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正定隆兴寺龙泉井亭北壁中央所嵌的一龛石造像进行了考证,主要从唐代佛教造像流行的连茎莲座入手,比对各地唐代特征明显和有准确纪年的造像,从而确认隆兴寺所存的此龛石造像为晚唐风格,以此作为今后隆兴寺唐代佛教艺术深入研究的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定隆兴寺原养性斋院西墙上嵌有"松风萝月"大字刻石,为明天启年间的知县吕一奏所书,笔法遒劲,洒脱自如,不仅是一件书法艺术佳作,也为历史人物的研究增添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2001年8月,根据工作安排,笔者对隆兴寺残存的石造像进行了整理。这批石造像共计57尊,除2尊为伽蓝、3尊为佛像外,余皆为罗汉像。这52尊罗汉像中有50尊刻有铭文,显示它们的雕造时间为明万历七年至十二年,捐造者多为地方信士,原安放于隆兴寺大觉六师之殿,民国初因殿坍而被毁,现移存龙腾苑。  相似文献   

4.
<正>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从外地购得一本《全国铁路旅行指南》,内有一张正定隆兴寺大悲菩萨的照片。该书为32开竖排本,印行于民国三年(1914年),由于封底已残毁脱落,编著者和印刷者的情况不详。此照片为仰视角度拍摄,铜铸的大悲菩萨五官端正,慈眉  相似文献   

5.
正定隆兴寺始建于隋代,自肇建以来直至清朝末叶,其修建、扩建及隆盛一直与封建皇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作者综合史籍及碑刻中的资料,对有关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并对原有资料中的误漏之处做了补充和匡正。  相似文献   

6.
隆兴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宋代佛教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兴寺集古代建筑、彩塑、壁画等艺术于一身,寺内现存大量珍贵石质文物,包括碑刻40余通、经幢3座以及石牌坊、石造像等。露天的石质文物与寺院共同经历了1400多年的岁月洗礼,受风吹、日晒、雨淋、冻融、干湿交替影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表面污垢、动物侵害、缺失、风化裂隙等病害状况。为最大限度地将现存文物本体所赋存的形象资料及历史信息得以保留和延续,2020年5月20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隆兴寺石质文物保护项目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7.
1944年,正定隆兴寺大悲阁重修时,殿内的宋代壁塑毁坏殆尽,所幸上世纪20~40年代梁思成等学者拍摄了其中的精华部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8.
杜平 《文物春秋》2007,(4):52-53
正定隆兴寺藏有一件青石雕刻的唐代生台,其铭文中有明确的纪年和器物名称,虽已残缺,但因存世者极少,仍不失为研究生台这类佛教器物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  相似文献   

9.
正定隆兴寺内龙纹碑首的雕刻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选取正定隆兴寺内保存的刻立于隋、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5通较典型的雕龙碑首碑刻,分别介绍了其雕龙碑首的造型特点、装饰手法和雕刻技法,通过分析比较,对不同时代雕龙碑首的变化规律做了初步的归纳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天王殿位于正定隆兴寺的最南端,兼做寺院山门,祁英涛先生认为其为宋初所建。文章依据2015年修缮时出土的相关文物,认为天王殿始建于宋初,后世经多次维修,尤其是乾隆时期的"那正"工程,使天王殿外貌发生了一些改变,成为反映不同时期特征的古建筑复合体,但其建筑主体结构仍为宋代遗存,因此将其定为宋代建筑应当会得到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敦煌龙兴寺与敦煌地区其他寺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龙兴寺是敦煌地区佛教僧团的最高管理机构都僧统司的驻所,成为都司的象征,统属着其他寺院;龙兴寺也是都司下属机构经司的所在地,掌管着敦煌的官经,成为敦煌地区佛典贮存与流通的中心;龙兴寺还是沙州第一大寺,无论是寺户还是僧人数量都是相对较多的。所有这些都说明龙兴寺是沙州首寺,在诸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房树辉  马国利 《文物春秋》2005,(6):64-65,67
坐落在正定县城东隅的隆兴寺是国内著名的佛教寺院,其主体建筑大悲阁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1997年8月24日~1999年9月20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了落架重修。在拆除抱厦时发现带铭文的望砖15块,其中阳文砖8块,阴文砖7块,另有部分划刻纪年瓦。现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杜平  梁晓丽 《文物春秋》2007,(1):69-72,75
本文对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内山中观音的始塑年代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寺内其他殿堂宋代塑壁的考证及宋代观音造像风格的分析,并结合有关碑文的记载,认为现存的山中观音为宋代原塑,虽明代进行过修补妆严,但主体和风格未作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量雕刻头下尾上的龙形象是青州龙兴寺造像的一大显著特征。对于这种龙的名称,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考证知,此龙应称“倒龙”。倒龙造型来源于星空东宫龙宿;流行原因与古代青州地区的青龙崇拜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定隆兴寺的中心建筑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殿内所有墙体除内槽背通塑五彩悬山外,俱绘壁画,内容有佛教尊像画、经变画、佛传故事、吉祥云纹等。近日经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实地测量,壁画原面积应为388.64平方米,现存335.06平方米。本文对该壁画的分布、内容及保存现状作了详细介绍,并对画面内容进行了简单考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落架重修后的正定隆兴寺大悲阁自1999年国庆节重新对外开放以来,不少观众对修后的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的式样、层位高低等提出了一些看法,如外观三阁并立高大雄伟,但阁内空间却十分狭窄,远不能满足礼佛者活动需求等等。由此联想到1992年7月河北省古建研究所对旧阁进行勘察实测时,  相似文献   

17.
正定隆兴寺的中心建筑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四年(1052年),殿内所有墙体除内槽背通塑五彩悬山外,俱绘壁画,内容有佛教尊像画、经变画、佛传故事、吉祥云纹等。近日经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实地测量,壁画原面积应为388.64平方米,现存335.06平方米。本文对该壁画的分布、内容及保存现状作了详细介绍,并对画面内容进行了简单考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独乐寺观音阁内十一面观音像保存至今,泥胎存在裂隙、空鼓、脱落等病害。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XRD)、激光粒度分布仪等对观音像泥胎进行了材质分析。通过控制砂、纤维含量,分析泥塑试样的收缩性,并探索纤维含量对泥胎收缩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观音像泥胎的制作原料取自当地,其中土颗粒粒径多在5~70 μm之间,约占总量的79.5%;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和伊利石,还有部分钠长石和钾长石,以及少量的高岭石。粗泥层含砂量约为35%,麦草(麦秆及麦壳混合物)含量约6%~9%,长度大多在2 cm以下;细泥层含砂量约为30%,麻丝含量约2.1%,长度大多集中在2 cm。麦草和麻丝的加入对泥胎的收缩均能起到抑制作用。随着麦草含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掺和6%的麦草抑制作用最好;添加麻丝可使试样的最终线缩率显著减小,但麻丝的多少对线缩率的减小幅度影响不大。观音像泥胎的原纤维配比就有很好的抑制收缩效果。本次研究获得了十一面观音像泥胎的材料组成信息,得出了纤维占比对泥胎收缩性的影响,为十一面观音像的修复与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于1996年,造像雕刻技艺精湛,数量多,贴金彩绘丰富,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一些佛像由于长期掩埋和历史上遭到破坏,彩绘发生了褪色、变薄、起翘等现象。为了弄清佛造像彩绘颜料和结构,本研究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偏光显微镜等仪器分析颜料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龙兴寺佛造像红色颜料为辰砂(Hg S)与铅白(2PbCO_3Pb(OH)_2)混用;地子主要为铅白,经过对该批出土佛造像残碎的石块做薄片处理做偏光显微分析,得到造像石材的主要矿相为含菱铁矿、生物碎屑、白云石的泥晶灰岩(灰岩即石灰石)。  相似文献   

20.
正定隆兴寺大悲阁月台前东西两侧碑亭内现分别立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制隆兴寺碑》和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御碑,然而在乾隆十三年(1748)的《敕建隆兴寺志》中,二碑亭内竖立的分别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制隆兴寺碑》汉、满文碑,二碑碑阳、碑阴的现状与记载明显不符。综合分析文献资料,此状成因系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四十六年(1781)隆兴寺奉敕大修时,钦工周元理为将乾隆御碑立于寺院显要位置,将原康熙五十二年(1713)满文碑碑阳文字打磨掉,改刻乾隆四十五年(1780)御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于其上,碑阴亦随之进行了改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