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2.
包培之 《江淮文史》2000,(4):127-136
中孚银行是寿州孙家创办的。我从1925年人中孚银行工作,先后任天津及上海分行经理,并曾兼代董事长职务,与孙氏家族交往近30年。兹就所知,略述孙氏多字辈兄弟与北洋政府兴办实业之关系,及其创办中孚银行之梗概,以供研究近代史参考,有所缺漏,希望知补正。  相似文献   

3.
华商上海信成银行简称信成银行,由无锡商人周舜卿等人发起兴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在上海南市大东门开业。总行设上海,并在上海、无锡、南京、天津、北京等地设立办事处。信成银行主营储蓄业务,是为中国第一家储蓄银行。  相似文献   

4.
王炜 《钱币博览》2009,(4):20-24,F0002
大中银行(Tah Chung Bank.Ltd.)于1919年3月领有北京政府财政部颁发的“银字第214号”开业执照。1928年向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补行注册,领有财政部“银字第4号”营业执照。抗战结束并清理财政后.又于1948年4月再次领有财政部“银字第2922号”营业执照。原定资本为国币100万圆,实收30万圆。1911年增资本为国币400万圆.实收160万圆。  相似文献   

5.
一、清末本国银行业迟发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不久.英国的银行就开始进入中国。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商银行是东方银行(Oriental Bank),该行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在香港设立分行,中文行名为东藩汇理银行。同年在广州设立代理处,后改为分行。二十七年在上海设代理处,二十八年年改为分行①,中文行名为丽如银行。以后在中国设立的外商银行达20余家,逐渐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金融,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展开,外商银行作为帝国主义在华金融势力的集中体现,其停闭成为历史必然。上海英资银行的清理过程比较复杂,从中国政府的策略来看,经历了从管理、利用到限制、清理的过程,而从英资银行角度而言,则有一个从观望到撤退的转变。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国家明确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列为社会发展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最终对英资银行采用了对价转让的清理方式,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金融体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南方人物周刊》2011,(33):11-11
当有人让广州一家大型私营银行经理形容一下自己的商业模式时,他回答道:“机会主义。” 这正是问题所在。起初,中国的私营银行填补了困有银行留下的缺口,向国内具有活力、但亟需现金的中小企业贷款。它们的运营模式更像一个投资俱乐部一在当地放贷,并清楚自己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张徐乐 《史学月刊》2007,(11):90-99,106
公私合营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旧中国留存下来的金融机构进行改造的重要形式,也是新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私合营银行从1949年出现到1957年归并入中国人民银行的过程,表明在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的复杂环境下,公私合营虽然是上海私营行庄公司唯一的生存选择和利益诉求,却也正是"公私合营"体制将私营金融业整个行业引向了历史的尽头。  相似文献   

9.
去年九月底回上海小住了几周,坐21路无轨电车经北京东路,猛然看见盐业银行大楼上竟然有个十二章纹徽(钱币界的所谓龙凤图案)!在上海,如盐业银行这类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风格建筑随处可见,由外滩向里走到西藏路,十几个街区大都是同一时代但风格迥异的建筑,而这个独特的十二章纹徽装饰确是我第一次在上海的建筑上发现(图1)。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中南银行纸币是由四行准备库发行的。就目前所见的中南银行纸币按年份可分为五版,地名券四种,如表1:  相似文献   

11.
上海私营工商业与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是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第一笔国家公债,也是唯一一次折实公债,是国家克服当时困难、稳定金融物价的重大举措.第一期全国发行1万万分,上海承担了其中的3000万分,占华东的2/3,占全国的近1/3的份额,而这主要是由上海私营工商业者承担的.上海私营工商界响应政府号召,努力克服自身暂时的困难,顾全大局,积极认缴公债,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陈光甫(1881—1976年),原名辉祖.后改辉德,字光甫,人们习惯直呼其字日光甫先生。江苏丹徒人。他十二岁开始做学徒,勤备好学。后到美国留学,在名的沃顿商学院获商学学士学位,1909年归国。曾担任江苏财政司副司长.并改组裕苏钱庄,任江苏银行总经理。但他不屑于担任政府官职.于1915年6月以10万元注册,与庄得之创办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自任总经理。成立之初.上海银行只有10万资金和七个员工.是当时上海资金最少的银行,被同行讥称为“小小银行”。但陈光甫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将上海银行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私营银行之一,资产逾3亿元.并开创了数个第一:第一个提供银元、银两并用账户,方便顾客的银行:第一个提供礼券业务,为开此风气之先的银行;  相似文献   

13.
徐渊 《中国钱币》2000,(4):40-40,26
东方汇理银行于 1875年 1月 21日正式注册成立,总行设在法国巴黎,是法国经营印度支那的金融机关,其分支机构遍及当时的法属印度支那半岛,拥有发行纸币的特权。这种纸币当时在中国边疆的云南、贵州等省亦有流通。清光绪二十二年 (1899年 ),东方汇理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行址为今中山东一路 29号。其业务以进出口押款为主,存放款为次。据记载,上海分行在本世纪初曾发行过银元票。如北京市钱币学会所编的《中国纸币标准目录》,即提到该行在 1902年曾发行过上海地名券,有一元、五元、十元、一百元诸种,并说正面图案为红色和黑色,背面…  相似文献   

14.
王炜 《钱币博览》2001,(2):36-37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是一家民族资本银行,于1915年6月在上海成立。成立之初有7位股东,注册资本10万元,实收资本只有8万多元,还不及一家大型钱庄资本,上海人当时称之为“小上海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发起人为江苏武进人庄得之和丹徒人陈光甫。庄得之为前清的小官吏,1912年曾任中国红十字会理事长。陈光甫曾留学美国,  相似文献   

15.
《纵横》2010,(3)
国家开发银行是根据国务院22号文件成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长期致力于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简称两基一支)的建设和发展。2008年12月,按国务院部署,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3000亿元人民币,财政部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持股51.3%和48.7%。国开行改革后仍主要从事中长期投融资业务,在银行功能的基础上新增股权投资和投资银行功能,服务于国民经济重大中长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张徐乐 《史学月刊》2005,9(11):53-58
1950年新中国政府发行了第一笔公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私营金融业在认购初期态度比较谨慎,不久转为积极认购,但进入缴款阶段,各行庄公司之间的情况出现了差别,超额、足额和欠缴、停缴并存。从整体上看,虽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实力下降和业务经营不景气的状况,上海私营金融业仍努力完成认购任务甚至继续认购,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上海租界,上海完全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下,上海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百姓手中一有钱,首先想到的就是马上去购物。上海的金融系统更是危机四伏。而在上海的私营银行,犹如失舵之舟,惊涛之间,令人心悸。为此,上海绸业银行、大康银行、上海实业银行三家,本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之古训,于1942年9月成立了“三行联合经济研究室”,收集以往银行的资料。调查现实经济动态,根据市场的行情.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上海外汇市场发展述略(1843-1937)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外汇市场是随着上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而其发展亦随着贸易的渐趋发达而日益成熟.从上海开埠到抗战爆发,上海外汇市场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经历了长达近一个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末,外汇市场的交易以及运作仍主要是由外商洋行、银行操控.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华资银行开始涉及外汇业务,外商银行独霸的局面始得改观.30年代初,政府更多介入金融业的管理,随之而来的金贵银贱、白银风潮等金融动荡,使得国民政府通过中中交三行,颁行禁止外汇投机等法令,直接间接介入上海汇市的管理.而法币改革后,中国的货币制度改为外汇汇兑本位,控制汇市达到货币政策的正常运行,变得格外重要,这一时期,政府逐渐施行外汇市场的直接管理.  相似文献   

19.
从银行立法看30年代国民政府与沪银行业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30年代,围绕<银行法>、<银行收益税法>和<兑换券发行税法>、<储蓄银行法>等有关银行法规的颁行,南京国民政府与上海银行业之间进行了一系列交涉,这不仅从一个特殊角度体现了国民政府金融统制政策的形成,揭示上海金融业与国民党政权的关系,客观上也表明这一时期金融市场的运作、金融业务的开展乃至金融体系的构架,都不能离开法制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三反"五反"运动从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对上海私营金融业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在"三反"五反"中,私营金融业业务情况急转直下,传统市场迅速萎缩;资方受到极大的震慑,从业人士思想动摇;同业组织边缘化,无法正常运作."三反"五反"运动客观上加速了上海金融业由私营向公私合营转化的进程.上海私营金融业,作为一种行业,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