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简讯     
《文物》1957,(4)
苏联发掘花刺子模文化遗址的工作即将完成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托尔斯托夫不久前在苏联"文学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已经进行了六年的对中亚细亚古代花刺子模王朝的一座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将在今年完成,并且公布发掘结果。到那个时候,中亚细亚古代人民的生活历史将展现在人们眼前。  相似文献   

2.
罗歌 《文物》1958,(11)
从苏联民族学谈起把古希腊"民族学"一词译成现代文字,就是"关于人民的记载"的意思。从马列主义观点看来,民族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重要部门,是研究世界上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起源、迁移和历史文化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苏联民族学的研究工作已有四十多年历史,无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20年代起,苏联宣传画传到中国,画作中"真挚的精神"让当时的文化改革者们感到震动,也为中国宣传画家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抗日战争时期,中苏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的宣传画家借鉴苏联宣传画的表现技法,结合中国民族特色,创作了大量抗日主题的宣传画,成为动员民众的一股特殊力量。国内外形势促使苏联宣传画作品走进中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但国家仍被内战和饥饿吞噬,为鼓舞民众,支持新生苏维埃  相似文献   

4.
郑建明 《文史精华》2012,(12):20-27
关于在共和国历史上留下惨痛记忆的"三年困难时期"形成原因,长时间来一直有"苏联逼债"一说。当时中国到底欠苏联多少债,这些债是怎么欠下的,苏联有没有逼债,还苏联的债是不是造成"三年困难"的主因,这些,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都应该弄个明白。《"苏联逼债"是怎么回事?》一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令人信服的解答。  相似文献   

5.
苏联航空志愿队援华是抗战初期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它不仅是1929年7月中苏断交之后两国首次大规模的友好行为,而且是双方在面对共同的敌人,为维护国家安宁和世界和平的背景下,捐弃前嫌,超越政治之争,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势力,所创造出的超过意识形态和语言文化隔阂的一段历史佳话;既是在中苏关系特殊年代和中国特殊政治区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各界认识苏联的特殊产物,也是苏联方面重塑苏联形象和认识特殊年代的中国形象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正>2009年10月18日到21日,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的"俄罗斯发展道路:历史与现实"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召开。来自全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数十位学者就苏东剧变后的苏联和  相似文献   

7.
1948年2月成立的哈佛大学俄国研究中心,寻求通过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提供有关苏联的见解,军方及政府与之合作所主导的美国苏联学的冷战化在这一时期初露端倪。1950到1954年间的"哈佛苏联社会制度项目"是空军与俄国研究中心合作的重要产物。该项目源于对苏联流亡者进行采访以搜集信息并进行研究的设想,尽管在运作过程中曾面临种种问题,但基于大量采访信息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推动了学术与政治围绕国家安全机制的结合并充分体现了苏联学的冷战化。  相似文献   

8.
美国冷战宣传史研究的"文化转向"是沿着文化分析、国内因素考量和帝国视角三个方向行进的。学者们采用文化视角把美国对苏联东欧的心理战解读为向海外投射美国国家身份和文化;用组织文化和政治文化概念探讨宣传制度机构分合演变背后的根源,把冷战宣传解读为美国政治文化和"自由国际主义"外交理念的产物;借鉴后殖民视角,把冷战宣传解读为一种追求无形控制的"文化帝国主义"战略。推动这一转变发生的原因在于,学界并未仅仅把对外宣传视为对外部因素回应的产物,而是积极探寻其在美国国内和美国文化层面的历史根源。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界在大力提倡冷战"国际史"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冷战"国家史"的方面,注意外交政策制定中的国内因素和动力。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学者往来于政界是一个显著的美国政治文化现象,其中苏联学家群体由于学术政治化而面临学术与政治双重职业选择的可能性,从而建立了美国苏联学与政府决策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担任最高决策层的顾问、参与国会的各项活动以及在涉及外交与国防的联邦行政机构从事具体工作或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美国苏联学家的"学术-政治"双重职业角色在美国苏联学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和学科自身的政治化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朱正 《炎黄春秋》2013,(10):90-93
《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一书,副标题是"‘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反对戈尔巴乔夫",讲的是1991年8月19日到21日苏联发生的那一次失败了的政变。作者亚纳耶夫,戈尔巴乔夫当苏联总统的时候,他是副总统,二把手;在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时候,他下令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苏联总统职权",现在由他亚纳耶夫"行使苏联总统职权"(第7页),成了一把手。政变失败后被捕,1994年2月,俄罗斯国家杜马对参加政变的人实行大赦获释。这是一本为自己作辩解的书。  相似文献   

11.
中苏两国"蜜月期"文化关系与这一时期双方的外交、政治、经济关系有密切联系.50-60年代.中国外交上的"一边倒"政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经济上苏联对中国的大力援助以及中苏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趋同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中苏文化关系进入"蜜月"阶段.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54,(7)
苏联许多地方都在兴建文化机关和文化企业。今年苏联拨作这方面的经费约比去年多三亿卢布,仅苏联文化部就将拨出十亿多卢布。苏联目前已有三十八万多个图书馆、十二万三千个俱乐部、五万  相似文献   

13.
孙立众 《百年潮》2014,(4):74-74
正20世纪20年代,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安排下,中国有许多革命者到苏联学习和工作。在他们的回忆文章中常出现对自己或苏联教官、其他领导的职务标志误以为军衔的现象。一位老同志回忆1925年到莫斯科后:"苏联一位少校"来接他们并送他们到基辅,在基辅军校"我的军衔是少尉","工程兵科的总顾问西蒙诺夫上将……工程兵科的主任教官加耶夫斯基中将",他们的教官德国人施拉木"已是苏联上校军官","1928年春,苏联红  相似文献   

14.
在苏联存在的74年间,苏联共产党带领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曾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执政的苏共未能始终坚持列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理论创新精神,在文化建设上发生了重大失误:因背弃马列主义使全党全民失去了精神支柱,文化力转向;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出现,使维系国家统一的文化力散向;社会道德严重恶化,人民不再相信共产党和政府,使文化力弱化。三种力量结合在一起导致苏共领导下的改革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相似文献   

15.
正前段时间的围棋"人机大战",引发社会对人工智能的追捧。但在20世纪的中国,"人工智能"一度被斥为"伪科学"。最初是受到苏联影响。20世纪50年代,因为"人工智能"被苏联官方斥为"资产阶级的反动伪科学",所以中国在50年代几乎无人研究"人工智能"。六七十年代,苏联放开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但因中苏交恶,中国学术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初步探讨了苏联因素对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影响,认为苏联的建设成就使毛泽东坚信,只要真心实意学苏联,中国经济就能获得高速发展;通过借鉴苏联模式,毛泽东探索出了"大跃进"的发展方针;通过批判苏联领导人的"老子党"和大国沙文主义作风以及通过打破苏联模式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毛泽东使党和人民清除了民族自卑心理,振奋了民族精神,从而全面投身于"大跃进"运动.  相似文献   

17.
1925年6月18日,俄共(布)中央通过了一个不仅在苏联文化史上,而且在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的历史性文件——《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这一《决议》虽然具体针对的是文艺政策问题,但其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却不仅仅局限于文艺方面,也不单单限定于具体的政策条文;它实质上规定了俄共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总路线和总方针,构成了苏联20年代思想文化体制的理论框架。这一文献的制订,事实上标志着苏联  相似文献   

18.
正从古希腊神话中引起战争的"金苹果",《圣经》中蛇诱惑亚当、夏娃吃下的"禁果",童话故事中让白雪公主昏死的毒苹果,再到万有引力和MacB ook,西方的文化中,苹果可以说是"戏"最多的水果了。不过,苹果其实并不起源于欧洲。1929年秋天,一支苏联科学考察队来到中亚的著名城市——被称为"苹果之城"的阿拉木图。  相似文献   

19.
杨友孙 《世界历史》2006,1(4):51-59
文化外交,在国际关系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冷战中美国对苏联东欧的文化外交,即美国政府对苏联东欧人民的以传播美国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外交,是美国对苏东“双轨政策”中的重要一轨,也是美国对苏东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美国对波兰的文化外交为窗口,对美国文化外交的实质、策略、特点进行细致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华大地拂起改革的春风,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苏联体制问题的研究上来。在我国学术界,对苏联文化体制的研究比之于对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研究,要滞后若干年。记得1984年秋,当苏联东欧学会在兰州大学举行“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研讨会”,在苏东学界正式拉开这项研究的序幕时,我国在苏联思想文化史研究领域还是荆棘丛生。荒漠一片。如果说已着手拓荒的话,那只是向纵深辟出了一条羊肠小道。记得正是在那次学术研讨会上,不少学者向苏东学界发出了研究苏联文化体制的呼吁。但呼之者众,应之者寡。何其是“寡”,简直如卵坠深谷,不闻回声。这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