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家圪旦地点位于陕西神木石峁城址内城中部偏东的一处东西向"舌形"山峁,与皇城台隔沟相望,是一处重要的居址与墓葬交错分布区域。2014年陕西省考古院等对其进行发掘,资料表明,韩家圪旦地点先后承担过居址和墓地两种聚落功能。该地点早期为居址,房屋以高低错落的窑洞为主要建筑形式;晚期成为墓地,墓葬形制包括竖穴土坑墓、石棺墓和偏洞室墓,尤以竖穴土坑墓居多。个别墓葬规模较大。虽多遭盗掘,但劫后余留有零星重要随葬品。结合与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隔沟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这些现象暗示着韩家圪旦地点是一处重要的贵族墓地。  相似文献   

2.
罗晓艳 《文博》2011,(5):23-29
史前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严重依赖于自然环境及气候变迁,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气候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渭水流域史前人类居住方式演变的分析,来探讨房屋居址的建筑形式与环境气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姚晓平 《文博》2004,(3):2-5
2000年,淳化县石桥乡引安村村民在村西1公里泥河沟东坡田埂发现古窑洞,闻讯,我们先后多次调查。这处古窑洞暴露迹象明显,已发现12只,从出土器物分析,为距今4000年上下的窑洞式房屋遗迹,是迄今考古发现窑洞最多的重要遗址。  相似文献   

4.
2014至2015连续两年的考古工作,清理了晋陕高原上目前揭露最为完整的一处龙山时代石城聚落——榆林寨峁梁遗址。本文以寨峁梁遗址材料为基础,尝试复原龙山时代以窑洞为主体建筑的前后室房址的建造过程和使用情况,并着重探讨了寨峁梁前后室房址的废弃时间和废弃原因。通过与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史前窑洞的比较,作者认为,以寨峁梁为代表的前后室房址是窑洞式居址的复合结构和高级形态,半地穴覆顶的前室应为起居空间,掏挖于生土中的窑洞为卧室。根据灶址的使用和室内器物的相关情况推测,寨峁梁聚落当废弃于夏秋季节,其废弃原因可能与社会动荡引起的冲突事件相关,寨峁梁龙山先民系突发性的自行迁移。  相似文献   

5.
一、居址 小河沿文化发掘的居址数量较少,居址中有房址、窖穴和灰坑.在敖汉旗南台地遗址①发现了4座房址,为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建筑,有单室和双室之分.F4为平面近圆形,在居住面东部上有一道隔墙,房屋形成东西两间,西室东西长3.1米,南北宽2.7米,面积约7平方米.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藏》2014,(5):92-92
古格王国遗址位于阿里札达县城西约20公里,距北面的象泉河约4公里。都城建在高200多米的土山上,山上房屋、窑洞星罗棋布,有房屋400余间,窑洞800余孔,加上碉堡分布,暗道联通,规模庞大,气势宏伟。  相似文献   

7.
性别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认识中国史前时代的家庭和社会结构颇具启发性。对兴隆洼文化房屋内性别相关物的分析表明,男性相关物和女性相关物在各房屋内共存,房屋内是否居住着一个由夫妻和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房屋内除了共同的生活空间以外,男性和女性有各自的工作空间。石器加工或修整可能是男性在房屋内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食物加工很可能是女性在室内从事的最主要的日常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以山西省寿阳县龙泉寺古建筑群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测绘及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该建筑层楼式石碹窑洞建筑的内部空间及组合方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层楼式石碹窑洞建筑相互连通的空间特色,该组建筑群在单体建筑内部的水平、垂直空间相互贯通。随后,文章又将寿阳龙泉寺与太原店头古村落中同类型石碹窑洞建筑进行对比,研究不同时期和不同功能的此类型建筑建造工艺手法的异同。通过对层楼式石碹窑洞群空间研究,可以为我们营造现代建筑空间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窑洞作为黄土高原上的主要居住形式,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在民居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价值。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不同,导致窑洞民居存在地域差异性。本文通过选取陕西窑洞中具有典型性的渭北与陕北窑洞作为研究对象,从选址、结构布局、装饰风格等方面,对陕西窑洞做比价分析研究,剖析窑洞民居的差异性特征,进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窑洞民居这一伟大的建筑成就。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的多重视角对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晚期地画进行了剖析;撩开大地湾地画的面纱,其与世界各地史前时代广泛存在的男性同性爱型岩画颇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1970年,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历史学、语文学、哲学研究所的研究员С.В.格林斯基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犹太自治州布拉戈斯洛文村附近(萨马尔卡的博尔河左岸——阿穆尔河众多支流中的一条)进行勘测工作,在这里发现了一处古代居址,它是一座部分被破坏的房屋,最晚的遗物  相似文献   

12.
李文杰 《文物春秋》2012,(2):3-9,32
本文对《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的编写特点、学术价值以及对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做了评述,同时就考古学文化性质及各文化之间的关系、红烧土房屋和窑洞式房屋、慢轮制陶和快轮制陶的起源等三个考古学研究中的问题,谈了亲身感受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目次一阎家岗遗址及动物骨骼圈状堆积的概况二国外旧石器时代居址材料与阎家岗遗址的比较三对动物骨骼圈状堆积的分析我国北方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以洞穴遗址为主,许多遗址堆积巨厚,文化遗迹丰富,可以确定为古人类的居址。相对而言,旷野遗址的发现就少了许多,其中能被确定为人类居址的更是少之又少。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增强,过去很少发现旷野居址的俄罗斯、乌克兰等地,也大量涌现出各种类型的居址。但是与俄罗斯接邻的我国北方地区却几乎没有发现旷野居址。1982年开始发掘的哈尔滨阎家岗遗址,发现了两处由动物骨骼围成的圈状堆积,发掘者遂将该遗迹定为古人类营地遗址。这一重大发现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有赞成的,也有质疑的。赞同者主要从埋藏学的角度来支持他们的观点。不少学者在有关文  相似文献   

14.
聚落或居址形态近来在中国考古界受到广泛关注是我国考古研究的可喜景象。虽然在许多论著中settlementarchae-ology被理解成"聚落考古"并无不当,但是就其严格的科学涵义而言,它包括了从旧石器时代旷野营地到早期文明城市国家这样形态迥异的分析跨度。而"聚落"的涵义一般是指新石器时代以降的农业聚居村落。换言之,聚落是居址形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居址形态则远远超出了聚落的范畴。对干居址考古学的目的和意义,特里格有一个简洁的定义,称之为"运用考古材料来研究社会关系"①。这一研究方法与我国目前流行…  相似文献   

15.
庙墕地点为寨山石城北部一处较独立的圆形山峁,先后承担了居址与墓地两种聚落功能。该地点早期为居址,居址废弃后作为墓地使用。这处墓地共清理了石峁文化墓葬24座,其中竖穴土坑墓21座,墓葬形制特征鲜明、器物组合典型、等级区分明显,是首次全面揭露的石峁文化大型墓地。  相似文献   

16.
李媛 《丝绸之路》2022,(3):107-110
环县的窑洞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此后一直是环县人民最主要栖居方式,因此在乡间留下了诸多窑洞文化遗产,如窑洞庄院、窑洞庙宇、窑洞马厩等等。本文先对环县的窑洞历史略作追述,再分类简述三类不同的窑洞文化遗产,最后对于窑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略作探讨,以期使更多的人对它们有所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秦安大地湾建筑遗址略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已发表的考古发掘资料,分别对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中的单元居址和公共房址做初步分析。前者着重于大地湾各期居址以及与其他北方新石器建筑遗址之间的比较;后者则着重于大地湾同期同类房址之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1995年琉璃河周代居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琉璃河遗址自1962年发现以来,历经多年工作已被证实为西周燕国早期都城所在。但以往工作多偏重于墓葬,对居址了解甚少。为全面认识遗址内涵,并配合田野考古实习,1995年8月~11月,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对琉璃河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1560余平方米。所获遗存可分周代居址、周代墓葬和唐至明代居址三部分。本次工作对遗址发掘区进行了统一规  相似文献   

19.
陕西窑洞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窑洞聚落是黄土高原最典型的聚落形态,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文化景观特征,在陕西渭北地区和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分布广泛。本研究基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相关研究,以陕西31个窑洞传统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按照“单个窑洞聚落、多个窑洞聚落、特定研究区”三个层次,构建了窑洞聚落的典型院落图谱、空间序列图谱、院落模式图谱、排列模式图谱和空间格局图谱五大类型图谱体系。通过分析窑洞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基本特征,进一步验证了构建窑洞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研究旨在丰富景观基因组图谱层次,推动景观基因研究向区域层面发展,并为窑洞聚落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及景观基因区域识别系统构建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为保护与发展窑洞聚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孙家城H29陶器群呈现出商文化与本地文化相融合的特征,属于西周早期殷遗文化居址遗存。孙家城H29与毛家咀居址陶器群反映出东南地区西周早期殷遗文化居址陶器群不同于商人旧畿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