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大物博,民间奇人奇事很多。为展现和谐社会、精彩人生,《环球人物》杂志将举办"我身边的奇人奇事"大型征文活动。如果您身边有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物、传奇故事,我们热切希望您把他(她)的故事写下来,通过《环球人物》杂志介绍给广大渎者,您也可以将其线索提供给我们。  相似文献   

2.
【技法点击】名篇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写作时我们可以回忆名篇名著,来个脱胎换骨,让名家笔下的人物重返现代舞台。曾轰动全国的江苏考生的一篇《赤兔之死》就是借用《三国演义》的故事,创造性地改编出赤兔马为诚信而不"苟活于人间"的感人故事,掀起名作再创造的热潮。一考生也是利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紧扣话题,重新虚构出一个"宝玉学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17,(12)
<正>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陕西历博")旧藏有一件宋代人物故事银鎏金盘,中有鱼、龙、凤,竹、人物及建筑等图案(图1)。无独有偶,福建邵武市故县村南宋窖藏亦出土一件银鎏金盘,与陕西历博藏品在图案内容上完全一致,唯细节与位置小有差异(图2)。(1)两件宋代银盘无疑有着相同的故事,不过内容历来失考,仅以"人物故事"或"鱼龙幻化"称之。今搜罗文献,略有所得,兹此典故的源流始末,稍作解说。1.本事勾陈陕西历博银盘其实隐含了揭开故事谜语的关键线索。在盘面左右两栋建筑  相似文献   

4.
元青花纹饰中人物题材装饰特别引人注目,故事题材多取自秦汉隋唐的著名历史人物,这些题材在元代的流行并非受元杂剧、版画的影响,主要是与元朝统治者"尚武崇文"的治国思想、"忠臣义士"的祭祀制度和蒙古色目贵族好酒习俗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元未明初文人瞿佑的《剪灯新话》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小说艺术性重要构成之一的人物形象方面对其进行审视:在人物角色设置上,主要角色以男性为多,男主角多为"书生"、"士人",女主角多生长于官宦商贾家庭;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主要是直接塑造与间接塑造;在人物形象特点和内涵上,奇遇类和爱情类故事的人物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古代铜镜历史上的又一次闪光点,金代铜镜是在承袭中国传统铜镜铸造工艺、丰富纹饰题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特有习俗、社会风尚和个人审美风格发展创新的产物。本文根据题材纹样将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的22枚金代人物故事纹铜镜分为婴戏童子镜、神仙人物故事镜、现实生活人物故事镜、隐逸高士镜等数类,并对其内涵加以阐释分析。结果表明,作为金代铜镜流行题材之一的人物故事镜,充分体现了女真人对中原汉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中原农耕文明的吸收与借鉴,是研究金代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7.
虽然早期就出現了袁倩的"百有余事"的維摩变,可是普遍地在壁画上表現維摩詰所說经全部內容,却是較晚的事。初唐以前画家們都集中在刻画"问疾品"中維摩与文殊的形象。而在初唐以后維摩变就和其他經变一样,由集中表現中心人物轉向注意表現故事中一些生活場面。特別是到中、晚唐以后,中心人物只不过是早期粉本的描摹而已。而环繞在中心人物四周的故事画却不断有所創造。反映的生活面愈来愈广闊,某些优秀作品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厚。  相似文献   

8.
正冯玉雷善于从神话传说、敦煌文书及相关历史文献提取"故事",再辅以丰富想象和合理虚构,因而具有宏阔历史视野与深厚文化情怀。《野马,尘埃》从故事情节、人物设定到篇章结构、主题呈现都围绕安史之乱前后与河西地区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展开。小说诸多情节和主要人物虽颇具神秘色彩,然而都是对历史记载"文学化"和群体记忆"个性化"的呈现,因而具有"文化史"和"民族志"的价值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本期的"聚焦人物",我们锁定目标人物马林,欣赏他的摄影作品,听听他的拍鸟故事。有人说过:摄影发烧的最高境界就是拍鸟!马林认为,拍鸟的魅力,是缘于其是摄影中最不确定的题材之一。鸟类的生存状态与环境,可能是最不容易复制的。而鸟类作品要达到的境界,莫过于它的传神与意境。  相似文献   

10.
陶易 《文史天地》2014,(5):59-62
正在唐代传奇和笔记中,有关爱情婚姻题材的故事很多,名篇佳作脍炙人口。其中有一类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男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离别周折之后,最终再度团聚,重续鸳梦。这就是"破镜重圆"类的爱情婚姻故事。造成主人公离别的原因各有不同:或因遭逢乱世,或因家庭变故,或为权势人物所夺,或因贫寒而无法相守等等。而最终成就夫妻团聚的因素主要有两类:或取决于权势人物的成人之美,或借助于豪侠义士的鼎力相扶。而诗歌在其中往  相似文献   

11.
《文献》2016,(3)
凉州瑞像因缘故事共有两个版本:《续高僧传》和唐天宝《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李师仁"这个角色,碑文刊布之后引发了学界的讨论。通过梳理可知,"李师仁"实际上是刘萨诃与凉州瑞像故事在中古时期河西民间传播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个虚构的人物,其原型就是"离石人"稽胡刘萨诃:刘萨诃籍贯是离石,而中古时期"李师仁"和"离石人"读音相近或相同;其传记也具有共同性,在唐朝小说中留下了身影。"李师仁"的产生体现出历史撰写的层累特质,也展示了口头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吴新锋  林恺雯 《民俗研究》2023,(4):104-116+159
有关徐文长的散文叙事文本可以区分为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二者甚至存在难以完全割裂的中间形态。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有“稳定与隐匿”的情节基干、“组合与流动”的母题链、“断裂与变换”的情节单元,而徐文长传说的结构形态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服务于核心名词的稳定情节基干,作用于主体叙事的离散情节单元和服从地方特定功能的叙事。特定情节与名词性元素的脱落、增加和代换,使得作为狭义故事的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和徐文长传说之间发生持续而缓慢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民俗研究》2021,(5):46-57
武侠小说作为一种非现实主义的通俗文学体裁,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其叙事方式具有典型的幻想故事(童话)的特征,小说人物的行为符合故事这种语言游戏的角色功能。金庸小说的游戏设置从一开始就内在地规定了英雄成长故事的方向和结局,而《侠客行》中的角色设置、驱动设置,则限定了角色的行为必须遵循特定的游戏规则。方向和规则共同引导和制约着故事的情节发展。故事如同棋局,角色设置如同棋子,驱动设置如同走棋规则。金庸的多部武侠小说之所以每部都有新意且引人入胜,关键在于他的每一部小说,都会适度地发明一些新的武功、增加一些新的游戏规则,不断地在人物关系和武功套路中加入新的变量,使得游戏不断出现新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戏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山西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享有"中国戏曲摇篮"之美誉。戏曲是由人来扮演人物,以人物故事为主线,通过唱念做打表现手法,配以音乐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指出:戏曲"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山西戏曲文明的孕育期  相似文献   

15.
刘刚 《收藏家》2008,(3):25-30
道释画科中的人物经常出现在顾绣作品中,尤以佛教圣僧题材居多。其内容既有非情节性的佛陀、菩萨、罗汉、高僧等人物,也有情节性的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经变故事等内容;其形式既有李公嗾式的白描人物,也有丁云鹏式的工笔重彩;其风格或朴野可喜,或文风郁郁,所有这些都洋溢着淳厚、静谧的中国情调。这些作品多以名人绘画为稿本,因画施绣,绣绘结合,针法多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戏剧发源甚早。在唐代,已有所谓"歌舞戏"与"参军戏"。宋代有南北"杂剧"。至金、元时期,则突破宋杂剧早期以诙谐为主的程式,而发展为以人物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这就是金代"院本杂剧诸宫调"和元曲,即元杂剧。  相似文献   

17.
大同华严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采用连环画的构图方式排布,画面宏大,每个故事主题一幅壁画,左侧配有榜题框,壁画整体设色艳丽。但整体画面故事排布无序,人物形态较为呆板僵硬,图绘情景与经文载述多有不符,从侧面也反映出清代寺观壁画的衰落。  相似文献   

18.
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中其人物命运遭际与情感纠葛,其实是啼笑“非”缘,是其情节发展、故事发展和人物性格发展使然,作者的文化选择使然,大众审美取向使然。  相似文献   

19.
王伟杰 《民俗研究》2013,(5):103-110
箭垛效应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重要现象。我国多数学者认为,萦绕在箭垛式人物周围的传说故事多为情节相似的正面形象堆积。然而,箭垛效应同时也存在着反面人物形象的堆积、正面人物的侧面形象堆积,甚至是正(反)面人物的反(正)面形象堆积。这与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着莫大关联:先民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古代社会一大堆相似人物的集体存在、民众集体的"类型化模拟"和"本土化改造",以及民众集体式的鼓吹附会,促成了多面性箭垛式人物的形成。多面性的人物形象虽然削弱了箭垛式人物核心形象的光芒,却依然起到了惩恶扬善、缓解冲突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20.
清和 《风景名胜》2008,(2):46-47
【剧目】《董永与七仙女》【主角】董永七仙女【舞台地点】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经典台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我与娘子把家还。【剧情解读】我国广为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另三个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和许仙""柳毅和洞庭龙女"),而董永也许是四大传说里唯一真实存在的人物。据史载,东汉怀县县令举荐卖身葬父的董永为孝廉,司徒蔡茂复议后禀报光武帝,董永遂成为传统文化"二十四孝"中的人物。而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正由此延伸开来:传说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织成十匹锦缎,将董永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尘,降旨七仙。而当年根据这段故事改编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上映时,万人空巷,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自此天下皆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