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刘庄遗址下七垣文化墓地出土人骨的鉴定报告。共对202例个体进行了鉴定。对死亡年龄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批古代居民的死亡高峰集中25~35岁和40~50岁两个年龄段。该墓地古代居民齿科疾病患病率低。  相似文献   

2.
李法军 《四川文物》2005,(3):79-79,90
2004年11月20日,本文作者受湖南省益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托,对出土于重庆万州大坪墓群的两座墓葬的人骨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测量并进行了性别及年龄鉴定。通过近年的观察及测量,作者感觉到不同地区人骨的颅骨骨壁厚度可能存在差异性,但尚未作相关的统计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孙蕾  孙凯 《华夏考古》2019,(2):33-38
<正>明代周懿王墓(M70)是周懿王和王妃王氏的合葬墓,祔葬墓墓主人或为夫人或为宫人。各墓均被盗,人骨被扰动、破坏,尤以周懿王墓最为严重。现就周懿王墓及其祔葬墓M102、M104、M105、M106和M115的人骨做体质人类学的观察、测量和古病理学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一、性别与年龄的鉴定收集到周懿王、王妃及其祔葬墓的人骨  相似文献   

4.
魏东  朱泓 《四川文物》2008,(2):44-47
本文对出土于金沙遗址雍锦湾墓地的人骨进行了性别、年龄的鉴定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对该墓地特殊的葬俗进行了分类描述,希望从人类遗骸的角度对该遗址的考古学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2016至2018年度考古发掘中出土了74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人骨材料。本文对这批人骨材料的性别、年龄和相关现象进行鉴定、判断,认为金寨遗址居民死亡年龄段集中在壮年期。人骨材料中发现大汶口文化居民常见的人工拔牙和枕部变形现象,从人类骨骼考古视角为探讨大汶口文化向皖北地区的扩张提供了重要证据。与大汶口文化核心地区的遗址相比,金寨遗址古代居民拔牙率与枕部变形率偏低,这种式微或许说明大汶口文化在向皖北扩张过程中似乎受到不同文化或理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11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十一号村东南的大堡山山顶发掘了56座东周时期墓葬。次年2月,受发掘者委托,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人类学实验室,对该墓地采集的人类遗骸进行了形态学鉴定与相关研究。现将阶段性结论要点简报如下。一、性别与死亡年龄鉴定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共采集人骨标  相似文献   

7.
福州闽侯县昙石山遗址第八次发掘出土人骨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1月中旬,笔者应邀赴闽侯县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协助鉴定已决定保护的该遗址第8次发掘的墓葬出土人骨。第8次发掘是于1996年进行的,决定保护后,已在被保护区建起了用半透明玻璃钢瓦为屋顶的简易房屋。已发掘墓葬的人类遗骸的保存状况较差,目前能见到保存在原墓穴中的人骨仅有7例,只有M126、M137及M140三座相互叠压的墓葬人骨保存较完整,其余的均已残缺不全,只能勉强作性别年龄的观察。鉴于该遗址的加固保护工作的需要,原计划将所有遗骸翻制模型后,  相似文献   

8.
《元君庙仰韶墓地》是张忠培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创建的分析、解释墓地的研究模式。在整体性和共时性的原则下把墓葬分期结果放到墓地平面上,把鉴定出性别年龄的人骨和按功能分类的随葬品随放到合葬墓里,再把合葬墓放到墓地中,用以研究社会制度,是关键性操作。纵观整个研究历程,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坡底遗址是关中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处秦人墓地,通过对墓地出土的154例人骨标本的人口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154例个体中,性别明确者91例,鉴定率为59.09%,年龄段明确者127例,鉴定率为82.47%;坡底居民的平均死亡年龄为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死亡年龄为30.29岁,女性平均死亡年龄为29.73岁;死亡高峰为壮年期(51.18%),其次为青年期(24.41%)和中年期(18.90%),不见老年个体。秦国长期征战导致关中地区大量男丁入伍应该是坡底居民性别比例失调(性别比0.596:1)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我国北方地区古代居民年龄组数据的分析,坡底居民的死亡高峰提前到了青年期和壮年期,这或许是战国晚期秦人生存压力较大,寿命普遍较低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1987年,在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共发掘26座墓葬。出土的人骨和兽骨保存程度均很差,骨质疏烂,几乎一触即溃,只有10座墓葬中的局部骨块和牙齿尚可捡取。现据捡取材料并参照现场所见人骨情况作鉴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2002年底,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在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镇孔包村对三座东汉晚期石室墓进行了发掘。考古人员采集了墓室内的全部牙齿和尚未变成粉状的四肢长骨残段。2003年4月作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实验室对这三座墓内出土的人骨资料进行了人类学的形态观察并进行了性别和年龄鉴定。  相似文献   

12.
以随葬品共存关系为基础,结合人骨性别鉴定,并利用对子墓、秦墓材料的验证,辨识出关中西汉中小型墓葬中的"性别代码"。认为兵器、工具、砚研、铁杵臼为男性性别代码,纺织用具为女性性别代码。而以往认为是女性专用品的耳珰、手镯可能并不具有性属意义。该研究可为关中西汉墓葬的性别判定,提供更为丰富的依据。在方法上,亦可对缺乏人骨鉴定的"性别代码"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周蕾 《大众考古》2022,(7):34-39
<正>先民们虽肉身已去,但有很多先民的骨骼犹在。人类骨骼考古学家不仅可以通过人骨遗骸鉴定出个体的性别、年龄等信息,个体生前所遭受的某些疾病或创伤也可以通过对骨骼的诊断找到线索,哪怕是骨骼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是解开个体健康谜团的关键。感染性损伤骨骼遗骸上所见的感染性损伤是由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各类寄生虫所导致。  相似文献   

14.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张湾村金代砖雕墓出土的两具人骨进行了研究,包括颅骨的观察与测量、性别年龄鉴定、病理学观察等。研究显示人骨的体质特征为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其中,M1北侧个体为男性,40岁左右,左肱骨颈下方明显弯曲,左侧典型肋骨上有6根肋骨的中间部位发生骨折并有愈合痕迹; M1南侧个体为女性,35~40岁,左股骨头发生严重的溶骨样坏死,左侧骨盆及左股骨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病变,股骨头坏死及其并发症很可能导致了该女性的死亡;他们均患有不同程度的骨性关节炎。这两例个体对探索彭阳地区金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以及复原当时居民的生存状态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河南焦作聂村商代晚期遗址出土的人骨进行观察、测量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聂村商代晚期墓地所出人骨的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中年期,颅骨种族特征与古中原类型的殷墟中小墓(2)组最近似,成年男性居民平均身高为165.41厘米。在聂村商代晚期人骨上还发现筛状眶与多孔性骨肥厚、骨性关节炎等骨骼病理,两性在龋病患齿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6.
1991年5月,笔者在河南郑州市出席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考古学术会议,同时与会的杨贵金先生告称,1990年焦作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基建工作,发掘了武陟县的大司马遗址,遗址的年代约相当于夏商之际,工作中采集了几例人骨遗骸,邀请我能抽暇去作一鉴定。因属该历史阶段的古人类学材料很少,故会后即往焦作市鉴定所采集的人骨标本。据告采集的四例人骨架,均出自大司马遗址编号 H14的灰坑内,四具人骨架的埋葬位置,编号1、2、3三例发现于现存坑口,大体  相似文献   

17.
张君 《考古》2008,(12)
周原考古队于2003年3~5月和2004年3~5月对周原庄李村西西周墓葬进行了发掘,在10余座墓葬中发现有人骨,其中5座墓葬中人骨的鉴定结果如下。M3墓主为14~15岁的男性。骨骼有头骨(有下颌)、部分肢骨和足骨,保存情况不太好。牙齿轻度磨耗,第三臼齿还未萌  相似文献   

18.
圩墩遗址第五次发掘人骨鉴定李民昌1992年1~3月,为了配合地方基本建设,南京博物院对常州市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第五次考古发掘,共清理了马家浜文化中晚期墓葬32座。墓葬人骨保存状况一般,多已疏松或破裂;葬式主要为俯身直肢,只有M167为侧身直肢葬...  相似文献   

19.
年龄是人口的一个基本的自然属性。人口的年龄构成不仅反映人口的再生产状况,而且也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动情况。这一点在史前时代表现的尤为突出。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甘青地区史前人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细致的统计,对这一地区史前人口年龄构成的基本情况以及人口年龄构成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神奇的远古贾湖骨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汉刚  祝容 《收藏家》2010,(3):67-70
贾湖骨笛是由大型禽鸟双翅上的尺骨制作的。据鉴定这种禽鸟为丹顶鹤。尺骨两端的关节已被截去,成为中空的骨管,长度为23.6厘米,骨管的一侧整齐排列7个圆孔。虽经8000多年风雨水土的侵蚀,骨笛通体呈现棕褐色且略有斑驳,但却依然光亮润泽,风骨犹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