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寅生,晚清著名的铜刻高手,被誉为在墨盒上刻文字、图案的第一人。“凡入都门购文玩者,莫不以有寅生所刻为重,足与曼生壶并传”。陈寅生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先进的商业意识,并与晚清收藏圈交游密切。寅生铜刻是“文人铜刻”,从一诞生起,就高于一般工匠在器物上的商品铜刻。陈寅生的高明,不仅是在技法上,更多的是文人趣味的先进,是美术理念的先进,是金石文化的先进。  相似文献   

2.
马丽香夫妇的瓷刻艺术张丛笑马丽香瓷刻宝鸡市总工会干部马丽香和她的丈夫马辉统,花费10年心血,镌刻出大量精美瓷刻作品。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这些作品出现在众多美术家和群众的面前。瓷刻中有面壁沉思的达摩,丰满动人的杨贵妃,手持利剑的钟馗,线条流畅传神的...  相似文献   

3.
浅绛彩瓷以淡赭、花青为主色,为清晚期景德镇创烧的釉上彩新品。由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浅绛大家创烧,烧制时间较为短暂,流行的时间大约为同治到民国初年,后被民国粉彩取代。浅绛彩瓷将瓷器与传统中国画相结合,集诗、书、画、印一体,表现在瓷器上,开创出制瓷业的全新面貌。浅绛彩中蕴含文人画精神,是清末民国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文人表达气节和情怀的一种呈现形式。本文从浅绛彩瓷出现的时间、原因、特点、继承、创新等方面作出探讨,以期对其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佟华 《东南文化》2000,(6):100-102
瓷刻,是在光素白釉瓷器、瓷板上,以刀錾刻、敲凿成画或书法的一种雕刻艺术。扬州瓷刻是在其它雕刻艺术的影响下应运而生的又一种雕刻品种,兴盛于清代晚期至民国年间的雕刻艺坛上。由于瓷刻作品气质高雅,风格独特,选材新颖别致,和牙、竹、木、核、砖、石、骨、贝、角等雕刻诸品竞相争艳,享有绝特盛名。  相似文献   

5.
赠官、赠谥由国家掌控,其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丧家可以预判。此外,一种灵活的赠谥填写方式,使得丧家可以在提前制作墓志时对赠官、赠谥进行较为准确的预处理。但大变革的北魏后期,私家请求封赠、国家主动赐谥与私家请谥制度混杂、墓志发展等诸多新现象共存,丧家的误判造成了异刻的格式差异,所以,异刻主要责任者是丧家本身而非国家。隋唐以来,规范私家请谥、请求封赠、墓志制作等私人行为的制度渐次出台,赠官、赠谥异刻现象亦渐次消失,体现出以公权力约束私人行为的制度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6.
明代刻帖以南直隶的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徽州府和浙江布政司的杭州府五府刻帖业最为鼎盛,刻帖数量约六十余部,占明代刻帖的近一半。内容和形式多有创新,质量精良。此五府刻帖在明代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常州府、徽州府、杭州府刻帖的底本、选帖、编刻体例、帖主身份、刻工、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其特点。常州府刻帖在江南地区发端早,质量精,编刻体例多有创新,引领江南刻帖风气之先。徽州府刻帖的刊刻者多为书画商人,善于宣传和经营,此地刻帖底本级别高、多真迹上石、制作认真。浙江布政司刻帖的刊行者以文人官僚为主,制作不惜工本。杭州府海宁陈氏家族为其中坚,刊有大量刻帖。  相似文献   

7.
时鹏飞 《文献》2024,(1):170-185
明代石刻文献向来不受传统金石学重视,然而结合丰富的传世文献,却可以还原碑志文本形成与传播的完整过程。碑志稿本完成以后,文本已经通过木刻或手抄流传开来,在此期间,丧家和文人亲友的修改意见会影响文本的面貌。碑志上石之前,丧家需要最终填补修改稿本,然而修改的尺度经常逾越文人的预期,这就可能造成石本背离作者意愿的局面。石本文本通过拓本、副本、葬录等多种途径传播。文人自编文集中的碑志文本,很多经过文人后续修改,反映文人创作的理想面貌。后人编刻文集的文本,不但可能出现刊刻的讹误,而且编刻者有时会刻意删省世系子孙等内容。碑志文的石本与集本有着不同的文本形成轨迹,两者之间无法互相取代。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1997年起在河南焦作当阳峪窑址中陆续采集到15件骨质和1件象牙质制瓷工具。本文对这16件制瓷工具进行了描述,并与全国各地同时期出土的同类工具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它们就是当阳峪窑美轮美奂的剔、刻、划花瓷器的制作工具。对学术界尚无人研究的宋金元时期剔、刻、划花瓷制作方法之谜起到了抛砖引玉作用,对研究该时期陶瓷装饰艺术也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9.
<正>碑刻墓志是传统金石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乾嘉以至民国形成研究热潮。碑帖刻石造假亦泛滥于清末民初与当今社会,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专附"祛伪"一卷"以谂来者",叶昌炽《语石》卷十"摹本""赝本"二条则对石刻作伪的情形进行了具体分析与类列。金石碑帖学家王壮弘在谈到碑帖伪刻及相关问题时说到:"原刻焚佚后再刻的谓之重刻,重刻有三:分别为依原迹重刻、依旧拓重刻及摹写重刻。原石尚在,以拓本再刻谓之翻刻,翻刻之因有三:一、古时名碑因路途遥远椎拓困难,为取用便易而以旧拓翻刻之;二、原刻损泐过多,以旧拓刻之;三、原石尚在,然椎拓不便。或原石已佚,碑贾翻刻充作原拓、旧拓,鱼目混珠牟利者。伪刻有二:一、原石久佚,但见著录不知原刻是何面目,而以史传写刻者;二、毫无根据杜撰妄写者。"[1]  相似文献   

10.
刘洁 《巴蜀史志》2013,(5):32-34
清末文人傅崇矩的《成都通览》以30余万字的规模详细记录了清末成都的人文地理、政经文教及社会民俗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是清末成都地方杂志的重要代表。《通览》一书记述详细,科学严谨,体系全面,参考价值大,是一部清末成都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1.
顾尚洁是清末著名思想家、外交家、文学家。《清顾尚洁先生墓志铭》对研究顾尚洁的生平、思想和著述,以及江淮文人集团的交游和清末外交史实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平泉县博物馆藏辽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泉县博物馆藏辽瓷1、三彩划花卉罐2、海棠花式长盘4、黄釉刻牡丹花盘3、绿釉单壶5、绿釉莲花鸡腿瓶平泉县博物馆藏辽瓷...  相似文献   

13.
韩朴 《北京文史》2009,(1):42-51
宋高宗时,宫中伶人有菊夫人者,人称“菊部头”。后世文人因以“菊部”和“菊坛”作为戏班和戏曲界的泛称。本文依据首都图书馆珍藏的北京旧戏单,考证并阐述了自清末至20世纪40年代初期北京营业性戏剧演出事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李文夫 《文博》2005,(2):46-47
在威海市博物馆,珍藏着一方明朝嘉靖已酉年(1549年)的墓志铭额,是原威海市文物管理所于1979年12月从本市李家夼村征集来的。墓志铭额呈略长方形,长(亦称高)63、宽58、厚11.5cm,正面阴阳凿刻着“赠太淑人谢氏墓志铭”九个篆字(图1)。这方铭额之所以珍贵,就在于他的篆文和独特的阴阳凿刻上。何为阴阳篆刻,简单的说:就是凿刻者按照篆文用  相似文献   

15.
杨凯 《文史月刊》2011,(11):60-60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文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进入仕途的大门被关闭了。靠什么生存,如何生活,成为熟读四书五经的清末文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20,(7)
正看郑逸梅先生的《艺林散叶》,常见有这类记载:"杨濠叟旧藏龙尾砚,后为秦更年所得,用以作画。""梁启超有一菊花砚,唐才常所贻,江建霞刻铭。""陈勒生获晋明帝太宁三年砖,制砚赠柳亚子。"等等。笔者发现,这些关于砚台的佳话,在其他学者的著作中,如施蛰存的《北山谈艺录》,邓文如的《骨董琐记》里,也屡屡见到。可见,在文人学者的心中,砚台有着非  相似文献   

17.
<正>素有"瓷城"美称的醴陵位于湖南东部,其创烧于清末的釉下五彩瓷历来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并且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鉴于目前众多醴陵釉下五彩瓷瓶的命名不一,为使其今后的取名更趋于严谨和规范,故笔者在此谨以馆藏清末醴陵窑釉下五彩瓷瓶为例,试对其器形的分类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8.
笔家中收藏有近代名书法家张荆野先生清末书赠先祖李弼臣隶书对联一副,联日:“巡华时伯赵,典卫暴山都。”  相似文献   

19.
堂名、斋名一般是文人士大夫的居室之名,这种风气在清代尤为盛行。据《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一书记载,当时有据可查的斋名、室名就有数千个。清代帝王也常将自己居住的地方冠以书斋、堂名,以明其志、抒其怀。这种堂名、斋名之风在瓷器上也有所表现。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说:“瓷款之堂名、斋名者,大抵皆用楷书,制品之人有四类,一为帝  相似文献   

20.
正鲍康是清末著名的钱币学家,收藏宏富,著述严谨,在钱币学界影响卓著。以往对鲍康的研究多集中在其钱币收藏、钱币学著述和出版等方面,涉及其人际交往和学术交游等内容多附属于其师友如陈介祺、潘祖荫、吴大澂、王懿荣、李佐贤等人的专题研究中。陈寅生是清末知名的铜刻艺术家,以镌刻铜墨盒、铜镇尺等铜刻文房享誉一时。近年来,随着铜刻文房收藏的方兴未艾,陈寅生研究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一个是钱币学家,一个是刻铜艺人,他们俩人之间的关系和交游尚未见到专文讨论。本文拟就陈寅生与鲍康的关系作一番梳理和推论,就教于感兴趣的博雅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