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陶器到瓷器的神奇跨越,是由古越大地的先民们首次实现的。"越窑瓷之始",在人类物质文化历史上,青瓷的出现可谓是石破天惊。越窑青瓷自东汉末年问世后,几百年间烧制工艺不断精进,到了唐代,越窑青瓷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巅峰之作——秘色瓷。慈溪正位于古代越窑青瓷生产的核心地区。千年之后,考古学家在慈溪上林湖探索,为世人揭示一个越来越逼真的古代瓷业世界。而从越窑青瓷开始,中国瓷器就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在今天世界遗产的舞台上,正期待来自中国的"一片瓷"。  相似文献   

2.
自从1987年4月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批珍宝中有古文献一再述及的秘色瓷及与之相引证的唐咸通十五年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器《衣物帐》碑石后,秘色瓷成为国内外中国古陶瓷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在研究中,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新见解,把秘色瓷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近来,笔者通过对法门寺出土秘色瓷和浙江越窑青瓷窑场  相似文献   

3.
越窑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内容,“秘色瓷”又是越窑青瓷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自从1987年、1988年陕西省法门寺考古队对法门寺地宫进行科学发掘时,在地宫里发现精美瓷器16件,其中秘色青瓷14件。这些瓷器大部分在《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中明确记载为“秘色瓷”。这样下藏的秘色瓷实物和文字记录对上  相似文献   

4.
关于秘色瓷的几个问题李知宴越窑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内容,“秘色瓷”又是越窑青瓷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自从1987年、1988年陕西省法门寺考古队对法门寺地宫进行科学发掘时,在地宫里发现精美瓷器16件,其中秘色青瓷14件①。这些瓷器大部分在《监送真身使...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仪对后司岙秘色瓷窑址出土晚唐、五代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的显微结构进行鉴别与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秘色瓷与同一时期普通越窑青瓷胎、釉的显微结构存在差异,秘色瓷釉层中几乎没有原料残余相和晶体生成,胎体中大孔隙少,残余石英小且圆润,表明秘色瓷在原料处理、装烧方法等工艺上进行了革新和改变.(2)晚唐至五代,普通越窑青瓷釉中草木灰残余相组成和形貌差异明显,推测晚唐至五代时期越窑釉料配方可熊发生了改变.(3)研究证实了秘色瓷的烧制工艺更为规范、标准,是越窑工匠精益求精地进行工艺创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在浙江青瓷研究史上,早期最有贡献和影响的学者,应该是陈万里先生.尽管在1937年便由吴仁敬、辛安潮等写出了涉及到浙江方面的《中国陶瓷史》一书,但真正把古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来专门研究浙江陶瓷的人仍是陈先生.1941年他撰写出版的《瓷器与浙江》便是这方面工作的一个结晶,书中,作者以流畅而质朴的笔调、记述了浙江青瓷在中国制瓷史上的地位.同时,提出了秘色瓷与越瓷的基本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釉色特征和发展规律,探讨釉色的影响因素,本文利用分光光度计、光学与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等,对后司岙窑址秘色瓷及普通越窑青瓷、荷花芯窑址普通越窑青瓷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与普通越窑青瓷相比,后司岙秘色瓷釉色更偏青、饱和度更低,其釉色处于普通越窑青瓷向汝窑青瓷、南宋官窑青瓷等釉色的审美过渡阶段。(2)后司岙窑址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釉层较为相似,均属于较薄的透明釉,影响二者釉层颜色差异的因素主要为胎体颜色及釉层中的过渡金属离子。(3)后司岙秘色瓷胎体颜色较白且深色颗粒较少,使得秘色瓷釉面明度值较高且更加纯净透亮。(4)后司岙秘色瓷采用的瓷质匣钵和釉封的工艺是其釉中Fe2+含量高于普通越窑青瓷的原因之一,后司岙秘色瓷釉色因而更加偏青。  相似文献   

8.
上林湖越窑在晚唐、五代时期烧制出了釉色青灰、色泽莹润的秘色瓷,迎来了越窑瓷业的巅峰。以上林湖后司岙越窑遗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和普通青瓷科技分析数据为基础,采用当地沉积黏土、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开展了秘色瓷的工艺模拟实验研究,重点对比了不同类型匣钵和装烧方式对模拟烧制青瓷釉的影响。此外,通过色度分析仪及光电子能谱仪等对模拟烧制青瓷釉色度和着色物质铁的价态进行测试,探讨了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秘色青瓷的作用和机理。越窑青瓷实验考古中,对七件青瓷样品进行了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青瓷釉的Fe2+/Fe3+比值为2.8,远大于普通匣钵内青瓷釉的0.57。结合考古实地调查研究,可以推断这是越窑秘色瓷呈色不同于普通青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1943年小山富士夫的《支那青瓷史稿》中,就越窑采集到的青瓷片而言,陈万里先生的《越器图录》(1937)一书收录有最丰富的陶片,然而又都去向不明。其次,又叙述了松村领事采集到的越窑青瓷及在上海购买的东洋陶瓷研究所藏的越窑青瓷片,已收藏于根津美术馆。在松村领事先生的论文中,记载着从1935年起,越窑青瓷片很走红,在杭州的古美术商那里,收藏有很多的陶瓷片及陶瓷器具。据说这些都被从上海来购物的人们抢购一空。  相似文献   

10.
浙江上林湖出土了一批秘色瓷,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在外观、造型、装烧方式上相似。通过对窑址的实地调查与样本的科技检测分析(包括热释光测年、化学成分检测、显微结构分析、吸水率测试)发现,这批秘色瓷与一般品质的越窑青瓷在胎釉化学成分与显微结构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从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角度并不能将秘色瓷从越窑青瓷中区分开来。此外,在工艺技术上,秘色瓷的特点是坯泥处理细致,修坯严格,施釉均匀,并使用瓷质匣钵密封装烧。所以,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工艺技术较好的一部分精品瓷。  相似文献   

11.
《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1月16日—17日在上海举行。这是一次规模空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国古陶瓷国际讨论会。会议虽然只进行了两天,但人们对会议的内容和有关学术活动反响强烈,不少出席会议的中外学者认为,这次会议,将对越窑、秘色瓷乃至中国古陶瓷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为了使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这次会议,笔者把这次会议的有关学术活动和部分学术观点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陶瓷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古代青瓷发展史上的的几个重要谜团——唐秘色瓷、宋官窑、宋官汝窑等,一一被科学的解开,或是找到了典型的标本,如法门寺唐秘色瓷出土及碑记证明;或是找到了比较确切的窑址,如浙江南宋官窑址、河南北宋汝官窑址。于是,萦绕在古陶瓷研究者、收藏家心头,挥之不去的最为诱人的谜——柴窑窑址与标本的确认,便愈发凸现出来。柴窑瓷器住二十世纪初被研究者目为“瓷皇”(程村:《柴窑考证》)。可是在明代已经很难确认了,基本上空挂了“制精色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7,(12)
<正>众所周知,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而青瓷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汉代的原始青瓷到唐代的秘色瓷,中国青瓷始终是独领风骚。但随着国力衰弱,战乱纷起,许多越窑烧瓷工人及技术开始传入比邻的朝鲜,一种新的工艺美术品种开始孕育发展,即高丽青瓷。高丽青瓷(图1)通常是指918~1391年间高句丽王朝统治时期烧制的青瓷,是可与中国两宋青瓷相媲美的艺术奇葩。宋代崇尚文人情怀,瓷器烧造以青白两色为主,重在色泽与质  相似文献   

14.
一、引 言 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中,有三大谜案长期得不到解决,即探求柴窑、邢窑、秘色瓷的真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陶瓷考古事业的迅速发展,这些迷案终于有了破解。八十年代初在河北临城县找到唐宋邢窑遗址。一九八七年四月,法门寺塔地宫的发掘,出土十四件秘色瓷又揭开了一项千古之迷。我们相信,随着中国陶瓷考古的不断深入,柴窑之谜最终解决也为期不远了。  相似文献   

15.
正所谓瓷器款识是指刻划或书写在一件器物的器身或底部,用以表现器物的年代、用途及工匠姓名的文字,亦称铭文。制瓷业很早就采用了这种做法,瓷器上的铭文也是鉴定古陶瓷年代的主要依据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兴起,仿古瓷大量的出现,仿品上的伪款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常使人们误入穀中。因此需要广大收藏爱好者对古陶瓷款识应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古陶瓷的鉴定本领。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7,(7)
<正>"南青北白"是古陶瓷界常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唐代中期以后,北方邢窑白瓷的大量烧造,形成了与南方越窑青瓷分庭抗礼的瓷业格局,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一南一北,故有"南青北白"之称。而大致在同一时期,地处南北之间的寿州窑(今属安徽省淮南市)主烧黄釉瓷器,其中的精品釉面光润,色黄如蜡,闻名天下。一、寿州窑溯源在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及周边地区,分布着众多隋唐时期的古窑址,窑址上出土的隋代产品主要以青釉瓷为主,器  相似文献   

17.
越窑可谓瓷业的鼻祖,越窑青瓷无愧为瓷器大家族的母亲瓷,而越窑青瓷中最为人称道的则是晚唐五代的“秘色瓷”。然“秘色”却又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0年前,作者在“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题为《“秘色瓷”探秘》的论文。作为该文的续篇,本文从“秘色瓷”的属性、“秘色”的本义及引申义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更广泛的探讨,阐述了一些论据充分有力的新观点,并凸显了“秘色瓷”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秘色越器研究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名赫奕的“秘色越器”在中国古陶瓷生产工艺史、中国古陶瓷鉴赏活动史、中国政治经济与风俗的社会文化史上都曾激涌起“秘色瓷现象”。其精湛的卓尔不凡的工艺成就不仅领先于当世,也深刻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同时期和以后浙江、安徽、江苏、陕西、河南等境内乃至远邻高丽王国青釉瓷器的生产与经贸,其神奇的近乎完美的审美意趣在当时和后世不断地得到上层与民间人士的欣赏与赞美。蜀王王建赞道:“秘色抱青瓷之响”,清高宗弘历叹说:“李唐越器人间无”。尤其是晚唐一批文人高士以诗赋赞美秘色越器,与当时盛兴的饮茶风尚及寓于茶道的禅意或仙风相属相连,也开拓了中国古陶瓷美学的先河。“秘色越  相似文献   

19.
戴建兵 《中国钱币》2014,(1):78-79,75
正时光如电,接到铁生先生寄来的《古罗马币》,闻着书香,看着彩印的钱币图片,思绪伴着窗外飞舞的黄叶,回到了二十年前……。200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铁生先生编著的《古希腊罗马币鉴赏》。这是国内第一本介绍古希腊、古罗马钱币文化的著作。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李老将书赠我,并附长信,讲述了他钱币研究介绍的设想。此书使我国收藏爱好者开始领略世界古钱币的魅力,极大地扩展了钱币研究和收藏界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20,(7)
正南北朝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段。这一时期,陶瓷工匠们通过不断改变釉料的配方,使得在早期并未完全成熟的"青瓷"得以成功烧制。相比较而言,河北地区制瓷业的发展较南方稍晚。北魏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之后,大大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吸引了大批南迁工匠的回归。东魏和北齐先后建都河北,这些回归工匠带回了南方地区越窑先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