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没有人愿意想一想,一代青年不能自由地阅读和思考,将来的社会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涉足南洋岛国?以当时的航海技术,人们是驾着怎样的船只经过怎样的航线来到南洋?是什么推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离乡背井远涉重洋?而一旦出洋,对于船舱中那一个个脆弱的生命来说,又意味着一趟多么凶险与艰难的旅途。  相似文献   

3.
有明一代的敦煌,自1372年至1516年之间,属于蒙古后裔统治时期;1516-1715年为吐鲁番回鹘统治时期。在蒙古后裔统治敦煌时期,仍有不少回鹘、蒙古、藏族信众时有礼佛及举行佛事活动,另有不少回鹘、蒙古、藏族高僧演习佛学,礼佛弘法。于敦煌从事军务的明代军人亦巡礼过莫高窟,明初蒙古瓦剌部的首领顺宁王脱欢的一位"医工"在宣德、正统年间到过莫高窟巡礼。吐鲁番统治敦煌时期,敦煌处于崇信伊斯兰教的吐鲁番回鹘的统治下,其统治者对佛教极为反感,因此有明一代,敦煌佛教极其衰微,但也有笃信佛教的回鹘人在明代的敦煌有巡礼佛教洞窟及抄写佛经的佛事活动。有明一代,整个敦煌石窟并无绘塑之举。  相似文献   

4.
焦裕禄作为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已经植根于老百姓的心目当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时代为何会选择焦裕禄?这样的一个标杆性人物,为何会出现在贫困落后、灾难连连的河南兰考县?又是什么人不同意宣传焦裕禄的事迹?他又是如何在去世一年后为全国人民所知晓的呢?  相似文献   

5.
《华夏人文地理》2014,(2):182-182
植物能看到什么?植物能嗅到什么?植物能听到什么?这样的问题小孩也许会问。大人呢?“网上去查”。“百度都有”——好奇心没有了。当然对于“无用”的问题也不会去探究,也就不会给出答案了。  相似文献   

6.
本不是为了艺术,但现在是为了艺术。这么浩浩荡荡的工程,492个洞窟,1400身完整的塑像和4.5万平方米的壁画,这就是莫高窟,可不是得称为世界艺术博物馆吗?这是来自宗教的力量。看到北魏、北周的壁画。当时那些画工不懂得什么叫现代,谁是毕加索,更不懂似与不似之间,但是却能为了表现某一个佛教故事,画面运用自如、潇洒大气、现代;再看看唐代的壁画、彩塑又是那样的完美,严谨自如、栩栩如生、应有尽有,这是意象还是具象已不重要。  相似文献   

7.
徐微 《世界》2003,(9):35-35
生活是什么?有谁能确切地说出生活的慨念?  相似文献   

8.
张娟 《风景名胜》2009,(8):18-18
刚进入敦煌莫高窟的大门,就看见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的王秘书长戴着墨镜,塞着耳麦,酷酷地站着。秘书长在听啥玩意儿?心里正犯嘀咕,导游也发了一个给我--原来莫高窟启用了新的导游讲解方式。  相似文献   

9.
《神州民俗》2010,(5):66-67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的汉人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他的后代兴隆不衰,且“全家没有一个坏人”;他家书颇为风行,被一代代的家长奉为育儿宝典,影响深远。他教育孩子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在当下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呢?  相似文献   

10.
敦煌的世族与莫高窟马德莫高窟的营造能延续千年之久,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敦煌的世家大族集团。长期占领和活跃在敦煌的社会舞台上。莫高窟主要的大型洞窟,基本上是由敦煌各个时期的世家大族所营造的,并成为他们的祖先旧业而世袭相承。十多年前,史苇湘先生就...  相似文献   

11.
在莫高窟23铺唐代新样《维摩诘经变》中,共存有较好的18铺帝王像,这些帝王像冕服服制、人物形象因时代而不同。对比《周礼》等相关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这些帝王像大多依据唐代各个阶段的冕服制度绘制而成,而且与敦煌本土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更是研究有唐一代舆服制度变迁及人物画艺术的珍贵形象史料。  相似文献   

12.
苏敏  张琪 《风景名胜》2009,(5):60-67
亘吉不变的悬崖 能留住什么?时间的堕落多么悲壮 一只只幽深的眼眶盯着历史 看见什么?彻悟什么? ……  相似文献   

13.
中考作文阅卷,能粘住阅卷老师眼球5秒的是什么?俏皮的标题;能粘住间卷老师眼球10秒的又是什么?新奇的开头;能粘住阅卷老师眼球20秒的会是什么?诗意形象的语言;能长久地粘住阅卷老师注意力,让其不心无旁骛的呢?无疑,是文章清晰的思路和结构的严谨。那么,如何做到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呢?  相似文献   

14.
敦煌莫高窟以它无数精美的雕塑和壁画而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外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有个甘肃省,却知道中国有个敦煌,敦煌有个莫高窟。敦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也成了著名的旅游城市。以莫高窟为主要景点,加上阳关、玉门关、月牙泉等,都是人们去敦煌参观旅游的目的。很少有人知道,莫高窟其实也是一块沙漠绿洲。它坐落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西面背靠终年流沙的鸣沙山,面对着的是岩石嶙峋的三危  相似文献   

15.
感悟生命     
杜超 《南京史志》2009,(5):23-23
生命到底是什么呢?生命说到底是一种生物现象。生命是廉价的,但它也是宝贵的。生命对于人本身来说极为重要,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础。没有了它,就什么也完结了。然而,活着的人们又有多少个人能去珍爱生命呢?又有几个人会享受生命呢?  相似文献   

16.
“向党交心”的前因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刃 《炎黄春秋》2010,(12):58-62
许多人都知道1957年的反右运动,但对此后接踵而至的知识分子“向党交心”运动却知之甚少。二者有什么关联?其前因后果如何?笔者保存有先父张高峰(原《大公报》记者)1958年6月“向党交心”原始记录六份,真实地反映了那次运动对“交心者”心灵的触及和知识分子洗心革面“自我批判”的无情。联系到此前的反右运动和后来的“文革”浩劫,或可大致勾勒出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王佩 《风景名胜》2010,(8):92-92
我最不喜欢看游记,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游记在我看来都很枯躁:几时乘坐哪种交通工具出发,沿路风光、天气如何,有没有遇到有趣或麻烦的事儿?晚点没有,城市第一印象如何,住什么地方?当地菜有什么好吃的,有什么风景,有什么奇遇?几点几分乘坐了哪种交通工具返程,回家的心情感受如何?  相似文献   

18.
朱涵 《神州》2013,(21):56-56
对于每个人而言,光这个名词并不会陌生,它能给予万物温暖和光明。但光究竟是什么?人类对它的认识又有怎样的争论与改变?它又与量子力学有着怎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画册序言中说:“总计约四千五百余身。”可以说,莫高窟是全世界和全中国佛教石窟、寺庙...  相似文献   

20.
一座煌煌大观韵皇家宫苑,在150年间被抢的抢、烧的烧、拆的拆、搬的搬,还能剩下什么?经过23年的考古发掘,圆明园里挖出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