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一些仿古建筑,水平有高下,有的确是仿而不佳,损害了古建筑的形象,回而被斥之为"假古董",并进而使一些真正有科学依据县原的古建筑受到"误伤"。致使某些同志一谈到古建筑的复原重修就望而生畏。这至我想首先说明,文物建筑、古建筑的复原重修与仿古建筑是两回事。仿古建筑不属于文物保护的范畴,我不发表任何意见,只谈属于文物保护的古建筑(包括近现代建筑)的复原重修问题。根据半个世纪来我所接触到的文物建筑的保护工程大要有保养维护、抢险加固、修理修复、复原重修、易地搬迁等等不同程度的工程。所谓的保养维护…  相似文献   

2.
东岳庙位于蒲县城东二公里的东神山巅 (俗称柏山),1986年,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对其进行实地勘测,现将勘测结果分述如下。 历史沿革 东岳庙历史久远,肇始年代不详。庙内现存元至正辛丑(公元1361年)《重修东岳庙碑铭》称“斯宫之筑旧矣,碑文剥落,无  相似文献   

3.
《西藏人文地理》2012,(6):F0003-F0003
西山大觉寺.是位于海淀区西北阳台山东麓的一座千年古刹。寺院始建于辽代.时称”清水院”.后改“灵泉寺”.皆因寺内泉水而得名。金代时为皇窒巡幸驻跸之所.是金章宗完颜壕在位时的八大水院之一。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敕资重修.成为一座皇家寺院。明清时期倍受皇家恩宠.曾多次得到重修扩建.寺院现主体古建筑格扁多为明清时期遗存。  相似文献   

4.
中国,虽然号称五千年文明,但今天还存在的真正的古建筑却少得可怜。过于优越的地理环境使我们的祖先失去了选择性,因为在中国早期文明兴起的地方一般都有茂密的森林,或者离森林不远,便于就地取材。木结构建筑易受虫蛀鼠啮,也不耐风雨雷电、霉烂朽变,更难逃祝融之灾。第二方面的原因却完全是人为因素,那就是人们对待古建筑的态度,一向是追求“整旧如新”,而不是“整旧如旧”。第三方面的原因则是中国建筑观念本身的缺陷——过于重视建筑物礼仪性的、政治性的、公共性的作用,却忽视甚至无视其生活功能。  相似文献   

5.
陈华 《宁夏史志》2005,(2):8-12
我国第二轮修志工作已经拉开帷幕,但对于此轮修志应采取何种编纂形式,重点是续修,还是重修,方志界存在争论。有些主张应以重修为主,如浙江大学教授、方志学家仓修良认为重修“是我国古代方志编修所共同采用的方法或形式”,“历史上许多方志精品,无不是建立在前人成果基础之上”。此外,湖南岳阳史志办的何培金也认为“‘重修’的形式值得肯定并应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6.
小议续志“重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续志应当形式多样 ,不拘一格 ,可“接修” ,也可“重修” (含“合修”)。续志“重修”不是对首届志书的否定 ,而是对我国历代修志传统的继承 ,是便于记述改革开放和便于用志的需要 ;而“接修”则矛盾、问题很多。“重修”同“接修”一样 ,也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篇目上要与前志有一定的对应性 ;编写要严守必要的“志规” ;在内容上要加重对改革开放记述的分量 ;对上届志书编纂的一些提法也要加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卢雅琳 《广西地方志》2010,(3):F0002-F0002
2010年6月3日,大型区情系列专题片《广西古建筑志》首发式在南宁举行。《广西古建筑志》共60集,是首部关于广西古建筑的影视精品。专题片采用全高清拍摄,历时一年多,精选收录了110处古建筑,以“志”的体式,为广西古建筑“存影”。专题片从古建筑的角度解读广西,反映广西古建筑的概貌、特点和现状,其出版发行既是广西古建筑保护的大事,也是广西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大事。  相似文献   

8.
赵兴坤 《文物春秋》2023,(3):68-78+88
易州开元寺原址位于今河北易县城内,建于唐开元年间,后世经多次重修,直至上世纪30年代尚存。曾暂作易县文物收容之地,存有古石幢碑刻数件,1934年,刘敦桢先生调查该寺时曾对这批旧藏石刻进行过记录(见《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一文),惜未录刻文。后开元寺在战火中被毁,石刻散失。所幸有一些早年原石拓片见存,可据以对刘敦桢先生述及但失录的部分刻石进行补述。  相似文献   

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何琳仪《说文》所无。《甲骨文编》445下列二字:旧均释已成定论。a式从“水”在“舟”两侧,也可理解为“舟在水中”,见一期卜辞,b式从“水”从“舟”,见三期卜辞,a式无疑是b式的较原始形体。《管子小问》“意者君乘驳马而桓迎日而驰乎?”尹知章注。“古盘...  相似文献   

10.
光孝寺大殿     
艳红的木棉花带来了灿烂的春色,曾被称为广州"五大丛林"之一的光孝寺,在祖国的春天里,显得更加庄严雄伟。光孝寺是广东最古的建筑物,它在1954年9月底开始重修,1955年11月初完成。全部修建工程均保持了原来的形制。重修后的大殿,充分呈现着这座古建筑的光辉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不熄的爝火     
杨闻宇 《丝绸之路》2010,(23):56-58
《庄子》中说:“日月出矣,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鲁迅的光彩太辉煌了,后人便不大留意“其于光也,不亦难乎”的许广平。  相似文献   

12.
旧日塾师设馆,授童稚以句读,解《论语》首章未竟,一学子躁不可耐:“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见‘乎’即读可也,何先生之不惮烦?”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句中用虚字例》中说:“虚字乃语助之词,或用于句中,或用于句尾,本无一定”,“乎”字用如语助,多置句尾,但见“乎”即作句,亦不足训。  相似文献   

13.
<正> 大慈阁位于保定城内北大街南端,原名大悲阁,是保定市现存最高大的古建筑,通高24米,极为雄伟壮观,古时曾列保定八景之一,称“市阁凌霄”。现存的大慈阁是清乾隆年间被焚后多次重修的建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大慈阁的始建年代,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张柔始建说,一是张柔重建说。保定市《地名资料汇编》一书中,明确提出:“据《顺天府营建记》载,大慈阁重建于南宋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  相似文献   

14.
丹青  季全保 《中华遗产》2006,(5):146-155
拆!拆!拆!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进程中,对古建筑的拆除成为所有重视历史传承、文化延续、遗产保护的人士心中共同的痛。众所周知,古建筑是古代文明和当时生活状况的见证,是历史的“名片”、时代的“身份证”,在它们身上,承载着历史、文化乃至民族精神的无形价值。然而,各处打着种种名义进行的拆迁,将古建筑拆除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甚至灰飞烟灭,以致有人痛心地表示要将“China”译成“拆啦”。下文提到的常州拆除古建筑的风波,是当前比较典型的案例,它不但惊动了众多知名的文物保护专家,也在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丹青先生撰文,以期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类似的悲剧永远不再上演……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仲秋,金风送爽的时节,旅英中国画家王迦南、蔡小丽夫妇专程访问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对始建于北魏时期皇家寺院少林寺变迁的历史深为感慨,向接待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发愿,要为千年古刹创作一幅壁画供奉。释永信方丈允诺给一个殿安放这幅壁画,决定将年久失修的普贤殿重修启用。对此宏愿善举,王迦南先生受托担纲按照国家对古建筑修复的要求设计、监督并精心重修普贤殿,和蔡小丽先生共同创作一幅金碧莲花图。  相似文献   

16.
元大德五年(1301),济南莱芜等处铁冶都提举司重修仙人山上的“安期真人祠”,并立碑以志。碑现存于莱城区高庄办事处谭家楼仙人山,碑阳即为“重修安期真人祠记”,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及现状来看,有相当数量的博物馆是建立在旧建筑或古建筑之中的。在古、旧建筑里搞博物馆陈列限制很多,条件又差,是相当困难的,而在故官这座皇宫古建筑里搞文物陈列困难就更多了。故官博物院自建院至今已六十多年,几代的陈列设计人员经  相似文献   

18.
一青海热贡(黄南同仁地区)境内的土族,主要分布在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加查玛、吴屯一带,“於菟”舞至今仍保留在这里的年都乎土族村落。在农历十一月二十日举行“於菟”舞表演之前,先举行一项娱神又娱人的有趣活动,当地称之为“邦”。除年都乎村以外,年都乎下属的附近几个村子也有这一活动。拉卡村是十一月十二日;商秀村是十一月十四日;尚贡村是十一月十六日;西拉村(城外)是十一月十五日。年都乎几个村总的“邦”俗活动于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夜里举行。活动地点以神灵的意志来确定。即前一年举行过“於菟”活动后,为清除神灵金身上的不洁…  相似文献   

19.
正昆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长期的社会延续和文化积淀中,曾经拥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古建筑,但由于年久失修,大多毁于无情的岁月中,只有少量很有价值的古建筑,得到了历代爱心人士的接力呵护才保存至今。由于不断修缮,就会不断变化,成为古建筑存在至今的常态。虽然"修旧如旧"是修缮古建筑的理想境界,但是,修过以后就会变得新了,就是常说的"旧貌换新颜",关键是要在新貌中能看出旧形来,做到这一点是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不愧是“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是不断革命、不断前进的一生。他不但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能“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随着时代的演变,与时俱进,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改组了国民党,促进了中国革命的潮流。这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思想与革命实践的巨大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