武力征服方式进入到中国历史的政治图谱中。因此,从中原的角度看,明清鼎革并无太多特殊。但如果我们细究清朝的崛起,特别是在皇太极继位之后,他创建的大清,是一个容纳满、蒙、汉的"天下国家"。而此时山海关内的明朝和中原,是其天下国家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几千年来在各族妇女中,先后涌现出许多颇有作为的女杰,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都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明末清初生在蒙古,嫁到满洲的孝庄文皇后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她一生辅佐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圣祖玄烨三帝主政,对清王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大业起了重要作用,是一位胆识过人的女政治家。回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出生在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嫁给后金汗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妻。翌年八月,努尔哈赤身患毒疽病逝,皇…  相似文献   

19.
明朝末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经过40余年的征战,建立并巩固了后金(清)政权。此后,历经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真、弘历五代皇帝的努力,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皇帝之所以能成功地统一边疆地区,有其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本文拟从分析清政府制定北部边疆政策的过程及其影响两方面来探讨其政策得失。  相似文献   

20.
姜雅迪 《史学集刊》2020,(4):115-128
辽立国之初,效法中原确立了太子继承制度。阿保机立嫡长子耶律倍为太子,后有悔意,以次子耶律德光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为此皇位继承问题困扰着阿保机。渤海灭亡后,他将东丹国和契丹故地分别委派皇太子耶律倍和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管理。因辽太祖去世,耶律德光在后族支持下发动"扶余之变",在与耶律倍的政治博弈中取得皇权。耶律德光继位后将东丹国迁徙,并对契丹最高权力结构进行整合。耶律倍南逃后,人皇王妃萧氏成为东丹国名义上的首脑,而萧氏病逝,也预示着东丹国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