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普兰,地处伟大的喜马拉雅山脉西段,位于中亚、西亚、南亚、东亚的结合部,从古至今,来自四面八方的民俗、文化、经贸、宗教、军队、信使汇聚于此,通过反反复复的交融,孕育了极富普兰特色的孔雀河流域自然人文生态。位于"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里地区南缘的普兰,自古以来就是西藏高原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著名的盐粮古道,持续繁荣数百年,每年夏、冬季,来自印度、尼泊尔的商人汇集普兰塘嘎市场,增添了普兰的"国际性"色彩。  相似文献   

2.
中亚地处亚洲内陆深处,是草原民族向南方迁徙的必经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常遭到外族入侵,统治者不断变换,呈现出文化的复杂性、艺术认知的广泛性。阿姆河流域更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形态,创造了蕴涵多元文化因素的伟大艺术成就,将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3.
中亚细密画是人类文明宝库的珍贵遗产。中亚之域地缘位置独特、众多族群聚居、多种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汇。这里既是人类社会诸多文化现象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成果的荟萃处和交流中心。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带来了诸多文化,在广袤的中亚大地上碰撞、渗透和传播。中亚细密画在本土发展进程中,吸纳、融合了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中国文化等元素,是多元文明交融的结晶,不仅体现工匠、艺人精湛的技艺,而且彰显了各时代中亚不同族群间的文化差异、交往与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4.
敦煌曹氏族属与曹氏归义军政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曹氏在汉宋之际的敦煌是著名的姓氏 ,对两汉与五代、宋朝敦煌地方政治影响极大。敦煌曹氏的渊源有二 ,来自中原内地与来自中亚粟特。本文对汉代以来胡汉两支曹氏的渊源和势力发展进行考察 ,在此基础上推考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族属郡望 ,最终认定曹议金家族是中亚粟特曹氏的后裔 ,五代初年夺取归义军节度使后冒充谯郡曹氏 ,藉以抬高门第 ;曹氏归义军政权实际上是以粟特人为主建立的政权 ,而此一时期莫高窟藏经洞所体现的敦煌文化正是粟特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5.
夏与西北     
易华 《丝绸之路》2013,(10):5-13
夏有三义:夏王朝、夏民族、夏文化,均与西北中国密切相关。我们假定商朝之前有一个夏王朝或X朝,其准确年代和具体世系不清楚,其民族和文化亦是正在探索的对象。夏王朝、夏民族、夏文化可循环论证:夏民族很可能兴起于西北,入主中原,建立夏王朝,其先进文化大体来自中亚或西亚;西北是上古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6.
巴基斯坦硬币通览(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俊良 《新疆钱币》2007,(2):42-46,49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东接印度,东北与中国毗邻,西北与阿富汗交界.西邻伊朗,南濒阿拉伯海,是南亚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要冲,也是中亚国家出海的捷径。当年佛教正是从这里开始,经阿富汗到中亚,然后传到中国的。它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主要有旁遮普族,其次为信德族、帕坦族和俾路支族等。  相似文献   

7.
沈爱凤 《丝绸之路》2012,(16):96-100
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希腊本土和地中海东部海岸,建立了许多希腊化的都市。西亚的希腊化古城的文化和艺术是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重要纽带,通过这些中间环节,许多地中海周边和西亚(如古希腊、安息、波斯等)的建筑样式和艺术造型传播到了遥远的中亚和东方,而来自东方的丝绸也传播到了西方。本文选择一些西亚古城阐述希腊化时代的城市艺术。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1月9日,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研究"与国家民委监督司委托课题"政治环境与中亚新疆籍华侨华人研究"的研究成果,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了"政治环境与中亚新疆籍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生存状况研究"论坛。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国际经济文化发展中心、新疆大学、伊犁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国方智库、中国友谊促进会及北京国际友好联络会的二十余位  相似文献   

9.
<正>巴克特里亚王国(Kingdom of Bactria)是公元前3世纪中叶从塞琉古帝国独立出来的东方希腊化王国。它位于中亚腹地,其核心区域位于今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以及南亚的巴基斯坦,处于亚洲大陆交通的十字要冲之地。巴克特里亚王国是中亚地区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地区,它不仅保留了古希腊文化,还创造了以希腊文化为主导,同时融合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因素的多元文化,成为犍陀罗文化的始祖之一[1]。巴克特里亚地区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承担着中转站的重要作用,探究巴克特里亚历史,对中亚历史、丝绸之路和古代文明交流等相关历史议题,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亚位于亚欧两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东西南北文明的重要纽带,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枢纽,其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公元11至13世纪上半叶是中亚伊斯兰化时期。本文从物质文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剖析了伊斯兰教对中亚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亚位于亚欧两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东西南北文明的重要纽带,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枢纽,其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公元11至13世纪上半叶是中亚伊斯兰化时期。本文从物质文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剖析了伊斯兰教对中亚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唐文化与大和文明的枢纽廖荣华一支支商旅在莽莽瀚海上艰难跋涉,肤色各异的商人们来自中亚细亚、外高加索,来自古波斯、希腊、土耳其……他们不避万里辛劳,仆仆风尘奔驰,到“东方丝国”来求取丝绸———这纺织品中的瑰宝。在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神化”了的唐僧...  相似文献   

13.
深秋的意大利古城卢卡,满地的落黄和斑驳沧桑的古建筑,叠加成美妙的图景,而来自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展览——“从杭州到卢卡:穿越历史的丝绸之路”,更是这浓浓秋色中一道别致的文化风景线。展览通过来自中国的丝绸、意大利当地出产的丝绸、意大利收藏的中亚丝绸以及相关文物的共同展示,勾勒出当年丝绸之路上的繁盛情景和两国之间交流的盛况。  相似文献   

14.
中亚是一个极不确定的概念,本文所说的“中亚”是“历史含义的”中亚,它大致包括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叶库曼和国和哈萨克共和国南部、阿富汗北部与伊朗东北部(即历史上称为“吐火罗斯坦”和“呼罗珊斯坦”的地区)。在海陆未发达之前,东西方的物资、文化交流都要通过这一地带,容易受到外来影响,所以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在古代,中亚地区基本上是一个“大国争霸”的舞台,各种民族在这里来来去去,出现过各种战争和动乱。阿拉伯人的入侵,伊斯兰教的传入促进了中亚封建制的确立和发展,中亚成了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白龙江流域,气候适合人类生存,孕育出灿烂彩陶文化,构成马家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家窑文化时期,白龙江流域的农业和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水平低于仰韶晚期文化。马家窑文化顺白龙江而下,传播到四川北部岷江流域,扩展了马家窑文化的范围。白龙江流域的马家窑文化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正好介于核心文化区和边缘文化区之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白龙江流域马家窑文化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促成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东干人于19世纪中叶迁居到中亚地区,是中亚穆斯林民族之一,系中国西北回民后裔。时至今日,东干人使用的东干语中仍然保留着古汉语的说法,东干文化也与中国文化有着很多相似性。本文结合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实地考察和对东干族留学生的深入采访,对临夏"花儿"文化与东干族"少年"文化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1940年,巴基斯坦北部吉尔吉特伊什库曼河谷伊米特村出土了一件公元前4世纪至前2世纪的青铜釜,分析其造型和纹饰可知,其与同时期近及帕米尔、远达伏尔加流域的广大中亚地区出土的形制相似的铜釜(■)之间存在紧密的文化联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伊朗、印度和希腊古典文献内容的分析,从历史人类学角度对铜釜(■)进行审视,探索其文化意义,可知公元前2世纪左右,居住在帕米尔高原的塞人部落以吉尔吉特为跳板南下印度,吉尔吉特出土的铜釜是这一人口迁徙活动的物证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太子河流域的石构墓葬在夏末商初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战国末西汉初,伴随汉文化势力向该地区的渗透和扩张,在西汉初期彻底衰落。太子河流域的石构墓葬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来自于周邻的影响,与周边和区域内部不同文化的因素之间发生交流,且该地区传统因素表现出持久的影响力。对太子河流域石构墓葬的渊源及与相邻地区石构墓葬的关系的探讨,进一步揭示了石构墓葬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多元文化因素影响,并同时对外施加影响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一些入华粟特人墓葬中出土的石质葬具上带有明显的中亚祆教因素,反映了远离故土的粟特人在中原的生活风貌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保留情况。墓葬形制以及出土的石质葬具明显地具有中原文化传统,是受到了中原礼制艺术的影响,反映了中原文化与中亚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20.
锯齿纹彩陶在公元前四至三千纪盛行于中亚地区的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也是公元前三千纪后期马家窑文化半山期彩陶的标志性特征。半山期锯齿纹彩陶的突然流行,主要应是受到中亚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间接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