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茶》2010,(3):28-30
什么声音最北京?很多人一准会说是京剧,但老北京人却会告诉你.是空竹声儿和鸽哨儿。这二者唯独盛于北京,不仅有与之相关的文化,而且还形成了与之相关的收藏。刚辞世不久的收藏大家王世襄因喜藏鸽子哨已成佳话,自不必多说。单说这空竹.在北京市宣武区报国寺南广场西侧.有了自己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高中梅  穆林 《旅游》2010,(8):9-9
表哥说:“别看你特别能吃辣,但来到墨西哥你就知道什么叫小巫见大巫了。”我觉得表哥的话好笑,在吃辣椒上面,能有比得上我的人?我就带着这种疑问,来到表哥居住的墨西哥城。  相似文献   

3.
西安泡馍     
西北的特色风味得数那里的面食了,其品种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拽”字,大概表示两手用力的动词都用上了。然而这“拽”字也未能省却。 最令人惬意的当属羊肉泡馍。那是地道的陕西风味。说是不吃羊肉泡馍不算到了西安。既然这么说就吃它一回。 泡馍馆随处可见。据说只有一处最为正宗。因无暇探寻,再说家家招牌都有正宗二字,没有一家说自己是枝叉。那日就在大雁塔下随便走进了一家。原来那泡馍的吃法类似北京的卤煮小肠焖火烧。只是那火烧是用刀拦成几块浇上卤煮,而馍的质量与风味自是与火烧卤煮不同,且须自己动手撕成小块放入碗中,然后…  相似文献   

4.
青衣刘青珍     
演员总是容易被人记住。刘青珍是孝昌县楚剧团的演员,青衣,我看过她的戏,特别喜欢那折戏里的声腔。她的声音有点沙沙的,像如今的流行歌手,并不一味高亢嘹亮,我反而记住了。听人说她丈夫是剧团团长,叫陈华桥,我记不住。电话打来时,我脑子一下子转不过来,只听到是孝感方言,口音很重,是谁呢?陈华桥又说了一遍,说是孝昌县楚剧团的。哦,这才想起来,是的是的,陈华桥,刘青珍的丈夫。电话里他很焦急,没等我发问,就央求我帮忙。什么事情呢?他说,他们在外面演出,经过一个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我也没听清。只听清楚他们的演出车被交警扣下了。原因是舞台演出车没有牌照。  相似文献   

5.
吃货罪恶     
我父母那代人很难理解年轻人在“吃货”这个词上寄予的情怀。他们过去也说“吃货”,但含义跟“饭桶”差不多。吃者,口胺之欲也,再加个“货”,能是什么好东西?但时代不一样了,年轻人纷纷给自己贴上“吃货”标签,感觉自豪得很。吃到什么美食都恨不能昭告天下。  相似文献   

6.
叶波 《世界》2011,(11):202-205
“什么?你花钱去做义工?为大象干活儿?”“傻了吗?”叶波也在问自己。但旋即又安慰自己说:“如果真是我傻,那么,来自世界备国的不少人都傻了,大家都掏钱来做所谓的义工,还得天天千活。”是的。这群人都是喜爱动物的爱心人士,关心大自然的人。或许,只有他除外。  相似文献   

7.
在河南安阳做泥水匠的贠房只去向自己的老板请假,老板问为什么请假,贠房只说,去北京看奥运会。老板怒了,你吹什么牛逼呢  相似文献   

8.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因此,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什么是"贴秋膘"?实际上是指炎热的夏季,人们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厌食之感。而一旦立秋,虽然仍很热,但人们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  相似文献   

9.
朱红  吴若峰 《旅游》2005,(10):66-72
宅门菜在北京兴起有一阵子了。但也仅仅是少部分人知道、少部分人光顾。因为它不是开给大众的,它针对的也就是那一小撮人——真正懂得吃、并且吃得起的人。 吃宅门菜要懂宅门菜的规矩。经营宅门菜的人家绝不会挂招牌的,因为宅门菜是自家做,做给自己人的。不是面对大众的餐厅,为什么要挂招牌呢?去吃宅门菜不能点菜,你去朋友家吃饭,能自己点菜吗?必须预订,位子有限,不预订不行;吃了宅门菜,最好打听一下这菜的来龙去脉,因为主人和这宅子肯定都有点故事;宅门里没有经理,只有管家,尽管他们干的事情相当于餐厅经理;宅门里的服务员叫丫头。  相似文献   

10.
地震、海啸、核辐射、战争……地球好像进入了动荡模式,也许,2012的传说是真的?除了攒够10亿欧元,买张船票,挤上电影里那条汇聚达官显贵的诺亚方舟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保全自己?——自己造一条方舟。听上去不可思议,但实践之后,荷兰人乔恩·惠波斯(Johan Huibers)会告诉你:这才只需要100万欧元!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英勇就义30多年后,竟因为他的一篇遗言《多余的话》,在文革中被“揪出打倒”,甚至砸碑掘墓。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渐恢复名誉。但《多余的话》仍然是个“谜”。虽然今天人们不再说它是什么“叛徒自白书”了,但相当一部分人还认为:这至少是瞿秋白的一个污点,甚至是一个严重的污点罢?……至于《多余的话》本身究竟是什么意思?瞿秋白又为着什么目的而写?这桩近60年的谜案,我们请这位瞿秋白研究者来进行一次破译他是在肯定自己初读《多余的话》,总让人感到消沉的情绪比比皆是:“留恋文学”、“厌倦政治”……简直自…  相似文献   

12.
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吃到的人说是甜的。想吃并认为自己也能吃到的人说是甜的(或者即使吃不到葡萄,但可以吃到其他美味的水果)——这是羡慕。想吃却担心吃不到的人说是酸的——这是嫉妒。想吃却根本吃不到的人会说是苦的,  相似文献   

13.
兰州有面儿     
《世界》2011,(9):213-213
很多人都以为北京是大城市,足不出北京就能品尝全国各地特色小吃。这话只对了一部分,吃是能吃到各种地方特色,但是否正宗就难说了。去兰州之前,我就极爱吃兰州拉面,到了当地之后,才发现实在不一样。  相似文献   

14.
北京人在吃上,认口J[,讲究口J「得顺。唯一口川说曲瞠就是吃对了路子。开花豆、拍黄瓜、前小变、萝D、蘸酱,这几样寻常小菜北京人就吃对了路子,不信,您到京城各餐馆去“上眼”,甭管是中档、高档的豪华酒楼,还是低矮简陋的街头小馆.只要有北京人吃眼点菜的时候一准短不了这几代弄得现在人民大会堂开宴会,都有拍黄瓜这道菜了。只不过大宴席,人家做得精细,拍黄瓜不叱e黄瓜,u瓜条。北京人吃东西还有一样儿,只要吃顺了口几,您再想让他换,难啦,且不适应呢。要不外地人到北户开餐馆,总说北京人难伺候呢!错晓并不是北京人难伺…  相似文献   

15.
成龙吃饭时基本不坐,站在大圆桌旁,上来一个莱就转,转到一个人面前就说,你吃啊,帮你夹。第一次跟他吃饭的人,常会客气地说我先吃点别的。他就会立刻认为,你不吃这道菜,转给下一个人,最后转到他自己那,剩下不多就都倒自己盘子里,  相似文献   

16.
搜梦者余莹     
她的梦想是知道世界上其他人的梦想是什么。简单地说,她绕着地球跑了17815公里,就是为了听各种各样的人讲自己的故事:我想做什么,我做了什么,我快乐吗?  相似文献   

17.
徐伊 《风景名胜》2013,(1):162-164
2012的"世界末日"终究没有到来,2013的新年钟声如约敲响。每年的农历新年长假是上班族期盼已久的日子。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度过,吃都是不变的主旋律。"把自己喂饱"在这样的假期里是最低的要求,而更多的人想着:去哪里吃没吃过的?去哪里吃情调最好?带父母去哪里吃得健康?带儿女去哪里吃得欢乐?  相似文献   

18.
饮食的问题,涉及时间、空间、社会等层面,一言以蔽之,可以概括为“吃什么、怎么吃、谁吃”这三个问题:一个地方的人吃什么,与当地的物产和传统有关,也就是说,既决定于他们能吃什么,也决定于他们认为什么能吃;“能吃什么”这句话有两重含义,一是说“能吃到什么”,一是说“能吃下什么”;“认为什么能吃”涉及文化观念;“怎么吃”则涉及...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货卖一张皮”,可见包装是十分重要的。现如今出门购货,归来时手中总会提着几只塑料袋。塑料袋尽管有物美价廉、方便使用的优点,但由于不能被再利用而造成很大的麻烦,被人们称之为“白色污染”。可在老北京就没有这种因一时的方便而最后带来的不方便,那么老北京用的是什么包装呢?  相似文献   

20.
我以前住院做手术时,有一个人去深圳打工。转车时,被精神病人打了,成了植物人,精神病人家境也不好,只赔了一千元,因为精神病人经常干这样的事,他的家人说,抓走也无所谓,赔的话,你看家里有什么你们拿,钱是借别人的。被打的人家境也不好,我看到的,那个惨啊,他老婆每天煮白水面条吃,也没有什么文化、说话也说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