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亥革命前后中俄关于修订《伊犁条约》的交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近代中国与沙皇俄国签订的几个不平等条约当中,在陆路贸易问题上给予沙俄侵略特权最多、给中国造成损害最大的一个条约是《伊犁条约》(即《改订条约》)。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后,中俄两国曾就修订这个条约关于商务方面规定一事断断  相似文献   

2.
再说“二十一条”不是条约——答郑则民先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振鹍 《近代史研究》2000,1(1):238-252
谢谢郑则民先生对我那篇书评的回应。拙对郑先生参加主编的《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一书从编辑、内容到学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郑先生的大作《关于不平等条约的若干问题》(以下简称《问题》)就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辩驳,其他方面没有置辩。这三个问题是:拙指出一、中国与外国企业、公司订立的种种章程、合同等不属条约范围(这是根据王铁崖《中外旧  相似文献   

3.
《望厦条约》是清朝政府在中英《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之后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三个不平等条约,也是中美之间自1784年开始交往以来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提起这个条约,人们愤慨的往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  相似文献   

4.
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的《江华条约,》是一个典型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朝鲜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可知《江华条约》,在朝日关系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对这个条约的历史背景及其实质略作探讨。一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朝日关系维持了二百五十余年和平时期。可是,日本德川幕府末期著名思想家吉田松阴,在欧美列强强迫与日本缔结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形势下,极力  相似文献   

5.
国历届政府从来不承认有关澳门问题的不平等条约。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都没有承认葡萄牙对澳门拥有永久主权。中华民国对澳门地位的基本立场是:澳门是中国领土,必须收回;1887年清廷与葡萄牙签署的《中葡北京条约》(即《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中华民国不承认其效力。1923年正月10日公布的《中国国民党宣言》中,国民党便已指责清廷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孙中山先生的《北上宣言》(1925年),均重申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而中国与葡萄牙政府由于对澳门主权归…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军舰驻华特权制度给予了明确的规定。《虎门条约》是外国侵略者"合法"获取军舰驻华特权的开始。美、法等国通过《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使这一特权制度日趋完善。在攫取军舰驻泊权的过程中,美国人顾盛使外国军舰驻华特权条款扩展到几乎可以被人任意解释的地步,为日后列强军舰任意游弋中国内水埋下了祸根。通过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有约国家获得了军舰驻泊特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在这一问题上获得了较大突破,此后该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7.
所谓领事裁判权,是外国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势力通过不平等条约在半殖民地、附属国攫取的一种政治特权。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侵略者用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大门,强迫中国接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以法律的形式把领事裁判权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1843年中英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第一次确立了列强在华的领事裁判制度。此后,美、法、俄等十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也都接踵而来,相继效尤,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相似文献   

8.
看到《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梁为楫、郑则民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这个书名,很自然地想到另一部书:王铁崖编的《中外旧约章汇编》。这是一套大型文献资料,全书共三册,相继出版于50年代到60年代,80年代重印。此书辑录了从1689...  相似文献   

9.
黄昊 《文史天地》2008,(4):40-42
回顾晚清外交史,几乎形成了这样一个定式:只要侵略者一威逼,不管战事胜败,便派出和谈大使卑躬屈膝地乞和停战,最终都会以和侵略者签订丧权卖国的不平等条约为结束。在与列强签订的几十个条约中,有一个条约却被清政府拒绝了,这就是《里瓦几亚条约》。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清政府敢于冒犯强大的沙俄?这个条约最终又以怎样的方式得以解决呢?  相似文献   

10.
李斌 《民国档案》2023,(3):80-86
现代评论派对内政外交问题的各种观点,在民国知识分子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现代评论派积极支持反对帝国主义和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认为废除不平等条约既是外交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实现民族自决和复兴的前提。他们希望北京民国政府整理内政以增强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实力,希望南京国民政府发挥“统一”优势,采取有力措施废除不平等条约,主张政府外交与民众运动互为支援。现代评论派的呼声,反映了其维护国家主权的态度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独立自主的期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南北政府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近代史研究》2006,(2):44-44
王栋(Dong Wang)女士的新书《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叙述民族历史》引用大量中西方第一手资料,分析了“不平等条约”这一词语的语言学发展和修辞用法,论证了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对中外不平等条约历史的不断叙述,以及各种政治势力对“不平等条约”不断进行定义以求对风巩固统一、对外谋求独立自主及确立自身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历史。作者的研究还表明,中国有关不平等条约的经历决定了20世纪中国运用国际法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陆安 《文史天地》2014,(7):34-38
正在近代中国外交关系史上,美国首任驻华公使凯莱布·顾盛无论如何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没有这个人物的出场,"领事裁判权"也好,"在通商口岸建教堂"也罢,这些横亘在近代中国人头顶之上、使之备受凌辱的殖民阴影,或许无从谈起。如果说鸦片战争英国强迫清王朝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大门的话,那么,顾盛一手炮制的《中美望厦条约》则使得中国雪上加霜、更进一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3.
1842年8月29日中国与英国缔结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不平等条约制度的奠基石。在当时异常紧急的战争环境中,条约的制定过程十分仓促,除割让香港、战争赔款、五口通商等项外,诸多条款仅只是一些原则性规定,甚至有些条文释义含混不清。一位西方人士曾经说过,南京条约词句笼统,因而只能是一个草约,而不是条约,“所有缺漏的地方都需要用以后的文件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14.
经济侵略是晚清以来俄国侵略蒙古的主要手段,而侵略权益的获得和保持又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实现的。从对蒙古市场的觊觎、染指、侵占,到迫使蒙古市场全面对俄开放,始终与《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等三个不平等条约紧密相联。本文将就关于蒙古市场的三个重要条约的签订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廓清蒙古市场是怎样一步步对俄开放的,以及由此给汉蒙关系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废除不平等条约与抗日战争王彦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100年间,列强强加给中国近千项不平等条约,因此,中国人民为废除不平等条约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清末改良派、戊戌维新派曾明确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1901年,重庆人民成立“废约促进会”。同年爆发...  相似文献   

16.
王栋 《史学月刊》2002,1(5):60-67
“不平等条约”一词的语言风格、内涵及使用,在民国早期竞争而动荡的政治观念、价值及其策略的形成上具有中心地位。1924—1927年是一个充满戏剧变幻的年代,在此期间,国共两党共同地创造了中国语言中一个新词“不平等条约”。作为中国屈服于洋人控制的象征,“不平等条约”这一简洁名词唤醒并继续唤醒着中国人对于自己民族的过去和将来的集体情结。自从其在20年代诞生。“不平等条约”成为理解中国对外关系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7.
辛呈 《文史天地》2010,(3):17-18
<正>半个多世纪前我作为一名初中生,第一次从历史课本中知道我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8月29日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此约,共十三款。其  相似文献   

18.
论不平等条约——兼析《中外旧约章汇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大的问题,又像是一个很普通的问题。每一本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著作都会谈到不平等条约,每一个稍微有一点中国近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有不平等条约。也许正因为这样,我国大陆学术界反而对此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全面的专门研究,以致往往产生出种种误解。笔者有感于此,草成此文②,提出问题,说一点个人的粗浅之见,目的是引起讨论,促进研究,以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做出科学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近代史研究》2000,(4):255
王建朗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2万字,19元。相对于对不平等条约的起源和发展的丰富研究而言,有关不平等条约修废过程的研究则比较薄弱,此前尚无专著面世。作者以修废不平等条约为主线,将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的全过程展示在读者面前。作者认为,修订不平等条约是一个前赴后继的连续过程,从民国时期的北京政府,到南京政府,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都为此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北京政府的修约运动、南京政府的革命外交、抗战时期实现废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清除不平等条约,形成了中国废约史上的一波波高潮。对此,作者给予了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20.
杨天宏 《近代史研究》2005,22(3):83-116
法权会议是北洋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的一次尝试。在改变由不平等条约建构和规范的近代中外关系问题上,北洋政府并不像许多研究者一再批评的那样,仅仅扮演了消极被动的角色。在会议的全过程中,北洋政府外交家均付出了艰辛努力,以图撤废治外法权这一严重伤害中国主权的外人特权。法权会议折射出的北洋外交是一种带有改良色彩的“修约”外交。在中国尚不具备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实力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修约”应为务实的选择。虽然囿于内外条件,北洋政府未能实现撤废治外法权的初哀,但会议确立的一些中外关系原则,也为后来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了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