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炎黄春秋》创刊十周年的时候,我曾写过几句话:“澄清史实明辨是非,学术道义勇挑双肩,此为国本精神资源。”时间又过了四年,《炎黄春秋》比过去办得更好,发行量大幅度上升,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炎黄春秋》其所以得到这么多读者的喜爱,是因为这本杂志坚持科学的态度,不断匡正  相似文献   

2.
现在我们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改革进行了20多年,但是并没有完成。前途已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体道路正在探索,还存在种种变数,这是一个伟大的变动的时代,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面临民族复兴、社会发展、认识互异、思想活跃,预示知识社会的发育,显示出时代活力。《炎黄春秋》  相似文献   

3.
一元复始。我挑出一首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老夫子的七言诗,作为我献给《炎黄春秋》和广大读者跨进新一年的贺岁礼。诗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何也?我对这个比喻做一点解释:在我国报刊园地里,《炎黄春秋》像一面镜开的半亩方塘,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林林总总在这里展示,宛如在塘面上徘徊摇曳的天光云影。  相似文献   

4.
冯健 《炎黄春秋》2006,(9):78-78
我是《炎黄春秋》的忠实读者。这十多年,每次拿到这本杂志,基本是一页一页地读到最后一页。我看完了给孩子们看,孩子们看完了还要送给我的哥嫂看,他们是85岁以上的教师。所以,我这一份杂志等于三份,它的读者就更多了。按我这份杂志的读者数量推算,《炎黄春秋》的读者恐怕有上百万。  相似文献   

5.
新的一年到了。《炎黄春秋》编辑部要我为杂志写一篇新年祝词。于是,写下这样一个题目。两大口号,就是科学和民主。这两大口号,是《新青年》提出来的。这个杂志原名《青年》,1915年创办,到现在正好90年。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写了一篇《敬告青年》,就提  相似文献   

6.
我祝贺你们,感谢你们,这个“你们”是指你们全体同志,而不是刊物。《炎黄春秋》不是“你们的刊物”,而是“我们的刊物”,是人民大众的刊物。它不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是与世长存的。在你们诸位仁人智士的驾驶下,正如长江一样,滚滚东流,汇入海洋的!  相似文献   

7.
《周易》有一句话:“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大意是要求人们多了解前人的言论和行为,以积累为人处世之道。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要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使自己今后变得更加聪明。  相似文献   

8.
《炎黄春秋》创刊15周年了,要讲祝贺的话、希望的话,我想讲这样两句话:一句叫保留记忆,一句是保存信史。一个失去记忆的人,是无法理喻的人;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无法预期她的未来的。忘记了历史,就只能在原来的地方踏步,只能在已经逝去的生活里往复循环。  相似文献   

9.
也谈山西新军领导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了《炎黄春秋》2005年11期《山西新军领导权问题》颇受启发,也就此谈谈我的浅见。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1991年5月正式成立,7月1日这份杂志就出版了。这是我们的门面,也是我们的招牌和骨干。  相似文献   

11.
《炎黄春秋》2001,(9):78-79
今年7月1日为本刊创刊十周年纪念日。在此前后,我们收到多位名人政要的题词。也收到不少书画家的贺词和贺画。这些,本刊已从6月号起陆续发表。同时。有大量的读者来信寄到编辑部,或建言,或致贺,言诚意切,令人感动。特选几封发表。以示本刊对所有来信者的鸣谢。  相似文献   

12.
致中 《炎黄春秋》2002,(4):79-80
2002年2月27日,本刊在北京万寿宾馆召开了有作者、部分特邀编委和有关领导参加的新春座谈会。60多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卓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参加了座谈。本社社长杜导正、副社长方实说明了此次座谈会的目的,是听取意见,并向作者约稿。大家在发言中,对刊物给了较高的评价,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有益的意见。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说:《炎黄春秋》是办得成功的。中国古代有一部著作叫《资治通鉴》,这部书对巩固封建社会是很有作用、很有意义的。《炎黄春秋》可以说是《资治通鉴》的现代版。四川省…  相似文献   

13.
《炎黄春秋》月刊是在北京出版的一份以史为主综合性纪实杂志,由萧克、费孝通、程思远为会长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今年创刊十年了。这个杂志,对中国历史尤其对近代现代史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论述,力求客观公正,秉笔直书,争取给人留下一笔观点正确,真实无误的史料。  相似文献   

14.
李乔 《炎黄春秋》2006,(9):79-80
《炎黄春秋》是我最爱读的杂志,其爱读的程度,几乎超过了所有的书籍和报刊。这不是夸张,是真的。我自认为是《炎黄春秋》的“红色恋人”,开始是相见恨晚,继而海誓山盟,终至难舍难分。我是七八年前才读到这份杂志的,故日相见恨晚。没有任何人向我推荐,我也没有看到什么广告,但一接触,便放不下。因为我知道,我一展卷,就要和一段真实的历史,一些沉重而又非常重要的、不能回避的话题接触了。  相似文献   

15.
新年絮语     
春秋轮回,岁月嬗变,2002年悄然而至,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在7月14日纪念《炎黄春秋》创刊15周年茶话会上,十几位同志作了精采发言,第八期登了几篇,这一期又登出五位的发言和贺信。第10期将刊出其余发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炎黄春秋》2001,(8):17-17
7月21日,中央和首都有关部门负责人、著名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 150多人在北京隆重集会,热烈庆祝《炎黄春秋》创刊十周年。 习仲勋。费孝通、程思远、任建新、季羡林。张岱年等数十位老领导、老学者为《炎黄春秋》题词致贺。习仲勋的题词是:“《炎黄春秋》办得不错”。 庆祝会由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方实主持,社长杜导正作汇报讲话。他说:帧黄春秋》在1991年由以萧克、费孝通。程思远为会长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创刊至今已有十周年了。创刊以来,她在宣扬爱国大团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特别是在坚持…  相似文献   

18.
来函摘登     
《炎黄春秋》2006,(12):76-76
读了2006年第9期《炎黄春秋》《我亲身经历的文革》一文,对那场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十年动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觉得此文中的某些概念和提法有辨析之必要。一、该文第四个小标题“京郊的一次武斗事件”一节中说,京郊大兴县芦城公社新立村一天晚上,“一口气杀死了五十六名地富分子及其子女,连抱在怀里的婴儿也未能幸免。”我觉得这一事件不是“武斗”。“武斗”是势不两立的两派进行的互相殴打、械斗乃至真刀真枪的厮杀。发生在新立村的事件五十六名被杀者是奉命来“开会”或接受“训话”的,根本没有跟任何人进行武斗的动机和行…  相似文献   

19.
秉笔直书 感动读者 我是两三年前接触到《炎黄春秋》的,从此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期必读,读后必有新震撼和感慨。《炎黄春秋》以“勇者不惧、诚者有信”的精神,以求实的态度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它不优柔寡断、不吞吞吐吐,不媚俗,不跟风,而是肯定、否定、揭露、批评,为广大读者劈开一片新天地,使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袁鹰 《炎黄春秋》2006,(10):78-78
今天有很多老同志、老前辈在场,他们的发言对我很有启发。我是作为《炎黄春秋》的普通读者发言。我家的报箱里报纸、杂志很多,一天得拿两次。说实话,有一些杂志只是浏览一下,有的根本不开信封。只有《炎黄春秋》,每期基本从头到尾全看完了。如果哪一期来晚了,我们全家就着急。是不是哪一篇文章使某人不高兴,某篇文章犯了禁忌,不让发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心里急,又不好问。我弟弟是人民解放军总后的离休干部,他也订了一份《炎黄春秋》。有一次,到日子没有收到。他很着急,很担心,打电话问我,是不是被人封了。后来收到了,他才放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