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岛由于历史原因保存有大量的德国建筑,是研究近代德国建筑的重要基地。同时,德国建筑思想的传入必然会与青岛当地的传统建筑思想发生碰撞。本文主要通过简述德占青岛时期的部分典型建筑来说明中德建筑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分析中德建筑的异同,从而对青岛德式建筑的保护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2.
青岛在1914年-1922年和1937年-1945年期间处于日本占领时期。日本殖民者通过文化教育政策,对青岛青少年进行奴化教育。青岛礼贤中学因其特殊的历史原因,保持了一定的教育自主性,抵制奴化教育,为青岛教育界保留了一片净土。日占时期的青岛社会,生活困苦,物质匮乏,政治黑暗,在期间青岛礼贤中学办学条件恶劣,但仍坚持办学,在困境中求生。 相似文献
3.
论海南沦陷时期的日本占领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抗战中日军侵占海南岛时期,日本力图将海南岛殖民地化,是其对海南岛占领政策的核心。为此,日本在推进其在海南岛的殖民活动、强化殖民统治机构、控制殖民体制下的文教事业等殖多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其对海南岛的领土野心也就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4.
德国海洋战略兴起之后,占领胶州湾地区呈现出了很多优势。侵占时期,帝国海军署军事计划的制定者们在胶州湾租借地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可以实现\"理想的现代社会秩序\"的大好机会。这就使得胶州湾租借地与其他的由帝国殖民局管辖的海外占领区区别开来,德国在这片地区发展本国文化,殖民文化与胶州湾文化发生了碰撞与融合。德国走后,胶州湾地区又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的文化建设,对现代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1950年的柏林报纸这样描述进驻德国的美国大兵:“装束随意,喝着可口可乐,嚼着口香糖……”对于前途感到迷惘的德国年轻人来说,美国大兵就是新偶像,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化身,代表自由、个性的解放和新生活。 相似文献
6.
德国在1897-1914年对青岛进行了为期17年的殖民统治,对青岛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民风民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德国殖民当局对胶澳区域内的西方人和华人实行"华洋分治",对华人的管制涉及社会生活的广泛层面。在法令规章和司法惩罚下,青岛区的中国人生活在限制与监视下,开始学习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尝试进行反抗,华人社会保留下了一些民俗传统、获得一定程度的参与政治管理的机会。青岛华人社会在德国殖民统治下的改变和反抗,使得青岛华人社会呈现出不同于中国内地其他地区的德华生活方式合流的态势,也使得青岛在今天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中国城市的面貌。这种影响,既作用于德国统治的17年,也持续发挥影响于德国殖民统治结束后的各个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魏晋时期汉族对内迁民族实行以镇压为主的民族政策,南北朝时期内迁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对汉族百姓实行民族征服政策.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一次民族融合,而南北政权互争华夏正统,更体现了民族融合之下蕴涵的对华夏文化的共同认同. 相似文献
8.
福建先民作为南方海洋部族百越的一支——闽越.承袭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的文化传统.很早便活跃在海上。闽台濒海先民从“兴渔盐之利”的近海渔猎,到“行舟楫之便”的逐岛播迁.典型地表现出早期海洋文明的特征.为闽台后来拓展海洋事业奠定了基础。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隶属岛屿达1546个,海岛既是大陆的屏障,又是向海洋发展的前沿。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对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抨击,而且在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且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背离,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由于受阶级和时代局限,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落后性,并没有也不可能创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以来世界和德国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防务政策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在防务观念和防务实践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调整。调整的内容包括联邦国防军的性质和任务、对付安全威胁的手段、反恐政策、安全政策的目标等。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冲击下的德意志帝国对外贸易及其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意志帝国时期,工业逐步确立起在德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由于工业化的冲击,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对外贸易量和外贸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逐渐成为外向型经济国家。与此同时,德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出现了因时而进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人类、全社会卷入的公共文化事业,需要各方面主动扮演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优势、承担特定的责任。把各个方面建构成积极有为的身份,就成为非遗保护的一项颇有建设价值的理论工作。其中,以"主体"身份看待相关的各个方面,是一项有益的尝试。界定非遗的主体与非遗保护的主体,实际上也是探索建立非遗保护这项公共文化事业的分工合作的身份框架。 相似文献
13.
Simone Wesn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13,19(4):433-448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cultural values as a prerequisite for German cultural policy. With reference to current investigations of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arts, the analysis is bas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and focuses on three concepts: the common base of culture, nation of culture and culture as a state aim.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transformative positive powers of culture are linked in a complex system of historically grown intellectual alliances while directing current policy thinking. As a consequence the positive impact of culture in society is strengthened over time and remains unquestioned by actors in the cultural sector.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91年为改革的酝酸和初步展开阶段,在这个阶段,改革的任务虽已提出,但由于思想不够解放、改革措施不配套等原因,成效不彰;1992~2001年为改革的稳步推进阶段,在这个阶段,改革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对于文化体制改革重大意义和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仍不够充分;2002年至今为改革实现重大突破阶段,这个阶段的改革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改革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全面提速,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西藏文化、文物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历来重视西藏文化、文物的保护工作,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全面保护。西藏文化、文物的保护,成效显著,举世关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江苏文化线路遗产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线路遗产集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大成,不仅具有空间、时间、文化及功能等特征,而且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相续、人文与自然合一、时间与空间的多维度、遗产价值的多元化等特性。江苏境内文化线路遗产丰富,主要有大运河遗产内容、佛教传播线路、郑和七下西洋线路、康乾下江南线路等,目前已形成了构建法律体系、实施宏观保护,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审视与发挥文化线路的价值,建立多学科、多国别、多地区、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对待文化线路中的每一个个案处理等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7.
口含用贝习俗首先流行在商文化区域,西周早期扩展到周文化区域。西周中期以后一直到春秋时期,这种习俗继续向其他的地区扩展。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compares cultural identity politics relating toJews and Sorbs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 from1976 to the collapse of communism in 1989. Drawing on stateand party sources, oral histories, literature and documentsfrom the Ministry for State Security (Stasi), it juxtaposesstate constructions of minority identities with the views andactions of Jewish and Sorbian students, writers and intellectuals.In its first three decades, the East German Communist party(SED) generally treated Jewish culture with suspicion or indifferenceand often conflated Jewishness with the capitalist West. Incontrast, the party celebrated a folkloric vision of Sorbianculture that linked Germany with the Slavic East. By the mid-1980s,the SED altered its posture towards Jews and Sorbs. In the GDR'sfinal decade, SED officials attempted to cultivate Jewish culturewhile viewing Sorbs with increased suspicion. The main reasonfor this shift was that SED officials placed Cold War foreignpolicy concerns over Marxist–Leninist ideological consistency.Treatment of Sorbs worsened as Sorbs forged ties with dissidentsin other Eastern Bloc nations. Meanwhile, celebrations of Jewishculture aimed to improve the GDR's ties with Western Europeby embracing Western Holocaust memory. The article also showsthat SED efforts to cultivate minority cultural identities oftenbackfired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e minority cultural imagespromoted by the state often had little resonance outside leadershipcircles. Average GDR citizens frequently grew disenchanted withSED cultural minority policies, ultimately helping by the 1980sto destabilize the regime. 相似文献
19.
韩信城遗址的平面布局及出土文物的研究表明:韩信城不是汉代建筑,城之所在应该是韩信出生的地方;韩信城在北宋时期为淮东转运枢纽,金元时期为军事重镇。 相似文献
20.
从个体商业缴税的演变看转型期的政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个体户诞生之初,地方政府为了更好地征税,针对个体商业创造了代扣代缴营业税的政策,并获得中央政府的认可与推行。但在实行了十年之后,却不得不停止这种政策。通过对个体商业代扣代缴营业税的演变过程的分析表明,在转型期的中国存在着一种重要的政策机制:地方政府与私人的互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