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夜郎自大”这句成语,许多贵州人心里都很不舒服,甚至有点忿忿不平。《汉书·西南夷传》载:“滇王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各自一州王,不知汉广大。”这里明明说的是滇王先发问,夜郎侯不过步其后尘,后来竟给错戴了帽儿,弄成了“夜郎自大”,受贬的竟是夜郎侯而不是滇王。贵州大部曾为古夜郎属地,所以大家觉得贬夜郎就是贬贵州,于是纷纷发出不平之鸣,力辩其诬。也有人说,这句成语的创造者歪曲了滇王和夜郎侯的意思,人家说“汉孰与我大?”不过是不了解情况的诘问,并不等于说“汉没有我大”,还有人说,中…  相似文献   

2.
唐代夜郎政区废置、名称变更频繁,一些官员流贬夜郎之夜郎是何州郡或属何州郡都需要考证。文章通过厘清夜郎郡及夜郎县的废置时间、地点,考证唐代流贬郑钦说、卫包、李琄、李白等官员至夜郎准确地望。  相似文献   

3.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于天宝七年(748)年因写《梨花赋》远谪龙标。诗友李白深表同情,曾写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为此,五溪、夜郎、龙标、王昌龄更负盛名,引起了历代人们对其人其地的探索。历来很多史籍都认为龙标乃今之湖南黔阳县,具体位置在该县西南之黔城。然而《贵州通志》、《黎平府志》、《开泰县志》等则说龙标为今之贵州锦屏县隆里所。后说虽未定论,然而,我认为王昌龄到锦屏一带是有道理的。故作比短文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滕树臣 《文史天地》2002,(10):70-71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伟大诗人。据《辞海》记载:李白“在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李磷幕僚,因磷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根据这一记载,断明李白未有到过夜郎,并成为文学史上的亘古定论。  相似文献   

5.
夜郎史研究已成为贵州史学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清代以前的史书均把汉初的夜郎区域走在今遵义地区,如《宋史·沪州变传》就说:“夜郎,在汉属样柯郡,今治州之西,凑、播、珍等州封域是也。”唐、来两代即在黔北设置“郎州”和“夜郎县”、“夜郎郡”。清代开始,贵州史学上曾出现一场关于夜郎和烊柯江的论战,争论区域从遵义、安顺、六枝、兴仁到赫章。有的还把夜郎的疆域划到了桂北、滇东、川南和湘西。迄今为止,夜郎已成为贵州人人关注而又使史学界感到棘手的一个重大学术课题贵州夜郎史研究何以这样困难?笔者认为这一学术领域中…  相似文献   

6.
"札记"叙述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节目,曾介绍在我国一些地区寻找"断肠草",该节目介绍了寻找断肠草的经过,使观众增加了许多知识。节目介绍中未涉及"断肠鸟"。贵州地方文献对断肠草与断肠鸟有详细的记载,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二是"札记"叙述了贵州地域明清时"卫"的建置。一些学者认为明代贵州只设有二十四卫,这是不准确的,明代贵州有"卫"是二十七个。清初贵州新设"巴香卫",虽然巴香卫设置时间很短,但不能否定它的存在。三是"札记"对贵州文献记载"奢香"曾见高皇后,并得到若干赏赐,这是与史实不符合的错误记载。  相似文献   

7.
越楚 《江淮文史》2012,(2):163-165
一代诗仙李白的身世曾被人说成是星精落凡,他的谢世则相传是江中捉月、骑鲸上天。这些动人的传说,其实都寄托着人们对这位绝世浪漫诗人的倾慕与同情。李白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充满太多的浪漫与悲壮。他几度入幕,又屡经挫折,或被挤出京,或遭贬夜郎;他四海为家,流浪漂泊,  相似文献   

8.
关于古夜郎国城址所在问题,由于古籍文献对夜郎的疆域及兴衰记载不详,导致近千年来不少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的考证互有抵牾。笔者近从兴仁县交乐古墓的发掘获得一鳞半爪资料,仅就这个问题谈谈粗浅见解,或可为研究者提供一点考证依据。一、对近现代古夜郎城址研究的看法古夜郎城址,在清代及民国时期,曾被一些史、志学者公认在贵州桐梓,但清咸丰初年辑成的《兴义府志》及民国中期编修的《兴仁县志》,则援引雍正、道光时期靖道谟、阮元所著的《夜郎  相似文献   

9.
夜郎是贵州古代重要的地方政权之一。除有关史籍和方志记载外,前人对夜郎问题的探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即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探讨的问题是夜郎的政治中心(亦即夜郎侯邑的位置),是根据《史记》“夜郎者,临牂柯江”这一记载,从考证古牂柯江的具体位置来确定夜郎政治中心的所在。此期有关的著作如明代郑旻《牂柯江解》、清田雯《牂柯江考》、莫与俦《独山江即汉毋敛刚水考》、洪亮吉《牂柯江考》、张澎《豚水考》和郑珍《牂柯考》等。第二个时期,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期探讨的问题除夜郎的政治中心外,增加了对夜郎族属的探讨。探讨夜郎政治中心的如童振藻《牂柯江考》、何观州《牂柯江考》、  相似文献   

10.
“夜郎自大”曾贻笑百代,而“夜郎自悲”却又成了一种历史重负。如谜一般的夜郎历史也因此引起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被称作夜郎故地的贵州,便同夜郎的兴衰褒贬有久远的渊源,理所当然应成为研究夜郎的中心。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史学界、民族学界、考古学界与西南、华南、华  相似文献   

11.
《贵阳文史》2009,(1):62-62
谁要说你是“夜郎”,你肯定不高兴。谁愿意“夜郎自大”?可是,湖南的新晃县和贵州的赫章县为了争到“夜郎”这个名份,近来打起了“口水战”。  相似文献   

12.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曾谈到刘禹锡贬播州(今贵州遵义),“非人所居”。刘禹锡因亲老,柳宗元准备以柳州同他换播州。唐时的贵州看起来真是“非人所居”的地方。读刘禹锡《送义舟师却还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有些中外学者对夜郎族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苗族说,白族说,濮族说等。如早在1916年,就有法国学者马司帛洛在远东法国学校校刊上,发表《秦汉象郡考》一文中说:“竹王统治之夜郎国,亦苗种也。”中国学者马长寿于1935年5月,在《民族学研究集刊》发表《中国西南民族分类》一文里,也说:“夜郎为苗族所建。”朱希祖于1939年9月,在《青年中国季刊》第一期发表《云南濮族考》一文中说:“濮与僰实同一种属族。”在论述中,是主白族说的,但把今仡佬族先民“濮”与白族先民“僰”混为一谈了。吕思勉在《中国民族史》里说:“夜郎系濮族  相似文献   

14.
一《贵州文史丛刊》1989年第4期刊载的《从发现威宁彝文印章谈夜郎国族属问题》(以下简称《问题》一文,称《史》、《汉》“西南夷传”中有夜郎、滇、邛都“此皆魅结,耕田,有邑聚”的记载,便认为此处所讲的“魋结”,即彝族的“天菩萨”或“英雄结”,因而将古夜郎的主体居民认定为今彝族的古代先民。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我们不打算一一讨论,仅就“魋结”这种发式与夜郎的族属关系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谁家的夜郎     
贵州说:“夜郎就在贵州。”而湖南新晃则说:“历史上,我们这里是夜郎郡。”但是无论哪一方改名成功,另一方都没戏了。因为,国家政策不允许两地共用一个地名。  相似文献   

16.
雍文涛同志病逝广州的消息传来,感到惊讶和悲痛。翻开1993年第6期《贵州文史丛刊》上他留下的两张照片,这是应文史馆和历史文献研究会的邀请,和夫人廖志同志来座谈,听这位文献会顾问,发表关于贵州文史、文献工作的意见,他翻阅了《贵州通志·前事志》和《文史丛刊》,赞赏贵州近十多年来在研究贵州和宣传贵州的工作中,做了一些实在的事。就便还到我家里看了自198O年贵州修志以来,上架的一百多部志书,慨叹地说,在北京不知道贵州修志已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接着又说:“我的年岁已上SO了,也许这次回家乡来,是最后的旅程吧!”真不…  相似文献   

17.
玉屏的箫笛是我省著名的民族手工艺品,近年来有不少文章就其历史和现状作过较详细的介绍。但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使人有牵强附会之感。如《祖国之最·玉屏古箫奏新曲》一文中说:“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就曾作过《江上吟》诗一首:‘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这玉箫就是指的玉屏箫。”又如《可爱的贵州》第20页中说:“……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中的玉笛就是玉屏箫笛呢!”以上两书的作者认为李白诗中的“玉箫”“玉笛”就是玉屏的箫笛,这是仅在玉屏的“玉”字上作文章,并没有考究“玉屏”建置的历史和玉箫、玉笛的本意。  相似文献   

18.
沈阳故宫博物馆藏《龙虎将军敕命》(以下简称《敕命》),曾为清史著述所引注。近年来,笔者接触到一些明清墓碑刊刻的诰敕,并参阅一些明清诰敕文书原件与资料,对《敕命》作了初步考证,确认此件系赝品。兹具短文,以明其伪。《敕命》为手卷式。它按明朝诰敕文书右书而左开启卷。通高31、通长181.5厘米。为了论述方便,先将《敕命》的装裱形式即包首、天头、隔书、画心、拖尾以及地轴  相似文献   

19.
人们习惯以夜郎指代早期贵州,而夜郎文化则是早期贵州文化。探本溯源,尽管受制于一定的条件,夜郎被视为一片神秘领地,但其文化毕竟是基础性的。学界对于夜郎的见解歧义纷陈,这里,笔者拟对夜郎的民族文化作些探讨。两个阶段的划分夜郎探秘,先要正名。夜郎时期的贵州居民主要是古越族人。“夜”是古越语中的“人”,“郎”是古越语中古越人自称即“骆”的语音讹变,联系越来,夜郎是“骆”人的称谓,将骆人译写出来,就是夜郎。(参见朱俊明《夜郎史稿》)古越人为何要自称“骆”呢?这与他们最基本的农业生产方法有关。“骆”指南方越…  相似文献   

20.
我知道陈福桐先生也晚。十多年前,我还在一家月刊当编辑,社长送来一篇从某杂志复印下来的《六千举人七百进士》,命转载。我当即读完了这篇稿子,感到很吃惊,明清贵州科举还有这么大的成绩吗?但不由我不相信,作者陈福桐说,他是查考了《明清进士题名录》、北京原国子监明清进士题名碑与其他资料而得到的,个个有姓名、籍贯、职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