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连文 《沧桑》2012,(2):33-34
明代山西长城沿线卫所林立,堡寨、墩台星罗棋布,大同地区以其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成为扼守和护卫京师的北大门。大同作为明王朝"九边重镇"之一,如何形成为军事堡垒严明条理、军事职能日趋完备的边防重镇,这也成为研究明代以后时段大同地区军事职能逐渐转变、城镇形制变化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右玉宝宁寺     
宁涛 《文史月刊》2022,(8):52-54
<正>右玉县,古称善无县,明代在此设大同右卫和玉林卫,是中国北方边防重镇,曾屯兵戍守。至明代中期,为加强大同防务,“起大同中路至偏关界”修筑长城“凡600里”,右玉县右卫镇正处这条军事防线的中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加强屯军城堡建设的同时,  相似文献   

3.
乔飞 《史学月刊》2006,(12):111-113
昆明是西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开始,先后建有且兰城、谷昌城、昆州城等,多难详考。南诏崛起后,于唐永泰元年(765年)在此筑“拓东城”,作为镇慑滇东的军事重镇。后改名为鄯阐,定为南诏东京,成为云南的又一政治中心,历大理国时期而不变。元代统一云南,改鄯阐城为鸭赤城,以此设云南行省,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这千余年的历程,主要是作为一个边疆政治军事型城市而逐步发展的。但到了明代,昆明的城市发展出现了大的转折,其人口规模、经济基础、文化地位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迁,不仅成为云南的政治、军事中心,也成为了经济和…  相似文献   

4.
晋商,由明代“开中制”后的盐粮贸易起家,并在旅蒙贸易、中俄恰克图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茶叶贸易兴起后,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商业资源、开拓进取的信心与坚韧不拔的信念,开拓了由中国南方茶产区至恰克图的“万里茶道”,带动了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开拓进取、诚实守信、改革创新、和衷共济的晋商精神,则是晋商留给后世的精神给养。  相似文献   

5.
柴志峰 《沧桑》2014,(4):118-120
清代泽州的拦车镇,地处太行山深处,地势险要,是山西进入河南驿路上的必经之镇。清代晋商贸易活动的频繁使拦车镇的交通职能和经济职能日益凸显,清政府开始重视对拦车镇的行政和军事管理。交通与经济发展使其地位不断提升,以及清政府管理的加强,使拦车镇成为了屏翰晋南的重镇。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代,北方重镇张家口、大同等地被开辟为马市,开始了以茶马互市为主的重要经济活动.大量的茶叶及其他内地商品,通过陆路流入蒙古,其中有一部分商品,如金、银、布、帛、茶等辗转输入俄国,初步形成了一条国际贸易通道.张家口东接冀、鲁,南达豫、皖、湘、赣、闽,西通陕、宁、新,为北出塞外直抵蒙俄的交通要冲.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之山西晋商早在张家口从事经商活动,具有雄厚的财力和显赫的政治实力,所以,张家口在清初已经成为“塞外商埠”、“旱码头”.从康熙至乾隆年间,社会较为安定,一时呈现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尤其是当清军征服蒙古各部后,张家口就成为摄取内地各种物资的主要渠道.当年操纵张家口贸易的主要是“八大商家”.据《万全县志》载:“八家  相似文献   

7.
许檀 《史学集刊》2020,(1):43-53,64
清代的禹州商业有一个以杂货转运为主到药材集散为主的变化过程。晋商是最早活跃于此的重要商帮,其经营以棉布、茶叶等“杂货”转运山西,以及禹州本地所产瓷器、“禹布”输出为主,药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直到咸同之际杂货贸易仍是禹州市场的主角,故同治元年最早开征的厘金为“百货厘”。禹州作为药材市场的兴起始于乾隆年间,并在与洪山庙药市的竞争中取胜。除地方政府的支持外,晋商早期经营活动奠定的市场基础是禹州药市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清代后期怀帮以及各地药商大量涌入,晋商中经营药材业者也有大幅增长;同光年间药材贸易逐渐超过杂货成为禹州市场上最重要的商品,禹州也成为华北的三大药市之一。  相似文献   

8.
龙州的设置,是宋代中越边界广西段形成后中原王朝加强对广西沿边地区治理的产物。明清以来广西段中越交通重心西移,龙州成为入越干道和中越边境重要互市地点,龙州在广西沿边地区的地位日益上升。近代特别是中法战争以后,龙州成为广西边疆军事重镇、重要商埠和太平归(思)顺道的治所,使其在近代广西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广西近代化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9.
刘建生  乔南 《文史月刊》2003,(11):20-21
晋人从商,古已有之。及至明朝,晋地“重迁徙服商贾”,“山西富户,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进入清代后,晋商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实力强劲的封建性商帮,其从业人员之众,经营品种之繁,活动范围之广,聚敛财富之多,实属罕见。纵观明清时期的晋商不难发现,在横跨欧亚大陆,远涉日、韩、马来半岛的巨大贸易范围之内,绝大部分控制在晋商家族手中。祁县乔家在蒙汉交易重镇包头的“复”字号,在街市上“复盛公、复盛全、复盛西三大号共有十九个门面。”太谷曹家在道光、咸丰时期,商业发展到鼎盛阶段,……国内商号波及大半个中国,国外发展到莫斯科等地。…  相似文献   

10.
晋商兴衰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商概况 (一)活动范围与经营商品 早在明代晋商善贾就已在全国享有盛誉,据史料记载:“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1);“河以北为山西,……今有鱼盐柿枣之利,所辖四郡,以太原为省会,而平阳为富饶,大同、潞安依边害薄,地狭人稠,俗尚勤俭,然多玩好事末,独蒲坂一州富庶尤甚,商贾争趋”;“秦晋燕同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帛者,必走浙之东也”(2);当时更有晋商“元氏号称数千万两”(3)。到清代,尤其是19世纪中叶之时,山西商人资本之雄厚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亚洲地区商业交易,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  相似文献   

11.
明代边防与边垦李三谋明朝统治者将国防重点放在北部边疆,曾在“九边”(甘州、固原、宁夏、延绥、大同、宣府、蓟州、辽东、山西三关各镇)及其附近大搞农垦,即分别用军屯、民屯、商屯等加强边防建设,从而支援了塞外的军事活动、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的田赋征...  相似文献   

12.
晋商,历史上称为“山西帮”、“西商”或“山贾”,宋代开始形成,明代与徽商同为有势力的商帮。有清一朝,其商业活动遍及全国,清代后期以票号经营为代表发展至全盛阶段,之后渐趋衰落。《河东出土墓志录》一书收录了多年来运城市出[1]土的墓志铭文,作为一种较为可靠的史料,墓志铭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宋以前为军事重镇。南宋定都临安后,受京城辐射的影响,逐渐向经济重镇转变。元至正年间(1341~1353年),硖石首“设税务,隶巡检司”,开始课税。明时先后设硖石巡检司和管理水上交通的硖石河泊所,经济地位已经超越了军事地位,经济规模超越了时为县治的盐官镇。因硖石处于此地区水利交通枢纽地位,太平天国战乱后承接了东移的长安米市,从此步入发展高峰。清末民初,近代工业文明成果不断被引进硖石,硖石更加繁荣。  相似文献   

14.
明绘本《边镇地图》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博物院藏明代绘本《边镇地图》,作者黄兆梦,画明代边防地区一系列军事重镇,上承元代地理学大家朱思本《舆地图》手法,形成了新的风格,在中国地图史、军事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从今文经学出发,力主君主立宪和"五族合一",进行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其中边疆建设方略是有机构成部分。康有为在世界格局中认识中国的边疆危机,把握了外藩边疆、内属边疆和内地的联动关系,洞察到西北陆地边疆和东南海疆的互动,主张变法新政要在边疆优先实施。边疆建设成为近代中国大势所趋的一个内在动力。同时,康有为亦清醒地认识到,在通往大同的道路上,去除边疆的民族社会界限最为困难。边疆建设一直是康有为历史世界的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16.
陶勇 《新疆地方志》2006,6(3):57-63
西域与明朝间的朝贡贸易是由明政府垄断的,这是汉唐丝绸之路发展到明代的新形式。哈密、吐鲁番等同明朝朝贡贸易最为密切,规模很大,在朝贡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明朝在西北边疆的经营乃至对西北边疆的备边政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伟 《文史月刊》2006,(11):51-55
茶叶之路山西并非产茶之乡,但明清以来,运销蒙俄的茶叶几乎由晋商垄断。几百年来,形成了一条由南到北经西伯利亚直达欧洲腹地的国际商路——以输出茶叶为主的茶叶之路。这条由晋商拓展出的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茶叶之路,成为其发财致富一个历久不涸的财源。清代学者王先谦说“:  相似文献   

18.
试论明代的“以茶治边”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治边”政策是指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利用其茶叶经济垄断权对西北游牧民族实行的一项羁縻政策,是融荼法、马政、边政于一体的一种边疆统治政策。它随着唐宋时期茶法的形成、茶马贸易的产生开始萌芽,至明代臻于完善;它以西北游牧民族生活必需的茶叶作为经济武器,通过垄断茶马市场、“以茶赏番”等手段,“俾仰给于我,而不能叛”,成为“制西番以控北虏之上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四川省四路关驿图》是明代末年四川对西南边疆乌斯藏、朵干和云南地区茶马贸易布控所需的军事专用地图,也是我国最早的一幅南方省区系统大区域军事地图,图中大量的明代地名可补方志文献记载的不足,也可从中窥视当时茶马贸易的基本状况.当然,《四川省四路关驿图》与中国大多数传统写意山水式或平面符号式地图一样,其精准度十分有限,反映了明代中国对西部边疆地区地理认知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明代辽东边墙既是汉人与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的界限,同时更是防御少数民族掳掠寇抄的军事工程.然而,辽东边墙并非泾渭分明地阻隔了民族居住区域,在有明一代,始终陆续有女真人“来归”“辽东乐土”,被明朝廷妥善安置在辽东各千户所,从而,形成“华夷杂糅”之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