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屡屡发现于包括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在内的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为证实发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中国文化史上重要事件的确实存在,从历史文物方面提供了有力地证据。同时,《孔子见老子图》亦为研究儒道思想之关系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2.
李怡萱 《神州》2013,(15):33-33
春秋战国,社会动乱,诸子言说,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的创始者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分别提出了自己对于所处乱世的"救世"方案。孔子"文士的哲学",墨子"侠士的哲学",老子"隐士的哲学",韩非子"谋士的哲学"无疑都为儒道墨法四家思想主线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智慧结晶也为后世之广泛思考和继承。本文立足于春秋战国特定时期的特定背景,对孔、墨、老、韩四子的救世之道进行基本的分析和通俗的解释,并对其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的指导意义进行学习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史飞翔 《文史春秋》2014,(10):63-64
孔子与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横跨千古的两位思想巨人.他们分别开创了儒家与道家学派.从而一举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格局并进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将孔子与老子进行对比是一件十分有趣且意味深长的事。  相似文献   

4.
关于孔子的生年问题由来已久,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由《史记·孔子世家》中“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得出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历史故事绘画而展开论述。孔子问礼图是汉墓画像中比较典型的历史人物故事题材之一,在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等广大地域的汉代石阙、祠堂、墓葬画像石中均有发现。考古发现的彩绘墓葬壁画孔子问礼图却并不多见,从近年发现并公布的几座汉墓壁画来看,无论壁画配置与绘制技法,抑或构图样式与绘画艺术,都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史飞翔 《文史月刊》2012,(11):50-52
借终南文化考察之机,我来到了位于终南山麓、素有"天下第一福地"美称的西楼观。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所表达的是一种政治思想,其中的哲学思想也是为政治思想的阐述作铺垫的。老子的思想本质是政治哲学,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他谈到具有本体论意义的“道”以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某些辩证现象,目的是为了更形象更有力地阐明自己的治道,即政治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8.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是汉代画像石中一种特殊类型的题材,在全国很多地区都有发现,其中以山东地区为主。本文对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图像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4月20日 天气:晴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平常的天气,平常的函谷关,平常的老人,骑了一头平常的青牛。散漫的卫兵,慵懒的过客,老子选择在这片混沌的土地上整理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王福兰  刘荣明 《沧桑》2013,(2):39-40,51
老子的和谐观,集中体现在以道为统领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等一系列思想中,这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老子》第80章中勾画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国度,其主要特点是"小国寡民",人们往往据此认为老子是逃避政治的。如果仅从本章来看的话,确实如此,但综合《老子》全书来解读老子的思想,却发现老子虽然主张"无为",但"无为"的目的是达到"治",即把"无为"作为实现"治"的一种途径。"小国寡民"与"无为而治"二者看似矛盾,但是却是有机统一于老子的整体思想的。  相似文献   

12.
鹿坦 《神州》2013,(7):28-28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学术上呈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各家为推行自己的学说、扩大影响便不断地著书立说,为后世学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道家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学术流派,在其所著的经典文献中有很多蕴涵着很多修辞思想,修辞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技巧能帮助其思想的推行,便于人们接受。  相似文献   

13.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为儒家所独有。民本也是老子政治哲学的基本立场,老子哲学中虽有为执政者设计的一套高超的治国之术,但也表达了百姓的内在心声,蕴含有丰富的民本思想。而老子政治关怀应是老子一书的主要目的,因此,重新阐释老子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以"还吾老子"本意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张璐 《丝绸之路》2013,(2):92-93
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等方面对老子哲学中的和谐思想作了探讨,认为和谐不仅是老子的最终价值原则,也是现代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在实践上,它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  相似文献   

15.
老子西行入关,游历秦地,最终归隐,所以陕甘地区多有和老子事迹相关的遗迹。以《水经注·渭水注》的相关记载为基础,结合文物古迹、民间传说、地理地名综合考察,则可判定老子最终的归隐地当在以甘肃天水柏林观为中心的伯阳一带,抑或在今陕甘之间,范围东至今陕西周至楼观台,西至今天水柏林观。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形象很模糊,令人虚实难辨。他的一生,其迹不可循,其智不可测,真正神龙见首不见尾。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丢鞋     
孔子丢过两次鞋,一次生前,被贼偷;一次身后,被火烧。每丢一次鞋,都引发出鞋文化的一次大发展,一次大风流,中华文明也随之大前进一步。孔子一身系中华文明兴衰安危,于此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王腾腾 《神州》2013,(13):28-28
老子的道学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导之一。西汉时期,受统治阶级意识影响,道学思想成为当时文学的正统。从西汉的政论文及赋中,随处可见老子道学的痕迹。老子道学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沉睡二千余年的历史献,迎着新世纪出现了,又在新千年的来临之际影响着中国古代化的各方面研究,为传统的认识带来了必要的思考。《汇报》头版刊登了记施宣圆《上海战国竹简解密》一,北京大学“新出简帛国际学术讨论会”上,马承源先生作了《孔子诗论》的报告,有关全幅原大彩色资料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展出,来自亚洲、美洲、欧洲的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百余名专家学出席了会议,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的关注,同时,也有对新的出土资料产生了不同认识的分歧。  相似文献   

20.
论孔子删诗     
“孔子删诗”是一个学术史上迄今仍无定论的问题,本文认为《诗经》的结集与孔子无关,但孔子对于《诗经》确实是做过一番整理的。孔子整理的《诗经》既是文化融合的产物,也对文化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