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六八年,川端康成的以《雪国》为中心的作品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由此步入世界文坛,他的代表作《雪国》也相继被译成多种文字,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读者。对于《雪国》的评价,目前尚众说纷纭,分歧主要集中在主题方面。大凡一部平庸之作,是不会在评论家中引起见仁见智的评说的,而一部长期争论不休的作品,则往往不是那种艺术上的廉价物。寻到《雪国》的“其中味”,对于衡量这部作品艺术价值的关系极大。别林斯基在论及莎士比亚时曾说:“如果欣赏他的无与伦比的精确和逼真表现一切的本领,而不惊奇于创作理性所赋予他的幻想形象的价值和意义,那将是很奇怪的。”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总是相依为命的,即便对于川端康成这样的资产阶级作家,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任务之一,也仍在于从他的  相似文献   

2.
呼丹华 《丝绸之路》2013,(16):64-66
日本文学是世界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多得的瑰宝。通过整体把握可以发现雪意象较高频率地出现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本文以三岛由纪夫的《春雪》、川端康成的《雪国》、渡边淳一的《一片雪》等作品为考察中心,探析雪意象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3.
蒋博 《神州》2012,(20):9
川端康成认为物哀是日本文学的重要源泉之一,他的《雪国》体现了他对这种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本文挖掘《雪国》中体现的传统物哀精神,并着重分析川端康成对物哀理论新的发展:不同于本居宣长的观念,川端康成的"哀"有时会脱离"物","心"成了审美主体;他的物哀又向佛教走了一步",心"进入"无"之境。  相似文献   

4.
《千只鹤》的主题与日本传统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川端康成的整个创作中,《千只鹤》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且这部作品从多方面反映了作家创作的独特风格。同时,《千只鹤》也是一部十分复杂、非常容易引起歧义的小说。一《千只鹤》和《雪国》一样,是曾长期在报纸上连载的作品。这部小说共五章:《千只鹤》发表于1949年5月《时事读物》别册,《森林的夕阳》发表于1949年8月《文艺春秋》别册,《志野彩陶》发表于1950年《小说公园》,《母亲的口红》发表于1950年11~12月的《小说公园》,《二重星》发表于1951年《文艺…  相似文献   

5.
石川达三是日本当代文学中一位有着特殊经历和影响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风中芦苇》在日本战后文学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小说曾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出版发行。我国外国文学界的一些学者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部作品“暴露了战争狂人压制言论自由的野蛮行径”,认为作品中的主人公苇泽悠平“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有良心的知识分子”。重庆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也把这部作品作为“反法西斯文学”作品收录其中。…………  相似文献   

6.
一    村上春树是当代日本作家中的一位奇才。自登上文坛以来,其作品风靡日本,声名远播。其中代表作品《挪威的森林》的销售量竞达到700余万册,就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也难以媲美。可以说村上春树给沉寂多年的日本文坛带来了生机和震撼,甚至有人认为由此引发了“村上春村现象”。村上作品的爱好者有数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年人,并包括了相当多的女性。…………  相似文献   

7.
张兰  鲁钟思 《神州》2012,(20):192+194
日本民族总能带给我古典和唯美的视觉享受,如樱花般纷纷扬扬飘落,不求永恒,但求生命的绚烂多姿。从《源氏物语》中娉娉缓步的古典浪漫到川端康成《雪国》中女子的柔情温顺,从电影《八月物语》、《情书》到《导盲犬小Q》、《恋空》,日本民族似乎总能在平淡如水,波澜不惊的缓缓叙述中呈现出一个个更具东方情怀和真挚唯美的故事。2009年2月23日,日本电影《入殓师》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之最佳外语片奖,这也是日本在时隔54年之后再次荣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影片改编自青本新门的《纳棺夫日记》,作者青本新门曾用20年的时间亲自做纳棺夫。但电影中的故事其实和不同于小说的纳棺夫,身为主演的本木雅弘也亲力亲为找来了导演泷田阳二郎完成了这部意蕴丰富,感人肺腑的电影。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雪国》表层故事的禅佛意识和虚无主义情调具有明显的消极颓废色彩,只有当表层故事之后潜故事投射到表层,大大改变了表层故事的形态,所谓虚无和死亡之美的审美形态才臻于完整。在驹子潜在视角与形式叙述者、岛村的视角对抗中,潜故事逐渐浮现;此时由于驹子潜在视角是价值独立的,故《雪国》叙事结构又有复调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马波 《黑龙江史志》2013,(15):124+126
京都是川端康成的心灵故乡,也是其文学创作的摇篮。川端康成以京都为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古都》,以其成熟的创作手法和高超的叙事技巧,荣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古都》中,川端康成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引领读者去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欣赏京都的四季美景,去体味京都之美,日本之美。小说好似京都的一首抒情诗,又似京都的一幅风景画,诗情画意处处体现了川端康成难以割舍的京都情结。  相似文献   

10.
《1973年的弹子球》是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的第二部,问世以来被批评界视为“过渡性”作品予以忽略。本文以作家的写作背景和文本为中心,认为这部作品是日本战后一代的生活经历的凝聚与提炼,从而构成了对形象内心世界的递进式的探索,在主题与艺术手法上均系《且听风吟》的姊妹篇。  相似文献   

11.
黎娜 《日本学论坛》2006,7(3):52-55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进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在见仁见智的阐释中唯独缺少的是未把这篇散文放在川端在日本战败后的系列作品中,特剐是没有从与日本古美术作品的关系来理解,而这恰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视点。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最重要的作品——《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都表现了涉及艺术的主题,强烈地体现了作家关于艺术同生活、现代与古典的关系的理念。这类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感染力,更在于其中包含的艺术理想对社会文化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生活本身有很多产生意义的来源,艺术无疑是使生活产生最重要意义的高贵而艰难的来源,因为艺术不是虚幻的审美,而是富于深刻的意义、重大的价值、伟大的作用的人类活动。它的发生与成长需要生活为它提供不可或缺的土壤。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为生活捉’乓模仿的对象和追求的理想。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相似文献   

13.
吉屋信子和林芙美子是侵华战争时期日本表现最为活跃的两位女性作家,其曾于1938年作为“笔部队”成员来华,之后分别创作了《波涛》《女人的教室》等作品。通过探究此类作品得以问世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日本女性作家的“性别”既是日本军部及媒体有意利用的“标签”,亦是作家本人着意凸显的个体特征。若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作品中所建构的“铳后女性”形象,可以透视日本女性作家如何诱导广大日本女性积极协助侵略战争的内在机制,进而追究其应当承担的战争责任。  相似文献   

14.
《睡美人》为川端康成晚期作品。它的荒诞内容使读者感到困惑。探讨《睡美人》的深层内涵又是把握川康成整个创作不可缺少的。如果我们联系《睡美人》之前的整个川端创作,了解他在其他作品中以不同形式反复演奏的主题,理清其发展脉络,我们会清晰地看到这篇重要作品的坐标。川端从创作伊始就存在的“恋母情结”、“处女崇拜”,在20世纪50年代对“入魔”、“入佛”的阐释,贯穿一生的“生死轮回”思想都在这篇不长的作品中作了川端式的诗意抒发。作品散发现代主义的颓废情调,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它又体现了川端以东方文化传统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思考,全篇充满禅理,为此它又是一篇不容忽视的川端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15.
林艳梅 《神州》2011,(9X):18-18
川端康成的《古都》运用清淡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引入幽境,充满艺术的魅力,显示出日本的自然美、人情美,同时写作手法新颖独特,层次鲜明,在写景、抒情上匠心独运。此外,作品还反映了日本的节日文化特色,突出传统美,令我们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16.
李安一 《神州》2012,(33):27-27
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源氏物语》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巨蓍。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它创立了对后世日本民族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物哀”文学传统,对日本民族文学的崛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系统阐述《源氏物语》“物哀”精神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7.
戴宇 《史学月刊》2006,2(11):71-77
《南洋时事》是日本明治二十年代的国粹主义代表人物志贺重昂的成名作,也是标志着其国粹主义思想开始萌生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志贺重昂以南洋土著人在欧美列强的势力扩张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为鉴,强烈主张日本应依据生物进化的根本法则,保存本民族的势力和“固有禀赋”,以维护日本的独立,而不能一味地崇拜和迷信西洋,以免重蹈南洋土著人的覆辙。这既是《南洋时事》一书的主题,也是志贺重昂国粹主义思想的基本主张。通过分析《南洋时事》一书,可以看出,危机意识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促进志贺重昂国粹主义思想的萌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任静 《神州》2012,(29):36-36
《菊与刀》是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利用文化人类学的原理,通过她自己的“文化模式”思维理论成功解读了日本文化形态之作品,其成就成为各国研究日本文化的经典。“菊”与“刀”这两个原本毫无关系的物体,因为日本走到了一起,它不仅仅代表了日本民族中矛盾的民族性格,更是日本民族刚柔并进文化模式的缩影。本文以《菊与刀》这本书为背景,通过文化人类学视角来研究“刚柔并进”的日本文化模式,并论及研究背后带来的重要意义,以及为以后研究所引发更多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开篇前五首(《立国》、《开辟神话》等)诗吟咏的是日本神话与历史,可称之为“神话诗”。神话、历史、政治三者在这部诗集中是紧密结合的。结合当代神话学与神话历史理论,通过对诗中日本神话与历史的分析,可以透视出作者以诗歌传达政治理想的意图与叙事策略以及内含的“天朝”心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游记》与芥川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被介绍到中国为时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这部作品的阅读理解有了变化,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倾向,基于重视同时代语境和批评的观点,通过夏丐尊、鲁迅对这部作品的“接受”及对作品文本细部的比较分析来解读作品,力求排除阅读上的误区,还芥川与《中国游记》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