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年前,李有华老师走了。带着他未完的遗愿和人们无限的惋惜匆匆走了!他的去世对平遥古城是一大损失,对物事业是一大损失。人们不会忘记,20世纪70年代末,古城平遥遭受特大洪灾,多处物古迹受损。李有华老师在齐腰深的滚滚洪水中,抢拍城墙被水冲毁现状的资料,从那时候起,他就在为小小的古城,开始“铺设”一条通往国家历史化名城、争取被列为世界化遗产的大道。现在古城雄姿已再现于世人。然而,年仅63岁的李老师却积劳成疾,离开了他为之热爱的物事业。  相似文献   

2.
19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些中国读书人认为汉字作为象形文字难以掌握,为开发民智而制作了多种切音字方案。切音字运动兴起之初,出现了一大批拼写南方方言的切音字方案。20世纪初,随着统一国语观念的流行,方音切音字被很多人认为破坏了“书同文”而受到激烈批评,但其支持者则强调方音切音字不但无阻反而有助于国语统一。另一方面,被诸多国语统一论者支持的官话音切音字也在一些地区遇到了类似的质疑,甚至直接影响到切音字本身的存在合理性。与此同时,汉字在历史上维持国家统一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以文字统一语言”思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入的支持。不过,汉字拼音化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未终绝。  相似文献   

3.
一早在19世纪80年代后半期,孙中山以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宏伟气魄,在与日人宫崎滔天的一次会晤中就提出了“为了中国苍生,为了亚洲黄种人,为了世界人类”的远大抱负。10年之后,孙中山的“亚细亚”思想有了发展。1897年至1902年,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满革命运动,得到了日本各界包括其右翼势力“黑龙会”和“玄洋社”的支持。为进一步联合日本,他开始就“亚细亚”革命运动问题具体阐发自己的观点。他对宫崎提出的“中东合同,以为亚洲之盟主。兴灭国,继绝世,用其方新之力,阻遏西势东渐之凶锋”的主张极表赞成,并再三建议为防止欧洲列强结成“联盟以制我”,要“联东西成一大众,以压俄人东向之志”。他甚至对日本“黑龙会”在对华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洋学府”恐怕要数莫斯科中山大学了。这所由俄国人出资创办、并冠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之名的异国学校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曾聚集了一大批中国青年之精英,中国政界要员也曾在这里频频亮相。从这里走出来的莘莘学子在“取经”回国之后,陆续成了中国国共两大政党的风云人物,曾任国共两党领袖人物的王明、博古、张闻天、邓小平以及蒋经国就是从这个学校里走出来的。多少年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莫斯科中山大学一直被视为“禁区”而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出现在中山大学的党内和党外的一系列斗争更是…  相似文献   

5.
川剧在贵州有近百年的历史,为贵州人民喜闻乐见。在贵州弹词未搬上舞台为“黔剧”之前,川剧被认为是代表贵州的地方剧种。川剧艺术能在贵州根深、叶茂,不断发展,有它本身生存与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是与杰出的川剧表演艺术家魏香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分不开的。魏香庭在四川、云南、贵州演过戏,在川剧舞台上生活六十多年,人们公认他是继康芷林、曹俊臣、肖楷成之后的佼佼者。他二十多岁时,就卓然独立,有所成就,博得了“盖三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於古文运动方面陆续涌现出一大批相当优秀的研究成果。除对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古文大家的个案研究外,单以“古文运动”为题的专着便有六部。而在日、美汉学界,古文运动也是研究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贵阳文史》2013,(3):17-17
刚才张教授和顾教授都提到了阳明先生。正德年间,阳明先生被贬谪贵州,然后有了“龙场悟道”。后来他虽然离开了贵州,但他的思想学说在这里得到发展,可以说带出了贵州的一大批人才。阳明先生本人之所以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物,我认为与他的崇高之人格亦是密不可分的。人格的崇高,向我们揭示人性所能达到的高度。所以今天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谈一些个人的感悟。  相似文献   

8.
周利成 《文史天地》2022,(12):49-53
<正>“女为悦己者容”自古以来都是女人的追求。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西风东渐,风气大开,中国的妇女们纷纷从深居闺阁走向社会舞台,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妇女开始进军娱乐场所,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交际花。为了在社交场中引人注目,占尽风头,她们注重修饰自己的仪表,尤其是在穿衣打扮上狠下功夫,走性感路线。当年的画报常以刊登名闺、名媛、名伶的大幅玉照为卖点,以刊载有关摩登女郎的趣闻轶事为噱头。  相似文献   

9.
程单剑 《文史月刊》2008,(12):56-57
在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史上,对其影响最大的“洋学府”恐怕要数莫斯科中山大学了。这所由俄国人出资创办,并以中山先生之名命名的异国学校,在上个世纪20年代聚集了一大批中国青年之精英,从这里走出的学子,陆续成为国共两大政党的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10.
萧一山为我国近代新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穷毕生精力完成了一部 40 0万字的巨著———《清代通史》 ,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对中国历史有自己的创见 ,搜集整理了一大批珍贵的太平天国史料 ;提倡用“博”、“约”、“通”三步骤研究历史。萧一山的史学思想和实践具有文化理想、民族主义、经世之志三大特色。他是民国史学界不偏于疑古、考古、释古而三者并重的史学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考古学是从西方引入的,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掘河南省仰韶村是近代科学意义的考古学在中国的开始,20世纪20年代末,李济、梁思永等从海外学成归国,在带回了当时国外考古学理论方法的同时也开始了中国考古学本土化的历程。建国后,中国考古学进入“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技术国际化”的新时代。步入21世纪,中国考古学建立了以新技术、新方法为特征的一批新兴边缘学科,考古调查和发掘的主力军更加年轻化,为中国考古学注入了新鲜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12.
历代封建统治者从巩固政权出发,都非常重视选人、用人,被誉为“晚清四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人物.他一生经历了率领湘军对抗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定陕甘“同治回乱”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他以独具特色的用人艺术.选用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顺利完成西北平叛大业,保全祖国领土完整奠定了基础。现将左宗棠用人的“九验九术”之道推荐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曾由国共合作创办过一所“貌不惊人”的大学,这所被戏称为“弄堂大学”的学校虽存在不足5年时间,但却以超乎寻常的魅力,凝聚了大批名师贤达同舟共济,吸引了数千青年学子景从云集,从而造就了一大批舍身忘我的职业革命者和学有专精的学术引领者,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这所由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名曰上海大学。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艺坛上,石涛可以说是一个被褒奖最多的古典画家之一。主张变革称他为“现代艺术之你”,主张艺术反映生活视他的《画语录》“看重探讨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更有表现主义在他的作品中看出了水墨恣肆与“本能宣泄”的互通,而精研笔黑则从他的“蒙养”中体会笔墨功力……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此新旧交替的过渡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出国留学、开眼看世界,希冀从西方寻求救亡兴国之道。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此新旧交替的过渡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出国留学、开眼看世界,希冀从两方寻求救亡兴国之道。  相似文献   

17.
吴一峰从小立志走面对社会、深入生活、体察自然的写生山水创作之路。1930年、1931年先后赴海宁、浙西名胜写生创作。1932年随黄宾虹入蜀写生讲学,并留居成都。从此对四川各地的风景名胜进行了反复深入地观察写生,创作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风貌的写生山水作品。1946年、1948年遍游云南、贵州两省,诞生了一批描绘滇、黔风情和人文景观的优秀作品。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是吴一峰在创作的观念、题材、技法、风格上进行自我调造、自我革新的时期。他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新社会建设及其发展变化,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作品。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吴一峰屡受挫折,但仍写生创作不止。70岁以后,老而弥健,频繁远行,写生不止。  相似文献   

18.
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变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尚小明 《近代史研究》2006,1(1):115-133
抗战前的20年,是北大史学系发展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史学系的课程,由最初以中国史为主,逐步向世界史扩张,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体系。就课程变革所体现的精神而言,20世纪20年代主要受以鲁滨孙为代表的欧美“新史学派”的影响,将大学史学教育视为“常识”教育,强调史学基本知识,特别是基本社会科学知识的灌注;而在20世纪30年代,则受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学派”的影响,将大学史学教育视为学术教育,强调史料整理辨析的训练和史学研究工具的掌握。精神不同,故成效亦有较大差别。20世纪20年代史学系的课程变革,在学术界有不小的影响,但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收效甚微;而20世纪30年代史学系的课程变革,则造就出一大批史学家,从而对现代中国史学发展发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20年代,吉林省有一位蒙古族青年,他满怀报国之志,参加东北军,后来赴日、美深造,大有发展前途。“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他中断学业返国,要赴东北组织义勇军抗日。“七七”抗战爆发,他又弃教授与中校文职军官的安逸生活去当兵,要以“战争之神”,猛轰日寇。20世纪30年代末,他成为震惊国民党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曹操能够在雄豪并起的北方脱颖而出,统一中原,传统观点普遍认为是因曹操擅长法术、善于用兵,与其谥号“武帝”相符。本文推研众多史料后发现,曹操取胜中原的关键是他在东汉末年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采取了正确的“用儒”政策,借儒家的大旗笼络了一大批以儒家名士为代表的世家大族,致使“天下忠正效实之士成愿为用”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得以逐鹿中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