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2月16日,为期一个月的"古岳非遗音乐季暨壮族歌圩文化(南宁)生态保护区推广与展演系列活动"在南宁古岳坡正式开幕。本次活动季在南宁市、中国人民大学和青秀区古岳坡三地联动,共举办六场音乐会、二场研讨会和一场音乐大师课,超过100名艺术家、演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非遗音乐表演和非遗技艺展演活动,20多位国内非遗专家和文化学者参加论坛和研讨会;5位艺术家在古岳坡开办了第一场音乐大师课,大约有3000多人参加了音乐季的各种活动。活动开创了基层非遗传承、保护、创新和发展的新模式,体系性策划为非  相似文献   

2.
正12月17日,广西南宁古岳坡,精彩的分论坛在会议厅举行。与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论坛不同的是,本次论坛更具有针对性,主要是对广西本地非遗项目的研究探讨。近二十位来自广西本地的专家学者分别针对各自的研究领域,深入分享了广西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和学术研究成果,以及下一步的发展之路。古岳坡正尝试着引入广西优秀的非遗资源,以及引进来之后该如何进行活化,如何实现可持续产业化发展。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非遗保护专项基金主任吴发荣最后做了总结发言,表达了对中国-东盟古岳非遗文化村的信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12月5-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平台主办,北京师范大学非遗研究与发展中心、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学科建设"国际学术论坛召开。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一级巡视员王晨阳认为,现在已经形成了高校参与和非遗保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下一步应加大对非遗保护师资的培养力度,在职业院校开设非遗保护专业课程,加强高校非遗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4.
德治 《旅游纵览》2010,(7):56-59
<正>近代中国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在一幅山水卷上自题道:"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内涵之神。若以形似为贵,则名山大川,观览不遑,真本具在何劳图焉。"因此,"遗貌取神"是一切艺术创作构思、构图、造型的信条、法则。"遗貌取神"在摄影艺术上则是通过取景构图时的"取与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传承"是近几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现最多的词汇,怎样以"传承"的形式来打磨保护非遗项目呢?政府机构、NGO组织及一些社会人士都在积极尝试探索中。一项名为"公益课堂"的项目,通过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贫困学生学习传统技艺,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传承课堂,探索出一条非遗保护的独特路径,让那些沉寂多年,甚至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重新走进民间、走上舞台、走入大众生活,为非遗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生长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波音 《世界遗产》2014,(12):6-6
<正>服装服饰,往往是一个民族的鲜明符号。有人提倡汉族人应该穿汉服,也有好古者一袭长衫走天下。即使在现代服装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国的许多民族在节庆等活动中,仍然会脱去日常的便装,穿上本民族的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前些天北京APEC会议上,融合了宋锦、苏绣等多项非遗传统技艺和现代服装技术的"新中装"亮相会场,引来无数目光。新中装恰如一个符号,它既有"中"的一面,也有"新"的一面,结合了传统与现代。本期特别策划也借助新中装这个话题,既关注宋锦、苏绣的历史沿革和传统技艺,也关注设计师将非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现有的"非遗"保护模式多是基于在现有环境中采取一定手段实现"非遗"和"非遗"传承人的延续。但大的"非遗"保护工程往往是通过一个社区的整体改造,营造适宜"非遗"生存和发展的情境和语境,形成"非遗"集聚社区,实现对"非遗"的集群性保护。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生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武器,即通过文化空间再造为"非遗"的现代生存与发展恢复适宜的空间与环境。栖霞古镇都村历史风貌恢复与非遗保护工程即以空间生产理论为指导,试图探索对"非遗"进行集群性保护的新路径。这种探索作为一种带有风险的实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7年3月26日下午,中国烹饪大师潘国庆及团队受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以下简称"江苏省非遗所")之邀,来到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现场讲解、制作江鲜.  相似文献   

9.
<正>10月30日至11月12日,由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一带一路"非遗精品展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此次活动邀请了陕西、甘肃、宁夏和河南等"一带一路'沿线省、自治区参展,活动分传统表演艺术、手工技艺展示和传统工艺精品三大板块,精选了漳州布袋木偶戏、陕北民歌、庆阳香包绣制等2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 3支展演队伍、34位代表性传承人,融静态展示与动态展演于一体,呈现"一带一路"上的非遗精品,引领观众回味仍在影响人们生活的丝路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恰如冯骥才所言:"传承是非遇的生命"。非遗通过传承人之手在当代社会中薪火相传,成为建设物质和精神文明、带动创意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6年3月28—29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非遗进清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2016春季学术论坛完美落下帷幕。论坛以"非遗触网——传统文化如何融入互联网时代"和"工艺振兴——工匠精神如何助推产业升级"为主题。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对非遗触网和传统工艺振兴这两个主题的选择高度肯定。两个论坛的学术主持分别由清华美院艺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11月18-19日,第二届苏作文创峰会在苏州市太湖会议中心举行。作为峰会的重要活动,"振兴·联动·产业升级——2017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在苏州工艺美院举办。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非遗司管理处处长郝永安、非遗司综合处副处长杨晓辉、非遗司副调研员岳青、青海省文化厅副厅长吕霞、江苏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健、江苏省文化厅非遗处副调研员李金芳等出席了论坛。来自全国相关高校和业界的近80名专家、青年学者和设计师,参与苏工美研修的30余位海南省市县文化馆干部,来自  相似文献   

12.
关昕 《东南文化》2018,(6):98-103,127-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已成为常态。经过多年的发展,"非遗"主题展览已经形成了相对模式化的叙事类型和同质化的发展特征。这一现状反映了多重话语博弈下的行业惯习,同时也体现了非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行政话语所应有的限度。"非遗"主题展览应与强调多元、互动与阐释性的新博物馆学发展趋势相呼应,关注非遗变化与改造的实践性,摆脱"非遗"话语与行业惯习接驳的逻辑自洽,反思性的回归博物馆多线和声的智识传统,从而使非遗与展览的关联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贵州非遗再设计时尚秀场走进国际社区三里屯。随着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姜美玲一曲来着大山深处的苗族飞歌开场,模特们展示了传统手织布、刺绣、银饰再创新的服饰作品,让传统乡土手工艺变身时尚服饰。传统与时尚碰撞的时装盛宴开始了。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张宝华、北京塞拉维高级定制及设计师集  相似文献   

14.
张燕 《神州》2014,(7):18-20
<正>自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以来,文化部每年春节期间都会组织非遗展演、展示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年画、织锦、风筝、剪纸、灯彩、面人、泥塑、香包、陶瓷、漆器、茶叶制作等80余项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石景山体育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示周"进行活态展演。该展览由文化部主办,以春节、年俗为主题,选调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家旅游》2021,(1):124-125
施厚村古岳坡位于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西部,距离南宁市区38公里,靠近邕横二级公路,交通便利。当地总人口316人,有山林面积约1500亩、耕地面积610亩。古岳坡地形地貌丰富,自然植被保存完好,人居环境优美,古木翠竹环绕。这里的色蕉香火龙、采茶剧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壮族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较好传承,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村...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市场化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而微妙。2010年海南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国际旅游岛,从而使海南的各项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通过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从新时期海南"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特殊意义、海南城市化进程中"非遗"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海南"非遗"保护与发展模式探索等方面进行梳理,探索海南城市化快速发展与"非遗"保护传承之间切实可行的双赢策略。  相似文献   

17.
流传于汶川地区的羌族羊皮鼓舞是"通灵""展演"与"历史记忆"三位一体的地方文化,在羌族人眼中有法事之舞与表演之舞的区分。但在国家"非遗"语境中,以其具备的"表演"特征,将之列为传统舞蹈类国家"非遗"项目。基于凝视理论的研究视角对之进行解析显示,国家与地方社会在全景敞视地方文化的过程中,因各自视见的不同形成了视觉差,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主体对文化的定义与文化再生产,也影响着"非遗"传承保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商品经济背景下,文化保护成果遭到异化,从而导致平庸化与粗鄙化,是"非遗"保护中的关键问题。在"非遗"保护的语境中,关注本土化的艺术设计,注重设计的本土化与民间美术的相互影响,既是助力"非遗"保护工程的新角度,也是一条经济与文化并行发展的有利尝试,更是通向全民"文化自觉"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非遗是"无形"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流变性、即时性等特点,非遗展示经历了原生态展示、民族民间艺术展示、"活态"展示三个阶段.当代专业的策展工作者需从狭义定义去界定非遗展,以当代视角和审美意识去理解、把握、呈现非遗的传统文化属性,在展览策划中体现出策展者保护非遗的主观意识,从"全遗产观"视角策展,在展览中阐释非遗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属性,积极搭建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昭通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4级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类型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昭通市非遗以区县级为主,类型以传统技艺和民俗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均衡的聚集格局。国家级非遗资源只有1项,省级非遗资源的分布比较分散,市县区非遗资源主要分布在昭阳区、永善县和绥江县。根据非遗旅游资源分布的特点、类型,结合区域特色,本文提出了昭通市非遗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