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金融活动中的中外合办银行汪敬虞外国银行在近代中国采取中外合办的形式进行金融活动,是近代中外经济关系中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这一活动的高潮,出现在北洋政府时期,此前则有一个很长的序幕。从序幕到高潮的整个过程,反映出西方世界从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和...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洋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近代中外经济关系中,西方资本在中国的金融活动,是一个重要的领域。由于外国银行是西方资本在中国金融活动的主角,因此,已往的研究,多只着眼于在华外国银行的活动。从总的局面看,这当然是正确的。然而按照外国资本在华金融活动的发展过程,这种认识,又不完全符合具体的历史实际。就西方资本活动的主体而言,这里有一个演进变化的过程,有一个洋行向银行的嬗递。这一过程,既包含量的变动,又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企业家的文化类性与精神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企业家的文化类性与精神境界马俊亚在中国近代企业活动中,从盲目的投资经营者,到通晓经营管理的企业家,无疑存在着素质上的差别;而从寻常的企业家,到泰山北斗式的企业巨擘,则更有着精神与素质两方面的差异。19世纪后半期,中国懂得经营管理的企业家多来自...  相似文献   

4.
姚朔民老师寄来日本《收集》杂志2 0 0 0年第六期上加藤正宏先生的文章 ,对我在《中国近代纸币》中称满洲中央银行、中国联合准备银行、蒙疆银行、中央储备银行、冀东银行、察南银行、华兴商业储蓄银行等七家为伪银行不解 ,他认为“在日本和中国 ,对于‘伪’银行的理解首先就有所不同。即使退一步讲 ,按照中国的认识 ,在前述 (如汇丰银行等外国银行或中外合办银行 )中恐怕也有着应看作‘伪’银行的银行。在上述诸外国银行中 ,同样可以看到把在半殖民地化的地区作为势力范围来发行纸币的思想。这些银行与由于侵略国日本有关而被作为‘伪’的…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是纸币的发源地,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纸币成为银行支付、结算、汇兑和流通的主要手段。自民国以来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纸币的发行历经了一个畸形发展阶段,除了国家银行发行法定的货币外,另有商业银行、地方银行、革命根据地、地方军阀、私人钱庄银号以及傀儡政府、外国军队、外国在华银行等发行了品种繁多,数额庞大的各类纸币,如今这些纸币对于收藏家还是对于研究者来说为研究货币的产生发展变化;并要将对货币研究放在其特定的历史之中,去研究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条  相似文献   

6.
自1861年营口对外开港后,东北地区就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映在金融方面就是中外银行林立,中外货币参杂,币制极为混乱。这种金融状况实为中国各地金融史上所罕见。为改变这一状况,在“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三省以前,东北地方政府曾进行过几次整顿金融的活动。东北地区的金融混乱,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还涉及到当时外国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因此使整顿金融的活动变得更加复杂。本文试就东北地方政府进行的几次整顿金融的活动作一简述,以此勾勒出“九·一八”以前东北地方金融的大致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东北地区是怎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相似文献   

7.
趋势     
《南方人物周刊》2011,(31):12-12
外资银行在中国农村“播种” 长期以来,试图扩大在华业务的外国银行一直把关注焦点放在大城市和大额交易上,致力于参股国内银行、争夺承销业务以及担任全球并购顾问。然而,在密云,汇丰成了独辟蹊径的外国银行的先锋。这些银行已经开始在中国广大的贫困农村地区开设大量分支机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试图扩大在华业务的外国银行一直把关注焦点放在大城市和大额交易上,致力于参股国内银行、争夺承销业务以及担任全球并购顾问。然而,在密云,汇丰成了独辟蹊径的外国银行的先锋。这些银行已经开始在中国广大的贫困农村地区开设大量分支机构。进军中国农村银行业一直被视为一种友好姿态,是赢得中国监管者青睐的  相似文献   

9.
李汉珍与民国河南省银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汉珍与民国河南省银行王迎春,王接福李汉珍是解放前河南省金融界的一个知名人物。他从1928年到19u年前后把持河南省银行大权达17年之久,是民国时期统治省银行时间最长的一个“不倒翁”。李汉珍,原名李达,河南省信阳人,曾留学欧美,获美国纽约大学银行系硕...  相似文献   

10.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研究仇华飞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强在华因不平等条约而获得种种政治上的特殊权利,中国逐渐丧失独立发展经济的能力。外国资本输入,中国成为各国商品的倾销市场,对外贸易受在华洋行控制,每年入超,对外汇兑为在华外商银行所掌握。...  相似文献   

11.
纸币发行混乱为中国近代币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从19世纪后半期列强在中国设立银行时起,就无视中国主权,在未经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发行兑换券(即银行券,中国近代习惯称兑换券),成为中国市场的流通货币。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以后,援照外国章程,发行银元券和银两券,因其携带轻便,交易便利,迅速在市场流通。  相似文献   

12.
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不久,中国南大门广东省创办了地方银行广东官银钱局,该局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一月成立。(魏建猷:《中国近年货币史》,群联出版社1951年版,第167页。)其背景乃张之洞总督两广时,有感于广东省流通的尽是外国银元及外国在华银行发行的钞票,是中国一大耻辱;且广东华洋交错,经广东流入的外币,波及全国,漏卮无底。他主张在广东自铸银元。进而自办银行  相似文献   

13.
古牧地之战     
美丽富饶的新疆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决不容许外国侵略者侵占。把侵略者赶出去,这是中国人民义不容辞的任务。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的新疆古牧地之战,就是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奴役的一场自卫战争。古牧地,即今米泉市所在地,是一个小城镇,距乌鲁木齐约...  相似文献   

14.
华俄道胜银行是中国近代第一家中外合办银行。该行以中国东北为主要活动地区,除修筑中东铁路外,还在东北北部直接开办或用提供贷款的方式大量投资于面粉工业。在华俄道胜银行的资金支持下,俄商垄断了东北北部的面粉工业,控制了东北的商品市场,为俄商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同时,客观上也加速了东北面粉工业的近代化,促进了东北面粉工业的发展,使哈尔滨成为近代中国的面粉工业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5.
北洋时期金城银行的铁路放款与投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诸静 《民国档案》2004,11(1):82-85
金城银行是北洋时期重要的商业银行,与一般银行相比,其铁路放款和承募铁路债券比重大,是其重要的投资业务之一。它还是这一时期与铁路有关的一些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参加。金城在北洋时期的铁路放款投资活动对推动中国近代铁路建设是有贡献的,而且这一时期的有关实践有助于它在以后的铁路放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贯穿于整个封建王朝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了应对外国资本的入侵,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引进外资的活动。研究近代中国利用外资问题,不仅可以全方位地多维地认识和把握近代中国利用外国资本的历史,也对当前利用外资活动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凡一个国家在发行本国货币时,如果图案中有人物形象出现,一般都会采用本国人物的肖像。不过,在不少国家发行的流通货币中,也时常能见到“外国人”出现(比如英国女王肖像就出现在很多英联邦国家的货币上),但主要还是多见于一些流通纪念币和贵金属纪念币中。在我国发行的一些历史货币和当代贵金属纪念币的图案上,也可寻觅到不少外国名人的“身影”(注:这里不包括前港英当局发行的各时期的港币中出现的几代英王的肖像以及解放前外国银行在华发行之纸币上的外国神像、人像),这里作点滴介绍,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18.
趋势     
中国私营银行正吹大泡沫当有人让广州一家大型私营银行经理形容一下自己的商业模式时,他回答道:机会主义。这正是问题所在。起初,中国的私营银行填补了国有银行留下的缺口,向国内具有活力、但亟需现金的中小企业贷款。它们的运营模式更像一个投资俱乐部——在当地放贷,并清楚自己的风险。但这一良好的初衷,却被中国长期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逐渐弄变了形。私营银行如今正催生着一种泡沫——类似于过去10年西方出现的泡沫。私营银行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显而易见。它们可以在1到2天的时间内,对贷款做出决定,而且它们的行政成本估计仅为国有银行的五分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当地放贷。对于一个遭遇周转资金问题的中小企业,速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国政府建立后。面临着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首先是晚清朝廷的币制已坏.同时又受到外国银行和币制的冲击:其次是外国货币的介入、银行的兴建与外商的贸易,货币银行需适应世界性的体制;第三是民国政府所欠的大量外债和内债:第四是地方势力乘机滥发的债券、契票和纸币以倾轧以争夺.正在严重地影响着民国政府财政和币制的信用:最后则是新生的政权需要在“民生”方面的巨量投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日甲午战争后。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主要手段,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沿海沿江通商口岸遍建银行,投资开厂,直接控制中国金融经济,盘剥中国人民,同时在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市场交易的扩大。随着商品货币流通的增长也扩大了中国金融市场。与此同时,内地的资金又云集到各通商口岸,尤其是旧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资金更为集中.这时,原来意义上的票号、银号和钱庄已经不能满足中国金融市场的需要。要求有相适应的金融机构——银行的出现,就成为当时中国商界的共同呼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