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等性是周代交聘礼中的重要原则,是中国古代发展政治实体、政权、民族、乃至国家之间和平交往关系的重要准则和宝贵的政治思想财富。其对等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一是交聘主体的对等性。《仪礼.聘礼》和周之《秩官》所载典型的交聘关系,其交聘主体是两个对等诸侯国及其国君。二是接待人员的对等性。如果聘国以卿、大夫、士组成使团,则主国亦设置与此级别一一相对应的接待官员组合以负责接待事宜。三是接待仪节的对等性。交聘礼仪中宾主双方在服饰、进退揖让和面向等具体仪节均一一对等均衡,贯穿于聘礼的全过程。对等性原则在周代产生并非偶然,一方面,周代分封制度所贯穿的等级秩序,为交往关系中等级性的敌体、对等关系提供了"法理"上、制度上和事实上的依据。另一方面,对于"礼"的辩证思维和"中"、"和"、"德"等理念与对称、平衡的文化意蕴则是聘礼中对等性原则产生的理论基础和文化依据。周代交聘礼中的对等性原则不仅在日后汉唐时期的交聘制度中有所继承、借鉴,而且与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对等性原则亦有相似、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海内外学术界对宋辽交聘中泛使概念的传统看法有三第一,泛使是国信使的俗称;第二,泛使是一般的使节;第三,泛使是渡海而来的他国使者。本文认为,宋辽交聘中的泛使,既不是国信使的俗称,也不是一般的使节,更不是渡海而来的他国使者,而是国信使中与常使不同的、往来不常的一种特别使节。本文还对横使概念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横使和泛使是同一种使节,均为宋辽交聘中的特别使节,即宋朝人文献中记载的“专使”。  相似文献   

3.
辽宋关系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中极具典型性和特殊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辽宋交聘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辽宋关系的重要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一主线进行的.它不仅使辽宋睦邻友好关系维系百年之久,而且对辽宋双方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后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经验.因此,史家对此进行了诸多探讨和研究,对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辽宋关系的实质及其所实施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有很大的补益.但对辽宋实现首次交聘的背景、目的、对外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试图从上述诸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辽宋是如何实现首次交聘的?它的实现对以后的辽宋关系有何影响,即辽宋首次交聘中存在着哪些决定以后辽宋战和关系的重要因素?等等.希求这些分析能对辽宋关系史的研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时期为南北对峙的局面,双方除了军事冲突,也有和平的外交往来。交聘使节通常是由本国国都出发,前往他国国都进行访问与交涉,由于事属公务,交通路线大致上是比较固定的。不过,由于北朝政权更迭,曾经数次迁都,因此,交聘的路线也随之改变。本文根据正史与诗歌中有关使节行迹的资料,逐一考证“平城—建康”、“洛阳—建康”、“邺—建康”与“长安—建康”这四条路线,希望能将当时使节穿梭往来的具体路径勾勒出来。  相似文献   

5.
汉代朝礼的交聘功能是随着当时交聘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加强的,一方面体现于朝礼中交聘功能的逐步加强,而汉王朝与四方国、族“朝”关系的发展决定了朝礼之从内部关系为主向交聘关系成分日益增加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体现于朝礼之向上陵礼、祀“三雍”礼等其他礼仪形态之延伸、扩展,以及将朝礼中的交聘关系成分移植于这些新型的礼仪性集会之中,一并纳入交聘体制之中,成为交聘礼仪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日本元禄十二年(1699年)刻本《事林广记》乙集卷一、卷二这二卷图文是被忽视了的宋金交聘文献。它的撰者为南宋出使金朝的使节,且卷一和卷二并不出自同一人之手。卷一和卷二的撰成时间分别限定为1182-1211年、1166-1198年。元人对这二卷内容进行了实用性的改造,使之出现了"不应有"的内容。这二卷内容除了提供给我们交聘行走线路、馆驿、驿程等信息外,还提供了金朝部分宫殿布局、城市风貌、社会生活、军事、地名等内容,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聘金图》卷无标题及画家款识,虽然学界一般认为是描绘宋金交聘的历史政治画,但作者和画意并无定论。本文根据画中山水风格和人物服饰、宋金交聘礼仪和使节往返路线,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环境,论证此画可能为仕金汉人杨邦基(约1110-1181)为金主海陵王(1149-1161年在位)所创作,时间为1150年代晚期。其创作目的是借南宋国使在金境备受轻慢的现象写宋廷之不堪,默许海陵统一中国的野心和女真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性。该画在以宣扬国威、中兴为主旨的历史政治画传统中地位独特。  相似文献   

8.
1925年5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发生捕房枪击华人事件,酿成五卅惨案,由北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三罢"风潮.本组史料反映了惨案发生后北洋政府在各界压力下派员与上海领事团、租界工部局、北京使团等交涉处理此案的经过情形.  相似文献   

9.
中国驻日使团参与拘捕金玉均的交涉是在甲申事变金玉均成为朝鲜"乱首"后.金玉均逃日之初,中国驻日使臣黎庶昌、徐承祖奉命协助引渡金玉均,并建议由朝鲜政府出面引渡.日本虽以国际法为辞拒绝,但并没有迹象显示其有信任金玉均之意.大井宪太郎扰韩事件后,徐承祖与井上馨先后共同设计了诱捕、暗杀等方案,最终将金玉均流放到小笠原岛.甲午年金玉均赴沪被刺,鉴于李鸿章、李经方父子此前与金玉均交往的目的颇为复杂,随同金赴沪的中国驻日使馆翻译吴葆仁预先也不知情,以李氏父子及中国驻日使团为代表的清政府是否预先参与暗杀尚无确据.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金玉均赴沪被刺前后,始终与朝中两国积极沟通,步调一致.日本出兵朝鲜及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与金玉均被刺没有事实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陈妤姝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237(1):45-59+132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两国在历史上的第一次正式官方接触,使团成员们在华期间绘制了大量的中国图像,这些作品是成员观察中国时的直接视觉描绘,也从英国的视角记录了18世纪末中国的社会风俗和中英之间的重要政治交往事件,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本文整理并爬梳了使团绘制的中国图像在英美的主要收藏现状以及这些图像对欧洲"中国形象"形成所产生的后续影响。  相似文献   

11.
契丹辽朝对南唐的交结和利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时期,契丹辽朝对南唐的交结和利用是契丹辽朝南下中原政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认识契丹早期发展原因的重要问题之一.围绕着双方交聘的目的和内容,形成3个阶段,不同阶段各有侧重;从交聘双方的地位和作用看,契丹辽朝明显居于主导地位.契丹辽朝对南唐交聘的建立、发展、变化和终结,某种程度上是不同时期契丹中原政策变迁的反应.  相似文献   

12.
南宋程卓于嘉定四年(1211)九月使金贺正旦,嘉定五年(1212)二月返回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出使期间撰成《使金录》一书。有人认为其书"简略太甚,不能有资考证","所记惟道途琐事","不能当作史料应用",等等。其实,《使金录》一书,不是宋人出使辽金"语录"中最为简略的,而是众多"语录"中比较祥赡的一种。书中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宋金交聘制度和礼仪,使者出使行程之地理、文物古迹、遗闻趣事、金代城市建筑、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等,皆为作者亲见亲闻,是研究金末政治、军事、地理、经济、文化以及宋金交聘制度十分难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3.
南宋使者宋之才出使金朝后,撰有《使金复命表》。该表文内容丰富,包括在金朝境内的见闻、礼仪秩序、交接对话、经由行程、官名制度等,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该表作为绍兴和议后不久的作品,它的出现弥补了南宋与金交聘早期出使史料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遗留礼是宋朝在礼制上的一个开创之举。两宋期间,在宋朝的影响下,辽、金、西夏皆有向周边政权馈赠大行皇帝、皇太后或国主、国主母遗留物的行为,并逐渐制度化后形成遗留礼。遗留礼作为这一时期交聘制度中的构成部分,是宋、辽、金、西夏不同时期战和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同时这种往来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立和维系彼此之间友好往来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816年英使觐见嘉庆纪事》作者乔治·托马斯·斯当东(George Thomas Staunton,1781—1859)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汉学家,被誉为英国汉学研究的创始人,是英国著名外交家乔治·伦纳德·斯当东(George Leonard Staunton,1737—1801)准男爵(Baronet)之子。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政府派出以马戛尔尼(George Lord Macartney)为特使的使团访华,伦纳德·斯当东任使团副使。时年十一岁的托马斯.斯当东作为马戛尔尼的见习侍童随团来华。在来华途中,他随同两位中国籍传教士学习汉语。1793年9月14日(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日),斯当东随同马戛尔尼及其父老斯当东一道觐见乾隆帝。由于小斯当东是英国使团中唯一会讲汉语的英国人,又是一个儿童,因此,深受乾隆帝的喜爱。1800年,斯当东被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聘为书记员,再次来到中国。1815年,他被选为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的管理机构———特选委员会(Selected Committee)主席,全面负责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事宜。1816年,英国政府任命阿美士德为正使访华,斯当东被任命为副使...  相似文献   

16.
汉代王杖制度若干问题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浩 《史学集刊》2008,(3):94-99
王杖制度源于周代"齿杖制度",以鸠饰杖是由原始先民的鸟图腾崇拜演变而来.从周代的"献鸠养国老"到汉代的"助食养老", 鸠杖的权杖功能不断弱化,养老寓意逐渐形成.汉代王杖制度进一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尹湾汉简所记授杖人数应为东海郡当年度新授杖人数,而非东海郡授杖总人数.  相似文献   

17.
雷亚旭 《沧桑》2009,(2):13-14
“DIXIE使团”音译为“迪克西使团”,即美军观察组,在抗战后期进驻延安,这是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政府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重然美国当局二战前后一贯奉行支持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对华政策,“迪克西使团”也只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段小插曲,但其造成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  相似文献   

18.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印度地缘战略重要性凸显。为了取得印度的参战配合,1942年英国派出克里普斯使团去印度解决英印关系危机,美国则派出了以约翰逊为首的技术使团赴印协助双方解决问题。从约翰逊被任命到该使团为调停印度事务大费周折的过程,透视出美国在这一时期对印度外交政策的矛盾性:既支持印度的独立,充当反殖民主义的斗士;又试图加强对印度的政治经济渗透,同时还不得不顾及英美两国的特殊关系。而一旦需要作出选择,英美关系又往往会被放在外交政策考量的首位,这恰恰反映了美国传统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外交之间的深层矛盾。  相似文献   

19.
"周代杜撰夏王朝说"是不能成立的。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表明周代"杜撰"出一个夏王朝。周人"杜撰"夏的推断不合情理。出土文献材料表明,周代之前已有夏。无论是"战国杜撰说"、"东周杜撰说",或是"西周杜撰说",都与历史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20.
三板桥遗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申山村,是一处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台型遗址.2018年7-12月,厦门大学历史系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壕沟1条、房址3座、灰坑29个、灰沟2条.出土了陶、石器等众多遗物,还发现了大量动植物遗存.该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庐江县周代遗址发掘的空白,为研究安徽江淮地区周代考古学文化提供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