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徒美堂与抗日战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贵祥 《史学月刊》2004,(11):57-63,69
美洲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为祖国抗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从九一八事变后即率先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声援自发奋起抗战的国民党官兵;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出任抗日救国侨团的首领,带领广大华侨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万里迢迢回国慰劳抗日军民,为祖国抗战出计献策,在途经香港陷入日军魔掌的危险时刻,表现出了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他团结美洲洪门侨胞,报效祖国抗战,使这一古老的帮会组织焕发青春;他呼吁祖国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有力地维护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大局。他是广大华侨抗日救国的领袖和楷模,其爱国思想在支援祖国抗战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2.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导致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七七”翌日,中国军队打响了全面抗日的第一枪,消息也传遍了全中国。这一天前方二十九军将士英勇作战,国共两党同声御侮,全国士农工商群情激愤,表现了团结爱国的伟大民族精神。《七七事变翌日的中国各方》再现了这段同仇敌忾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1955年5月9日,爱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因脑溢血在北京逝世。首都各界人民举行公祭,侨联主席廖承志在悼词中说:“他一生所走的道路,反映着国外爱国侨胞从鸦片战争以来所走的道路。”司徒美堂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闯“金山"飘洋过海赴美洲司徒美堂原名羡意,字基赞,1868年4月3日在广东开平县滘堤洲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中降生?岁时,含辛茹苦的父亲不幸去世,只好  相似文献   

4.
中间党派的概念,既从属于“中间派”、“中间集团”或“中间势力”,又不完全等同。在抗战时期,它是介于国共两党之间,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定政治组织的总称。他们要求“民主”、“抗日”,对国内政治局势和抗战形势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就该时期中间党派对国民党蒋介石政治态度的转变作一论述,敬请批评。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陈民同志所撰写的《民国华侨名人传略》一书现已面世。该书共收集了33位华侨历史人物,其中有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以及著名美洲爱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有辛亥革命时期南洋同盟会各地分会的  相似文献   

6.
一、国民党达官贵人的生活令陈嘉庚大为惊愕 1940年春天,爱国华侨领袖、工商业巨子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简称“慰劳团”),回国慰问抗日军民并考察抗战实况。此次率团回国慰劳考察,陈嘉庚先生并不单纯是慰劳抗日军民、了解抗战实情,从他内心来说,还想借此机会了解国内政局真相,为中国的前途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民主党派包括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救国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中华职业教育社(简称职教社)、乡村建设派(简称乡建派)、中国青年党和国家社会党,以及抗战中期在上述三党三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因为他们代表了抗日阵营中的中间势力,在国共两党之间又采取了中间的立场,故又称为中间党派。这些党派,在日寇侵略、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深明大义,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主张抗战、团结、民主,为救亡图存,驱逐日寇出中国,各自都不同程度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为实现停止内战,抗日救亡,作了不懈的努力,是民主党派在抗战时期的贡献之一。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尖锐起来,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抗日成为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这种情况,变化了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和政  相似文献   

8.
胡鞍钢 《湖南文史》2014,(12):38-38
抗战爆发,以往生死拼杀的国共两党,被日本侵略军逼进同一条战壕。举国达成共识,必须实现民族团结,而团结的前提是党派合作。于是,“国民参政会”诞生了。中国的政党关系,不再是执政党和反对党,而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国民党执政,共产党和中间党派共同参政。1945年8月,漫长的l5年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全中国的老百姓殷切期盼和平,中国政坛的两大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也开始谈判。  相似文献   

9.
抗战爆发,以往生死拼杀的国共两党,被日本侵略军逼进同一条战壕.举国达成共识,必须实现民族团结,而团结的前提是党派合作.于是,“国民参政会”诞生了.中国的政党关系,不再是执政党和反对党,而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国民党执政,共产党和中间党派共同参政. 1945年8月,漫长的15年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全中国的老百姓殷切期盼和平,中国政坛的两大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也开始谈判.与此同时,除原有的中国民主同盟外,重庆、上海、广州等地,又新建多个党派.  相似文献   

10.
胡鄂公致孔令侃密电 (1938年4月9日) 急电 四月九日 刚父先生惠鉴:密。弟代院座草拟《抗战建国财政大纲》,其意义有四:自此次全国临时代表大会宣言暨抗战建国纲领发表后,是中央对于抗战建国之根本方针,业已建立,我院座亦应综合大会宣言暨纲领之精神与原则,以及我院座历年来在我国财政上之设施,树立抗战建国财政大纲,俾作复兴民族与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之基石。此其一。但目前中国政治之途径,因其历史暨现在情形与欧美各国均有不同,既不能削足适履,以求合于德意之独裁经济,复不能顺应自由竞争,以跻于英美诸先进国之资本主义经济,故此次中央所发表之全国临时代表大会宣言暨抗战建国  相似文献   

11.
浙江抗战的早期,国共两党关系融洽,《浙江抗战政治纲领》是以中共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基础的。“皖南事变”后,中共浙江省委遭受严重破坏,教训极为深刻。中共中央决策,新四军挺进浙江敌后。先后创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浙西抗日根据地及浙南抗日游击区,新四军成为第二期浙江抗战的主力,在与敌伪顽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就发表了对日寇“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的方针,全国各族各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一致奋起抗日,“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宁作战死鬼,不当亡国奴”、“坚持抗战到底”。前方将士抗击日寇,浴血奋战;后方民众努力生产,节衣缩食,募捐劳军;抗日团体广泛开展救亡运动,抗日宣传遍及城乡,救亡运动如火如茶,抗战风云澎湃,气吞山河。工农商学兵共赴国难,全民族抗战,其中不乏表现中华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提出了“抗战建国”的口号。共产党也一再表明,共产党不仅要共同抗日,而且要“合作建国”。①但是,如何通过抗战进行建国?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国共两党存在着原则的分歧和尖锐、复杂的斗争。这个斗争,直接影响着抗战的结局和中国政治前途。  相似文献   

14.
破坏郑州黄河铁桥1937年,日军战领平津后,分兵四路夺取华北。同时又在“八·一三”向上海进攻,激战3个月,11月占领上海,12月攻陷南京.企图迫使国民政府作城下之盟。但由于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军事委员会移节武汉,继续抗战,使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破灭。日军由平汉铁路进攻河南之敌,以土肥原十四师团为主力,于1938年2月由冀南南犯,以略取豫北重镇新乡和郑州为目标。敌机多架次连日轮番轰击新乡车站及黄河铁桥。我守卫铁桥的高射炮弹群以猛烈的炮火迎击,敌机不敢低飞,仓皇投弹而逃。2月24日下午10时,…  相似文献   

15.
“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基本国策,意在因应国内“三足鼎立”、国际“四向分散”的形势。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选择先“剿共”后抗日,共产党选择先反蒋后抗日,而随着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形势的转化.双方的这种选择逐渐演变为国共合作抗日的过程。“安内”是以“剿共”为中心.包括实现国民党内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中央一体化”,以及充实国力.加强战备等内容。“攘外必先安内”是国民党处理内政的基本国策,又是图存御侮的策略。历史已证明:“剿共”不是抗日的前提.“反蒋”也不是抗日的前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才是抗日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广西地方志》2009,(4):63-64
民国26年(1937年)7月 9日毛泽东与张闻天电广西、上海、太原、西安中共负责人,请他们根据中共宣言及红军关于团结抗日的通电,与当地政府、国民党党部及各界领袖协商,迅速组成统一的对外阵容,以应付大事变。13日李宗仁召集桂林各界代表讨论“七·七”芦沟桥事变,决定由各界领袖通电全国,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发动全国抗战,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刘家尧杂录的电文手书原件笔者家藏两本《双城杂录》,系先君刘宗尧于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任职赤水时所录。时值“九一八”事变之后,“一二八”松沪抗战军兴,全国各地、各界纷纷致电呼吁抗日。先君杂录记载了部份电文、联、诗。值庆祝抗日胜利五十周年之际,现—一抄录,以飨读者。毕节抗日救国会电省府援沪文贵阳,省主席兼军长王钧鉴:电信传来.我公主持黔政①,毋任欢腾。惟外患日深,危亡在即,钧座为国干城,应请立即出师,增援中沪c黔虽贫瘠,尚拥三师四旅之常备精兵,岁入千万元之税收,兵力军…  相似文献   

18.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是抗战初期。在这个时期中,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中国,激起我国人民的民族义愤,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救亡图存,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国民党政府抗日比较努力,于是导致了全国抗战的局面,“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高潮,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①为持久抗战打下了基础。本文试就这一高潮的面貌和原因、意义以及经验教训,作一些概略的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皖南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这一事件并未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围绕皖南事变尚有许多谜团没有解开,其中的是非曲直仍令海峡两岸的史学家争论不休。时任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的上官云相是皖南事变的关键人物,上官云相是如何秉承蒋介石、顾祝同的旨意,参与策划并亲自指挥皖南事变的?了解这些,有助于读者明白皖南事变的来龙去脉。 抗战中期,本是并肩作战、携手抗日的国共两党发生了一系列摩擦。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针是将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开赴敌后,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宣布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在这民族危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立即向全国发表宣言:“天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从此,神圣的抗日战争开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旗帜鼓舞下,在鄂豫皖边区剿共的国民党卫立煌部和反围剿的共产党红二十八军的代表,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廿八日在安徽省岳西县九河朱家大屋进行谈判并签订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鄂豫皖边区的十年内战至此结束,国共两党在这里实现了第二次合作,边区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大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