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草原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美术品种类有岩画、动物风格的青铜器、建筑、壁画、石人等多种,是草原游牧民族生活、文化风习、审美形态的历史记忆。草原文明从发生到绵延盛大的历史,因随逐水草的游牧方式,文化素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因地缘文化的关系,留存的美术品一方面表现出与中原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又与欧亚草原的文化形态相呼应。本文试以各时段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遗迹为纲目,参用具体的作品实例,诠释波澜壮阔的草原文明背景下的美术面貌,由一斑而略窥全豹。  相似文献   

2.
民间艺术审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本文对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做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例如朴素美、造型美、工艺美,并结合当代美学的发展深入研究了对传统艺术审美的影响。我国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是传统文化在民间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民间艺术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它包括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形式。这是我国先民在不断的积淀和创造中形成的文明成果。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民间艺术的表现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  相似文献   

3.
刘鑫 《丝绸之路》2012,(22):10-12
丝绸之路作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纽带,在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明向外传播的同时,也使西方文化得以向东传播,对传统汉文化的存在产生影响.丝绸之路承载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作用于两种异质文化的各个方面,使两种文化在碰撞中走向统一,丝绸之路因此也成为文化融合的重要阵地.具体到艺术领域,这种文化的对立统一集中表现为西方特有的阳性审美范式对中国既有壮美艺术空间的改造.阳性审美与壮美的艺术形态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二者的相似关联.从汉文化的角度出发,阳性审美与壮美在频繁互动中成为传统壮美艺术空间的有效补充.汉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阳性审美范式,阳性审美范式也因为丝绸之路而走进汉文化的壮美艺术空间.中国壮美艺术空间在丝绸之路阳性审美范式的作用下完成了自身的扩展和延伸,体现出了更强的包容性,以更加开放的整体面貌完善并提高了自我.  相似文献   

4.
郭晓磊 《神州》2012,(10):301-301
中国的民间美术遍布农村。在那里,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与民间美术有着亲密的关系。他们或者是创造者,或者是享用者,无不置身其中。而民间美术的审美形态和形式种类丰富多彩,其文化内涵深远丰厚,与远古的原始文化艺术观念遥相呼应,并且两者有着渊源嬗变的血缘关系。他的许多造型、图式可以上溯到华夏民族的起源与中国文明的源头。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民俗学、民族学、历史考古和文化人类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登封王城岗遗址自史前时期的裴李岗文化,到历史时期的明代,文化传承从未间断。而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王城岗遗址在文明演进的不同时期,其聚落形态亦发生着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最初发生在14、15世纪的西欧,在此之前,人类文明已经历了长期而缓慢的发展过程。 大约在7000年前,尼罗河流域率先点燃文明之光,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也相继出现远古文明,这些就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起初,这些文明波及的范围都很小,随后逐渐扩大,开始了文明扩散的过程。某种较高程度的文化从一个中心向四周扩散,使周围较低发展水平的文化受其影响而融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地区性的文化。当地区性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明的新曙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明史提前一千年是怎么回事? 首先要澄清文化史和文明史两个不同 的概念.原始文化即史前文化可以上溯到 100多万年前;而文明史则是社会发展到 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水平文化的历史. 通常说,中国同巴比伦、埃及和印度 一样,是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 是在辽西考古新发现之前,按着历史编 年,中国实际上只有商周以后4000年文明 史的考古证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 纪》所记载的商以前的历史,由于缺乏确切的考古资料,始终是个传说,而其他文 明古国早在19世纪到本世纪初,就有了  相似文献   

8.
正《文物审美概论》一书是河北博物院研究员刘卫华的新作,读过此书深感这是一本关于文物审美的开拓性著作,在文物的审美视野观照、审美阐释和审美普及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对于公众认识和欣赏文物之美、促进文物知识在公众间的普及非常有帮助。一、文物研究视野的新开拓在世界文明体系中,只有中华文化自古至今一脉相承,具有连续的历程、清晰的脉络和统一的体系,并积淀了一套完整的审美系统。一个民族的物态文化与审美文化是相互  相似文献   

9.
<正>文明的阶段性特征是定位历史现象的一种参照,而文明之间的联系能为历史研究提供更为宏大的时空背景。古代世界的各大文明之间的交往、冲突、融合频繁而深入。古典作家的作品中有幸记录了一些文明间的互相评价,能够为某些文化现象的起源和发展提供证据。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就曾经批驳了一些希腊人1把埃及人的灵魂不灭、转世轮回的学说纳入自己名下的做法。2历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非常漫长,史学的产生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独立于其他文化  相似文献   

10.
从秦文化的最初发现到今天已历 70载 ,基本可以分成 5个各有侧重点的阶段。在今天的秦文化研究中 ,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文化概念、文化分期、文化的渊源和流向、都城和陵墓。学科间的大整合是世界趋势 ,考古学必将投身到这股潮流中去 ;秦文化研究也必将走出自己的狭小天空 ,回归到中国文明总体进程的研究中去 ,为理解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甘谷石窟文化是甘谷文化的象征,是见证甘谷悠远深邃的文明历史的"万世之宝"。从布局、形制、功能、审美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看,甘谷石窟文化都表现出"纡余委曲""若不可测"的东方文化的含蓄美。其石窟和古建相间的格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延续至今的以中轴线为核心均衡布局、依地势地貌起伏变化的设计思想。甘谷石窟还体现出自然与雕琢完美结合的艺术特点。甘谷石窟文化所展示的不仅仅是石窟造像这种以宗教历史为背景的文化现象,更重要的是蕴含了文明进程的历史脉络。其形成与发展受到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度影响,给予人们的不仅是时间和空间的美感享受,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振奋。所以利用石窟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文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审美能力,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化发展的最好形式。  相似文献   

12.
论埃及文明的起源——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社会进步的现象。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中,文明的起源及其本质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这方面,曾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19世纪以来,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文学家的著作中常常涉及到“文明”的术语。但是,明显的倾向是把“文明”与“文化”两者交互使用。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往往意指同一的事情,但是又不完全是同一的概念。“文明”一词源出于拉丁语Civis(“城市的  相似文献   

13.
山西处于草原与农耕文化的汇合处,而太原则位于山西的中心区域。如果我们将太原的历史放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中考察,会清晰地看到,太原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文明交接点。 世界史上有两个地理文化带。一是世界文明带或称“欧亚大陆桥”,这个带大致在赤道以北的北回归线上,西起地中海东部,东到东亚,长度为一万公里,发生在这个带上的文化有尼罗河、两河、印度和黄河文化(1)。大致与此平行,还有一条带,位于欧亚大陆中部,这个带称“欧亚草原带”,西起多瑙河下游,经东欧草原一直伸展到中国东北,这个带的长度也大致为一万公里。在“欧亚草原带”…  相似文献   

14.
华夏文明是由两大不同类型的区域性文化融合而成的。由于这两大区域性文化在内在精神上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决定了它们之间的融合必然会充满了冲突与纷争,同时也决定了由这两大区域性文化所融合而成的华夏文明必然是一个在其自体内部存在深刻矛盾的文明,而所有这些冲突、纷争与矛盾也就构成了涿鹿之战背后的历史真相。就此意义而言,我们可以说,涿鹿之战实际上是一个内含着华夏文明发生、发展及其内在特质等多重历史信息的神话符号。  相似文献   

15.
<正>汾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距今1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各种类型丰富繁杂,时间序列非常完整。再到大禹治水,汾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三晋文化,河川中流淌着的是一部生生不息的流域文明史。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流域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性文明。水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是文明的渊薮,早期人类择水而居,既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也是人类生存必然的选择。流域内人与水的关系是流域文明变迁的主线,人类因  相似文献   

16.
嵩山黄河之间的郑洛地区是早期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心区域。在新石器文化晚期和夏商时期,这里形成由许多璀璨夺目的文化史迹和古城古都筑就的文明经典,是构成早期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和衡量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标尺。华文化、夏文化、商文化先后起源发轫于此,是中国文明的本源圣地,早期华夏文明是由华文化发展到夏文化的历史概括。故中国文明也称华夏文明、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7.
伊尼斯认为,文明在确立、生长、扩张与绵延的过程中会不断遭遇传播问题: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是否合理流动分配、文化价值是否被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共信,是这一文明能否实现内部整合的基础;而在外部扩张上,文明对自然的开发是否超过自然所能忍受并自我修复的限度、文明是否能合理对待其他文明中的社区与人群,更成为文明生死存亡的关键。文明在传播过程中时常出现的“偏向”与失衡,往往致文明以死地。文明传播的悖论在于:文明在物质、技术以及媒介层面的进步,常常打乱了固有的文明传播秩序,尤其是文化信息的骤然增加与分歧杂乱,使原本共享共信的文明价值被怀疑并否弃,最终使文明成为传播的牺牲品。文明由于传播的偏向而堕入战乱、崩溃等非文明的野蛮状态。  相似文献   

18.
梁红平 《风景名胜》2021,(5):0337-0337
档案文化工作作为一个国家进行历史记录、文明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已然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加强国家的档案文化建设,可充分促进当前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及繁荣昌盛。本文针对档案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以及档案文化工作的建设定位、档案管理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觉等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艾娣雅 《丝绸之路》2009,(10):19-21
在人类古文明发展史上,由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亚述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地中海的希腊—罗马文明等构成的古文明文化圈上,千年来贯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这条文化交流之路在古西域这个枢纽、交汇地带与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绿洲文化等本土多元文化发生了交流、融会,书写出灿烂的西域文化篇章,为后世留存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维吾尔木卡姆便是其中绚丽的东方奇葩。本文结合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就维吾尔木卡姆及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文明圈是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建设"一带一路"文明圈是多样性文明的回归,而不是追求单一的文化认同,需要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普通性的意识形态支撑,即政治和文化上的多极化,尊重历史和传统。本文围绕"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讨论了五个问题:古丝绸之路文明圈,"东西双向开放"与"一带一路","制度性话语权"与"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共同体与价值共同体,复杂化、精细化的"一带一路"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