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古代的饮料     
古代还没有“饮料”一词,聪明的祖先,把他们喜爱的这些饮料统称为“熟水”。最早的熟水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常喝的“白豆蔻熟水”。李清照在夏季常有暑湿脾虚的毛病,于是,她就给自己制作“白豆蔻熟水”饮料,在炎热的夏季当水喝。据中医史书《本草拾遗》记载,白豆蔻性味辛温,有化湿行气、暖胃消滞的作用。多用于湿阻气滞、胸闷腹胀、胃寒腹痛、宿食不消等症。  相似文献   

2.
莆田古城历史沿革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对莆田宋代建城前、宋元、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分析显示,一方面莆田古城具有"枕山襟水、山水营城"的自然环境格局,以"揽山入城"的山城关系、"一水穿城"的城水关系和"曲直相汇"的城垣营建为代表;另一方面,莆田古城体现出了"治中为要、传统礼制"的空间布局,以"一轴重城"的空间格局、"一庙双学"的礼制布局、"军政共治"的行政中心为代表。通过对莆田古城的剖析,阐释研究古代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变,解读古代城市布局的文化内涵,有助于理解我国古代城市营建文明。  相似文献   

3.
<正>两宋金银器中,馔器一项是大宗,此外还有一大类是帝后、皇室以及重臣显宦出行时候的随行用器,即所谓"金银从物"。此大类中的各种用物又可大致别作两小类:一是茶汤熟水用器,一是盥洗清洁用器。茶汤熟水用器,可以政和六年宋徽宗诏赐蔡京出入金银从物为例,其中属于茶汤器具者有金镀银燎笼一副,汤茶合子二具,各匙子全,大汤瓶二只,中汤瓶二只,汤茶托子一十只,好茶汤瓶一只,熟水榼子一只,撮铫一只,汤茶盘各二十只1。燎笼,与  相似文献   

4.
谈庭园用水     
"水"是庭园重要的构成因素;特别是在中国庭园中,"水"更有其独特的表现风格。"水"和"山"一样,在中国古代造园学形成的初期就开始为造园家所重视。中国造园艺术中有所谓"水法"、"山法"之  相似文献   

5.
元代饮料的消费与生产(香港)陈伟明饮料,是有效供给人体水分的饮品,也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一种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因为水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没有水,便没有生命,人体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水。人体要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必须有效地补充水分。除了水的饮...  相似文献   

6.
儿童对水的需要量比成人多3~4倍。给儿童喝水需讲究科学,要因人因时而变,具体方法是:1.不能用果汁、汽水等饮料代  相似文献   

7.
赣水、赣县得名的来源及其得名的先后历来备受学者们的争议,有"赣巨人说"、"章贡合流说"等多种说法,本文通过对已有的传统文献进行梳理和论证,同时利用古代地名学的地名命名规律,得出赣水得名先于赣县,且赣县之得名来源于赣水,"赣巨人说"是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解说,"章贡合流说"是后人根据"赣"字的字形进行的揣测附会之说。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池州学院主办,安徽师范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2007年中国世界古代史学术研讨会",于 2007年7月10日至12日在安徽池州顺利召开.来自国内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70位专家学者,围绕"古代世界·中国·安徽"的会议主题,就"古代东方"、"古代希腊"、"古代罗马"以及"徽文化与古代世界"等相关问题展开学术交流与讨论.现将会议内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原古代文明进程中的"万邦"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民 《中原文物》2005,(1):21-24
在中国古代文明探源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即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出现之前,是否应有其"过渡"阶段,也就是说是否有一个国家的雏形阶段.本文根据对有关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的分析,认为中国古代文献中所说的"万邦"即可用以概括这个"过渡"阶段.在古代的"万邦"时期,产生了国家文明形成的诸多要素,具备了由氏族制度解体并进入国家阶段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阶段应该被视为国家的雏形.使用中国古代文献早已有的"万邦"一词,比使用"城邦"、"酋邦"等更加切合中国古代历史的实际.  相似文献   

10.
正清人魏源《华山诗》中云:"金秋严肃气,凛然不可容。""金秋",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一个词汇。有很多人望文生意,认为"金秋"即指"金色的秋天"。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古人把世间万物看成由金、木、水、火、土构成。"金秋"之中的"金",其本意是指的就是我国古代"五行"(木火金水土)中的"金",而并非指"金色的秋天"。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二气加上木火金水土这五种物质是构成大千世界万物的元素。古代阴阳家们还  相似文献   

11.
周星 《民俗研究》2015,(3):5-24
以汉语、汉字为主要媒介的汉文化,对于"人"的成长过程,经常使用从"生"到"熟"的隐喻性表述。通过详细梳理汉文化对"人"的"生"与"熟"这两种不同状态的描述,指出了汉文化对处在"生"与"熟"的中间状态,亦即所谓"半生不熟"或"夹生/半熟"状态的"人",也有着非常丰富的表象。在汉文化对人的"生"-"夹生/半熟"-"熟"等状态的分类中,内涵着汉文化的秩序及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棕榈  王巨 《旅游纵览》2008,(11):16-19
走进今日沁县,当这里的人用香喷喷的猪肉夹馍、酸甜甜的山枣饮料、热辣辣的地方家酿招待你,临走还要给你带上沁州黄、咸味核桃、黄豆酱等等,你就会以游人的阅历评判:沁州的"吃"在旅游六要素中占有极为引人的地位,而且,这极富地方特色的土产,深深印着同样的标志:沁州耕读文化中的"水崛起"牌。  相似文献   

13.
西海印碧天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予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 青海湖,是青海省名称的由来和象征,也是青海省瑰丽的珍宝和骄傲.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湖":蒙古语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始,才更名为"青海".后来,青海省就是以它命名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克服熟宣纸古旧书画修复后变脆的缺点,本工作以牛宣纸制成的熟宣纸为样品,通过加速老化,模拟古旧字画现状,根据文物保护"最小介入原则",以超纯水为溶剂对样品进行缓慢有限洗涤脱酸实验.通过pH值、色差、耐折度的测定分析得出,用超纯水针对熟宣纸脱酸,不引入新的杂质,且环保、低成本,减少了对占旧书画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关系假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创造和意义关系的交流.它因人们的交往关系而存在并运用于交往关系之中.关系总是同传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系假设无所不在.正是这些建立在通常假设意义的核心基础之上的"关系"理论造成中国古代乃至现代华人社会信息传播的隐蔽性.因此,只有研究维系中国古代人际传播秩序的关系假设,才能正确诠释"仁"、"礼"、"忠恕"、"和为贵"等传统思想范畴在古代人际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媛 《文史月刊》2012,(Z3):1-2
悬棺葬,系古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丧葬形式,它不入土,不入水,而是把棺木置于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是与弃尸、鸟兽葬、火葬、土葬等不同的一种奇特葬俗,成为所谓"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17.
正水志是我国古代的水尺。《辞海》对水尺一词的解释是:"在江河湖泊或其他水体的指定地点测定水面高程的装置。"故而水尺最本质的内涵是水位测量的工具,是观读水位的设备。康熙六次南巡到淮安,目的主要是指导河臣治理黄淮运交织在一起的清口枢纽,取得很大的成效。而治理清口枢纽的重要技术是水文测量及研究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秦小丽:感谢您接受采访。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为日本研究中国考古的学者,您从何时开始对中国考古学产生的兴趣?请讲讲您自己与考古相关的经历。中村慎一:我读本科是在东京大学文学部,专业是日本史,所以最初接触的不是考古学,而是历史学。我尤为关注日本古代史中关于大和的"水人",或者说"海人"部分。日语中有"あま"这个词,指的是在水边捕鱼、或从事海上运输的人群。这些人与古代中国江南地区的吴人、越人在生活方式与文化上有很多共通点,如两者都有文身习俗等。因为这些证据,学界曾提出日本的"水  相似文献   

19.
五服·昭穆     
《中华遗产》2013,(11):126-127
亲疏有别看“五服”:“五服”是我国古代五种基本的丧服。它们的样子大有讲究。“斩衰”是用极粗的生麻布做成的,四缘及袖口都不缝边。“齐衰”看起来与斩衰一样,却是用生麻布做成的,而且四缘及袖口都缝了边。大功、小功、缌麻分别用熟麻布、较细的熟麻布、最细的熟麻布做成,形制是相同的。可见,越重的孝服越粗糙,里面藏着的哀痛就越深。  相似文献   

20.
<正>地方志记述水文,只有突破平面记述方式,构建立体记述框架,才能科学反映水文变化的内在规律,更好地为防灾抗灾与水利建设服务。古代地方志将记述水的部分称为"水文"。文者,纹也,指彩色交错的图形。古代方志中的水文,就是记述江河湖泊在土地表面相互交错的平面状况。主要内容有:河流发源何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