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86-1894年间的格致书院课艺是晚清杰出知识分子学术活动的典范.其中格致类课艺反映了西方近代科学在晚清知识分子中的影响.本文就格致类课艺的参与人、具体科学内容和中西格致异同讨论三项内容进行分析,揭示出近代科学在晚清知识分子中具有广泛影响;晚清学者掌握部分科学内容;他们对近代科学规范(对象、方法与体系)已有深刻认识,并由此发生智力兴趣转移.其智力兴趣由庞杂的博物学转向分科化、系统化的近代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家的分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傅兰雅与上海格致书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封闭已久的中国的大门后,一批又一批传教士涌入这块“阔别已久”的土地上。凭藉武力和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他们深入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传播福音、发展教徒。中国学习西方的洋务潮流兴起后,有些传教士也宣传经他们加工过的西学知识,以作为传播福音的手段,企图达到使中国基督教化的目的。但是,于1861年以传教士身份来华的英国人傅兰  相似文献   

3.
清代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代的各类书院中,历史教育均成为其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书院对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其历史教育内容的扩大以及历史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等,均为前代书院所不及。书院长期积累的一些有益的历史教育经验,在今天仍具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教学形式,不但在学问研究上填补了官学留下的空白,更以其自由独立的学术风气培养了大批人才。贵州在明代建省,在政治经济有了较好的基础以后,文化教育也随之发展起来,书院教育呈现出鼎盛之势,并因应贵州省情而别具特色,书院的发展也对贵州地域文化贡献颇大,提高了士人文化水平,丰富了地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格致书院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全新学校。它由外国人倡议,中外人士共办,招收中国学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它是在洋务运动背景下产生的,学院的支持者、所有者、管理者中有许多中国人皆为洋务官员、富商和学者,可以说,格致书院就是为洋务运动提供急需人才而创办的。但是,洋务运动作为在中国遭受外国侵略、列强剥削的情况下兴起的求强求富运动,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的抉择,他们既没有采取保守的国粹主义态度,又没有采取急进的西化政策,而是选择了一条平等交流、渐进吸收的文化路线。当然,这一方面…  相似文献   

6.
古代书院教育是萌芽于唐末,兴起于宋朝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经元、明、清三朝在中华大地绵延千年之久,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产生较大影响,更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书院教育仍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受多种现代性因素的影响,作为传统文体的散文出现了变革的趋势.满族女作家格致积极参与了散文的变革.她以女性立场为基点,将女性话语引向公共空间,让散文承载起性别话语交流的文体使命.同时,格致还大胆实践散文文体革新,引入小说的虚构、细节扩张等笔法,制造陌生化的“危险”语言,试图拓宽散文的思想艺术空间.这种拓宽“功能维度”的努力还体现在格致的民族性表达里.作为一名极富民族意识的满族作家,格致希望散文能够成为民族文学的一种典型载体.通过对民族归属感的强调,对满族物质、精神文化传统的寻找、重温与缅怀,格致展示了少数民族散文在当代“汉化”背景下的一种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8.
清代苏州书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苏州地区自宋代开始出现书院,至清代,苏州书院经历了前期复兴、中期鼎盛、后期衰落三个阶段。清代苏州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许多特点,不仅促进了苏州教育的发达,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繁荣了学术。  相似文献   

9.
传道与为己并兼是传统书院的办学宗旨。传道即道统传承与创新,其实质就是如何"为学"。"为己",就是成就自己,完善自我人格,实际上就是如何"做人"。在书院教育中,"为学"与"做人"是始终联系在一起的。书院在其讲学方面,形成了不同层次的讲学形式与独具特色的会讲制度,体现了书院追求规范宰制与精神自主的平衡。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从书院文化传统中借鉴其办学宗旨的精神实质,处理好为学与做人的关系;吸取其讲学方式的精神内涵,处理好规范与自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奚可桢 《东南文化》2003,(11):89-94
书院众多、师资雄厚、经费充裕、生源优秀,使南京书院一直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并为南京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以《格致书院课艺》为基本史料,集中阐述了作为民间知识群体的格致书院学生的西学知识结构及其对中西学关系、引进西学的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认识,从普通民众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西学观。格致书院学生的思想虽然不似站在历史前台的“大人物”的思想能够左右国家政策,但作为一种潜在的民间思想仍具有社会感召力。  相似文献   

12.
13.
何颖  田宪臣 《攀登》2011,30(1):37-40
制度创新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因为,制度的本质在于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公正性,当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受到质疑时,制度就可能发生变迁,只有通过制度将利益关系调整至均衡状态时,制度才有可能重新处于均衡状态。制度正是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实现社会价值合理性分配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是逐渐形成的过程,只有不断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元朝水利机构的建置及其成就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从世祖中统时就建有都水监及其下属河渠(道)提举司,但由于政治、社会等原因,时有并合且废置不常。当时人对设置水利机构有不同的认识.这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水学的兴趣,并从而影响到元朝水利事业的发展。北方河患频繁,南方太湖水灾不断,除自然因素外,水利机构废置不常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分歧是很重要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社会,徽州形成了崇文重教的风气,这不仅为徽商的发展造就了大量具有相当文化基础的商业人才,也使得徽商集团的文化品位和徽州人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也成为徽商兴起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入近代后,旅外徽州人继承和发扬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传统,无论是对于家乡,还是对侨寓之地的教育文化事业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以近代旅沪徽州人为例,着重探讨都市中的移民群体在促进家乡文教事业发展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17.
上海青年“红旗读书运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重要实践,对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这场读书活动以青年为对象,持续时间长达七年之久,从最初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到因国民经济困难而受到影响,再到结合毛泽东著作出版掀起高潮,形成了以党委为核心,共青团、工会等团体密切协作的领导机制,同时建立起多层级的指导委员会,通过思想动员、组织动员以及典型引导的动员机制,加强对青年的思想引领。“红旗读书运动”为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新时代加强青年培养提供了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8.
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建立,同年首个旅沪同乡会诞生。同乡会是旧式会馆的延续,是在新式与旧式商人、士绅与新知识阶层、男性与女性、资方与劳工等更广泛参与下建立起来的地缘性自治组织,与商会功能互补。徽州旅沪同乡会从20世纪20年代初建立到1953年消亡,经历了延续到断裂、再延续、最终断裂的过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徽州旅沪同乡会纷纷停止会务。抗战胜利后,同乡会的社团自治功能及上海的市民公共空间得以延续。第二次国内战争后期,经济凋疲,社会动荡,同乡会又陷入困境,乃至1953年最终消亡。解读同乡会延续与断裂的历史,为观察这个时代的变迁提供了特有视角。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上海老城厢城市景观演变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分析了主导这一过程的驱动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人为侵占与河浜自然属性的交互作用下,"因浜成路"一直是上海老城厢独具特色的城市扩展方式;19世纪下半叶,传统的环境基础加上西方公共卫生观念的介入,使原来民间层面上的"因浜成路"发展为官方主导下的"填浜筑路",主干河浜消亡的速度骤然加快。这虽然局部改善了老城厢的市容与卫生状况,却对整体的水网生态和后来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一过程中的内在规律,恰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间的耦合关系和互动尺度做出了注解,因而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