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徽州当地人在长达200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徽派民居村落布局严谨周密,建筑格局紧凑精细。其建筑风格统一鲜明,文化底蕴绵长深厚,建筑装饰丰富多彩,营造技艺精湛高超。2008年,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子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初,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为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保护提供了新的维度和契机。保护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的范围扩展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  相似文献   

3.
国外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2012,(6):99-10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在巴黎举行12月3日至7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七届会议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世代相承的实践与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政府官员共计800余人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上,博茨瓦纳、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及乌干达的4个项目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福建木偶戏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根植于中国特殊的人文与地理环境,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建筑材料、技术水平和社会观念等条件下的历史选择,反映了中国人营造合一、道器合一、工艺合一的理念。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我国文化遗产的存续受到猛烈冲击,包括营造技艺在内的一些依靠言传身教进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现代建筑思想和建造方式的巨大冲击而目益萎缩,已至濒临失传的境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正>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赫哲族的说唱艺术伊玛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申报工作始终在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黑龙江省共有达斡尔族乌钦、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鄂伦春族摩苏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赫哲族依玛堪、桦树皮制作技艺、东北二人转和东北大鼓等9个项目入选。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第六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会议上.2011年度新添11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增19个项目.同时5个最佳保护执行方案也被记录在册。至此,  相似文献   

7.
藏博资讯     
<正>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等项目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本刊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日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麦西热甫》被列入2010年  相似文献   

8.
木土 《世界遗产》2011,(1):10-27
2010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次会议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大会共确立51项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47项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遗产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全球共有213项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6项急需保护名录项目。其中我国共有28个项目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6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9.
<正>碧螺春和洞庭山碧螺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洞庭山碧螺春,特指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太湖洞庭山(洞庭东山、洞庭西山)一带清明前采摘,手工炒制卷曲形的绿茶;而碧螺春指的是一类用洞庭山碧螺春的制作工艺制作成的绿茶,如云南等地出产的碧螺春绿茶。2011年,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苏州吴中区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11月,包含苏州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10.
《世界遗产》2016,(4):143
正6月15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的"文房砚为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房制砚技艺精品展"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精品馆拉开帷幕。作为201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之一,本次精品展汇集了洮河砚、澄泥砚、端砚、歙砚四大名砚传统制砚  相似文献   

11.
亮点     
《世界遗产》2012,(4):12-13
20112年度新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2月3—7日,在巴黎教科文总部举行的第七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会议上,印度拉达克的佛教咏唱、厄瓜多尔的草帽编织工艺、意大利克雷莫纳的小提琴传统制作等近6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接受审议。委员会最终将其中的4项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个申报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优秀实践项目名册"新添了两个项目,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首次申报该名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正3月15日,"振兴传统工艺"丙申学术论坛——恭王府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学术研讨会在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举行。此次会议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办,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古建园林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在这个领域中建树斐然、颇具经验的专家学者20余人,围绕恭王府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特定的自然环境、建筑材料、技术  相似文献   

13.
传统技艺是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传统生产技术。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面对传统技艺日渐减少的状况,中国在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了生产性保护方式。“生产性保护”主要是针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具体的生产内容,贴近民众生活,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对其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产中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并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使之在生活中持久传承。  相似文献   

14.
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丰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62项,101处,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织锦是土家族民间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目前土家族织锦技艺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湖北省第二批以及恩施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织锦技艺具有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和内涵丰富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蓝日浩 《神州》2013,(9):23-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在长期历史社会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精神文化与技艺传统,是人类历史的证明,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资源。马山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壮族文化具有原生性、丰富性、独特性和神秘性等特点。马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350个项目。其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  相似文献   

17.
古籍修复是在国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应用型专业。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这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需要有热爱传统文化、有志于献身专门技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两者的通力合作是非物质遗产保护和发扬光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技艺一类,并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具有发展历史悠久、制作工艺复杂、银饰种类繁多和传承人缺乏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首次展览:千件宝贝大饱眼福2006年2月12日,我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展出。唐代“枯木龙吟”琴、宋代“鸣凤”琴、少林功夫、木偶表演、二泉映月等传统技艺纷纷精彩亮相“,在中国是第一次,集中展示了建国50年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穿越千年的时空,我们走进宋锦和苏绣繁荣的时代,从这两样在中国织绣历史长河中具有代表性的技艺,来一窥当时人们生活的繁荣与艺术造诣的精彩。这两种技艺流传至今,既传承了古人的智慧,又顺应时代发展开创出新风格。2006年,苏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宋锦织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