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劲 《江汉考古》2007,(1):60-72
石家河文化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最后一支考古学文化,其晚期陶器群已失去了石家河文化的共性特征,它应是不同于石家河文化性质的另一考古文化。本文讨论了这一文化的定名问题,同时探讨了这类考古文化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
碳十四测年与石家河文化起讫年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十四所测年代与实际日历年常有误差,所测3000年以远的标本,常短10%左右的年代。树轮校正的实质是使偏近的碳十四年代复原。石家河文化早期的时间当为3000B.C~2300B.C.,石家河文化晚期(或称后石家河文化)约为2400B.C~1900B.C.。石家河文化早、晚期大约有100年的过渡期。当一些地方进入后石家河文化时,另一些地方仍处在石家河文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刘俊男 《中原文物》2013,(1):23-39,62
屈家岭、石家河、后石家河文化的年代分别为3600B.C.~2800B.C.、3000B.C.~2300B.C.、2400B.C.~1900B.C.。屈家岭文化曾领先周边文化数百年,之后的石家河文化向北扩张至河南漯河郝家台一带,对王湾三期文化前期有较大的影响。后石家河文化主要来源于石家河文化地区,并使王湾三期后期文化与之渐趋一致。二里头文化是在王湾三期后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其终极来源当在长江中游地区。二里头文化在豫中西地区形成后又反过来向南扩张至长江中游文化区。  相似文献   

4.
王劲 《华夏考古》2011,(4):51-64,78
石家河文化发现大量的小型陶塑艺术品,罕见于其他考古学文化,这批种属繁多的陶动物群和形态多样的陶偶。为探讨人类早期艺术作品的特点,及与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相关内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文结合陶塑艺术品出土地邓家湾具有原始宗教性特征的遗址,议论了原始陶塑艺术品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在史前宗教活动中的作用。此外还由陶象和陶...  相似文献   

5.
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对史前时期瓮棺葬内在含义进行诠释的基础上,针对石家河化晚期的肖家屋脊和枣林岗瓮棺葬群进行个案研究,认为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已出现严重的群体分化和阶层对立现象。  相似文献   

6.
石家河文化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the light of Shijia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e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ulture from the center to the border, probing two aspects on this question, one is the boundar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ulture, the other is the regional cultural types. Tn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Northem boundary of Shijiahe culture used to reach the center of the Nanyang basin while the southern scope of the culture used to included the center of Hunan province.There are six regional types in Shijiahe culture, i. e. Shijiahe type, Qinlongquan type,Xihuayuan type,Jijiahu type, Yaojialin type and Daiziping type.  相似文献   

7.
龙啸 《江汉考古》2021,(5):70-77,97
在以邓家湾为代表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陶塑品,其中"抱鱼人偶"因其独特的造型,最为引人注目.过去学界对此多有讨论,本文重新审视了这些材料,认为这些陶人偶应称为抱璋人偶,其表现的是巫师手持牙璋的形象.文献记载玉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祭祀山川,因此"抱鱼人偶"表现的是巫师祭山以致雨的活动场景,这样的祭山求雨活动与后石家河文化时期江汉平原整体干冷的环境背景相符合.邓家湾遗址出土的所有陶塑动物、陶塑人偶即是这一祭祀活动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8.
院文清 《收藏家》2010,(8):72-76
2.单纯饰品玉器纯饰品玉器有玉牌饰、管、珠、坠、簪、端饰、柄形器、棒形器、叉形器、锥形器等。  相似文献   

9.
195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湖北省文化局联合组成的石龙过江文物考古队在天门市石家河镇罗家柏岭首次发掘的玉器,于1959年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至今未与观众见面。本文从几件玉器的概况、制作工艺和年代方面略做分析。以期引起学术界对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关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89年南阳麒麟岗西汉墓M8出土了一件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减地阳线纹的玉鹰残件。根据其他遗址出土或传世的类似形制遗物,对这件器物进行研究性复原。复原后发现该件玉鹰为目前已出土的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尺寸最大的圆雕玉器,为探讨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传播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石家河文化玉器最早是在50年代发现的。195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天门石家河罗家柏岭遗址发掘时,出土石家河文化玉器44件,种类有人头像、蝉、龙形环、凤形环、璜和管等。1981年荆州博物馆在钟祥六合遗址清理了25座瓮棺葬,发现多数瓮棺中都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玉器及玉料残片,总数达20件,种类有人头像、蝉、璜、玦、管、笄、坠和纺轮等。1988年和1989年,石家河考古队在天门石家河肖家屋脊遗址的发掘中,出土玉器99件和大量的玉片以及边角废料,绝大多数玉器出自瓮棺葬中,少数出自文化层  相似文献   

12.
论石家河文化的刻划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进行了有计划的大面积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刻划符号的出土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试图在系统介绍这些符号的同时,对其含义、功用、性质等略作探讨,并就文字的起源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以求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13.
三江墓群位于湖北省宜都市陆城街道三江村四组,包含有石家河文化遗存,战国、西晋、六朝、唐、宋、明、清时期墓葬。2021年为配合城市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宜昌博物馆,对该墓群进行了发掘。本简报主要报道发掘发现的石家河文化遗存,包括窑、灶、灰坑、墓葬等遗迹和陶器、石器等遗物。这批材料为研究该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分布与特征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主体分三部分。首先 ,从作为石家河文化玉器存在环境的瓮棺葬着手 ,结合长江中游史前社会的信仰传统 ,探讨了石家河文化玉器的祛灾、祈求人丁兴旺的区域功能 ;其次 ,根据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具体表现形态 ,把石家河文化玉器分为信仰、装饰、工具三类 ,认为三类玉器在区域功能表现上存在差异 ;同时 ,结合区域功能的探讨 ,分析产生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影响因素 ,区分了新近以简报形式公布的澧县孙家岗玉器与石家河文化玉器的不同 ;最后 ,从地区交流、功能的区域内延续、中国古玉的功能发展等角度简论了石家河文化玉器的普遍影响。  相似文献   

15.
晏海涛 《收藏家》2005,(4):69-70
天津艺博藏玉均为传世品,随着近几年科学考占发掘的不断进行,可以明确断代的出土古玉争先涌现,对照这些遗址的出士品,在我馆藏品中过去有争议或时代难以敲定的古玉亦被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馆藏石家河文化白玉虎(图1),1981年由天津市文化管理处拨交来馆,因苦于无出土物做比鉴,而被视为西周的一般玉器。近几年随着石家河文化玉器的不断出土,此器为馆内专家所甄识,成为馆藏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肖家屋脊遗址的聚落形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当时的某些社会结构特点:即通过该遗址居址区、祭祀活动区和墓葬区三个部分的聚落形态和各阶段性变化,探讨该遗址从屈家岭文化时期到石家河文化时期聚落形态的演化轨迹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院文清 《收藏家》2010,(7):51-57
石家河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继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占学文化。在年代上相当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距今约三四千年。石家河文化因最先发现于湖北天门县石家河镇而命名。石家河文化的地域分布主要是在湖北和河南南部、湖南北部地区,其北端可至南阳盆地、西北到达汉水上游,  相似文献   

18.
何强 《华夏考古》2021,(1):62-73,87
汉水中游地区以青龙泉遗址第三期为代表的遗存属于石家河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即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以往被归入此类型的遗存并不单纯,实际上包含了部分属于煤山文化乱石滩类型的遗存.根据青龙泉、七里河、老鸹仓、黄楝树等典型遗址出土的材料,可将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分为早、晚两期.已公布的测年数据显示,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  相似文献   

19.
孟华平  刘辉  向其芳  邓振华 《考古》2015,(3):51-73,2
2011年,谭家岭遗址发现了房址、灰坑、木构遗迹、瓮棺等遗迹,出土了石器、陶器、竹木器,以及树木、树叶、稻谷、穗轴、田螺等动植物遗存。发现的有机质遗存丰富了石家河聚落群的文化内涵,对研究生业状况有重要价值。粘土堆积的构成和埋藏特点有助于理解石家河古城变迁及石家河聚落群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20.
艾亮  毛龙江  方勤  王辉 《南方文物》2023,(4):245-252
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聚落。本文以史前的石家河聚落作为研究对象,从区域、流域和遗址三个尺度,通过实地考察、遥感影像分析,并结合区域环境考古学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石家河聚落形成的地貌背景。以此为基础,对相关人地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