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敏 《文史月刊》2010,(7):73-73
南北朝时,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梁时代负有盛名的作家江淹离开宣城太守的职务后,回家途中,夜宿冶亭,梦见一个美男子自称郭璞,对江淹说:“我有一枝五色笔,在你这儿很多年了,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就从怀里拿出五色笔还给了他。  相似文献   

2.
1946年冬,我因剧本《嫦娥奔月》中有影射蒋介石的内容而激怒了上海当局。上海警官学校学生剧团的一位负责者(他本人是剧中演员)告诉我:“这是千真万确的消息,你一定赶快离开上海!” 事情就是这样凑巧,就在一个星期之前,香港大中华影片公司的朱旭华先生经我的好朋友唐瑜兄介绍,从香港专程来上海;奉总经理蒋伯英先生之命,邀我到大中华去做导演,并指定我导演自己的舞台剧《风雪夜归人》,当时我觉得可笑,回答他说:“我连电影厂摄影  相似文献   

3.
1992年,我在《武汉晚报》的副刊“夜明珠”上,发表了题为《留下》的新诗一首,当时有一位女读看了以后。她约我到汉口民生路口的工艺美术陈列馆一叙,见面后。她赞扬了我写的这首新诗,接着又说:“你要有一位名家指点指点,那就更好了。”我问:“你  相似文献   

4.
朱文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动力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91年开始小说写作。1994年辞去公职,现为自由作家。著有诗集《我们不得不从河堤上走回去》,小说集《我有美元》、《因为孤独》、《弟弟的演奏》,长篇小说《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等。1998年,发起并主持了名为“断裂”的活动,向全国73位青年作家发出问卷调查,这是当代青年作家对现存文学秩序的一次集体反思。1990年代中期“触电”,写过电影剧本《巫山云雨》、《过年回家》、《火车,火车》、《海南,海南》等。自编自导的电影《海鲜》,在2001年9月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评审团大奖”。  相似文献   

5.
涂光群 《百年潮》2003,(3):68-71
最近有位朋友对我说:你出了不少书,有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传记、游记、随笔等,但我感觉,印象最深、引起人们关注的恐怕还是1994年首次在香港出了海外版(书名《中国文坛写真》),1995年又由文联出版公司出了内地版(书名《中国三代作家纪实》)这两本写文坛的书了。我听说香港有位先生赞誉你的书是“文坛史记”。可是我们生活在内地的人都知道,文坛是个是非之地,写它难免有风险。那么你为什么要写“文坛史记”呢?她的提问引来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6.
陈学昭(1906-1990)成名很早,她是我国“五四”运动后第一代最年轻的女作家。1923年冬,她还在上海爱国女中念高中,见到上海《时报》有题为《我所希望的新妇女》征文启事,便写了一篇寄去,不料在该报1924年元旦增刊上登了出来,列为第二名,那时她还不到18岁。就此她结识了该报总编戈公振,在其鼓励下,树下了热爱文艺的良好开端。次年她到北京,由孙伏园引荐,见到了鲁迅,从此结成了忘年交。在这以前,她在上海也由于文字的交往,认识了周建人、章锡琛、茅盾、胡愈之、瞿秋白夫妇等人,她在这些前辈的指引下开始写作,文笔如一股清泉,潺潺涌现,终于走上…  相似文献   

7.
正2012年6月6日下午,春城阳光明媚,我与云南知名作家、《大观周刊》总编辑杨鸿雁在昆明一家咖啡屋里,整整长谈了3个小时。围绕《寻找天堂》(第一稿),杨鸿雁平静地提了几个尖锐问题,我亦平静且坦诚回答,一问一答,很理性,甚至有点严肃。杨鸿雁:贵州有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到云南来寻找写作题材?作为一个云南作家我认为你"掠夺"了我们的"矿藏";而且你一来就眼睛很"毒"地挖到了一块块质地、品位很高的金矿。王大卫:这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偶然性是到丽江旅游时,意外发现了3个写作资源:一是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学者约瑟夫·洛克  相似文献   

8.
在羊年乍暖还寒的初春,老作家石果走完了他86年的人生里程。他是贵州湄潭人,本名何恩余,石果是笔名。这个名字属于文学,他的作品的光彩照亮了它,伴随他终生。他与文学的不解之缘,在学生时代就开始结下了,曾发表过长诗《穆家川上》,后来又在遵义《民铎日报》的副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辅助线》。这些只是发韧之作,他的成名,是在上世纪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年代。他的小说《喜期》,一经《西南文艺》发表,即被《人民文学》转载,编者称之为“标准的短篇小说”。接着,《人民文学》又发表了堪称他代表作的《风波》以及他的得意之作《官福店》。其中《风波》影响最大,《中国文学》译为英文发表,国外译为日文、丹麦文出版,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摄制为电影《一场风波》。他在《西南文艺》发表的《石土地》,也以内容的厚重、生活气息的浓烈而引人注目。当时,全国知名的贵州作家很少,除了老作家蹇先艾,石果成了一颗耀眼的新星。我曾听北京文学界的朋友说过,其时评论界有“北骆南石”之说,即北方有骆宾基,南方有石果,指两人的作品风格相近,同受读者喜爱。以后,石果还用“石梦天”的笔名发表过一些作品,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与旧作一起结集为《喜风集》出版。喜,是他心情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恩师蹇先艾不幸于1994年10月26日下午猝然辞世,消息传来,使我极为惊愕,万分悲恸。恩师蹇老今年89岁,我与他的交往,算来已整整五十个春秋。1944年我在故乡大方县读初中,有一天,我为一位被当局所不容而远走的老师、作家何易古送行,我难过地说:“你走了,今后我找谁修改文章呢?”他说;“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蹇先艾就在贵阳……以后你可以把习作寄给他;他是鲁迅亲手扶持起来的人,一定会帮助青年作者的。”次年春,我斗胆地将一篇反映山乡农民深重苦难的习作《播种》邮寄给蹇老,请他批评指教。当时他在贵州大学教书,同时还主编《新垒…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1999,(12)
从《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10月9日)上读到《周扬秘书谈周扬》(此文原载《人物》1999年第9期)。文中提及周扬的《〈邓拓文集〉序言》最后一段中关于党员作家的一段话,说“周扬的这段话是真情。”我对周扬无研究,不过可以讲一点有关的事实和看法以供参考,因为这篇序言是我起草的。上面说的“周扬的这段话”照抄如下:一个作家发现自己在思想认识上同党的观点有某些距离,这是一件痛苦的事。任何一个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的作家,在根本政治立场上都应力求和党中  相似文献   

11.
王福和 《古今谈》2006,(4):45-48
1850年,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多余人日记》中,塑造了一个生活不得志,情感不得志,英年早逝的“多余人”丘尔卡图林的形象。1921年,中国作家郁达夫在《沉沦》中塑造了一个性格抑郁,情感孤独,过早告别人生的类似人物“他”的形象。1924年,郁达夫发表散文《零余者》,开始为自己作品中的同类人物寻求名分。1932年,郁达夫将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翻译成《零余者的日记》。于是,他笔下的类似的形象就被称为“零余者”。  相似文献   

12.
我出国前还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无知,出国没几天我就全面认输了……相信老一辈和下一辈都不至于像我们这么土刘索拉作家,音乐家。父亲刘景范是刘志丹的胞弟,曾因夫人李建彤的小说《刘志丹》受株连。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8年至2003年先后旅居伦敦与纽约,2003年后回北京。主要文学作品:《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女贞汤》、《你活着,因为你有同类》等。主要音乐作品:室内乐《形非形1&2》,音乐舞剧《觉》,唱片《缠》、《六月雷》、《中国拼贴》、《蓝调在东方》等。最新作品大型室内乐歌剧《惊梦》由她本人编剧、作曲并担任艺术导演和主演,该剧2006年由著名的德国现代室内乐团和“刘索拉与朋友们”乐队联合在德国做世界首演,并将于2007年后在欧洲巡演。  相似文献   

13.
成长     
贾桂梓 《文史月刊》2008,(10):66-69
《工作着是美丽的》,这是女作家陈学昭写的一篇小说。小说的名字比内容更深刻地打动了我。我是从小学一口气读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30年来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78年改变我命运的高考。1982年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根本用不着自己操心,国家就给分配了工作。当时,年仅20岁的我没有多少权力观念,  相似文献   

14.
正"亲爱的约翰:我听说你问你爸爸我长什么样子,住在哪儿。我把我的房子和我自己画下来送给你,一定要保存好哟……"1920年圣诞前夕,3岁的约翰收到了这封只有几行字的信时,开心得又蹦又跳,只因为信的末尾署名是: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年岁渐长后,约翰才明白,其实写信的是另一个father——他的父亲托尔金。托尔金是英国作家、语言学家、大学教授,以创作经典奇幻作品《霍比特人》《魔戒》等闻名于世,被公认为"现代奇幻文学之父"。在给自己孩子的信中,  相似文献   

15.
沈虎根 《古今谈》2005,(2):30-31,39
陈学昭同志离开我们已快十四个年头了。当时遵照陈老生前遗愿,没有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只是由亲属通报了有关领导和少数几个同志前往医院告别。那天我因事不在机关里,得知这不幸消息,连忙赶去,有人等在门口,一见面就说:“就等着你呢,快!”我含着泪向她的遗容鞠躬告别。  相似文献   

16.
(一)从我的家庭说起1919年,我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9岁开始在本镇县立完全小学读书,因家境贫寒,毕业后未能升学,想谋生年龄还小,只好在校续读一年。在这期间,我常到本族的一个叔祖父家去玩,他因喜爱评书,家里存有各种小说。诸如:《封神榜》、《济公传》、《七侠五义》、《石头记》、《镜花缘》、《精忠说岳传》、《东、西、南、北四游记》、《聊斋》以及“包公”、“施公”、“彭公”案,征东、征西之类。这些书,对当时粗通文墨,求知旺盛而又好奇的我来说,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我如饥似渴地把所有小说全部看完,不辨良美,囫…  相似文献   

17.
严珺 《神州》2011,(7):82-85
都说影视圈里一向是跟拍成风,一会儿是一水儿的家庭伦理剧,一会儿又是一系列古装宫廷大戏,一会儿又你侬我侬地弄了一堆的言情偶像剧。现如今,谍战剧又来势汹汹,自《潜伏》的成功走红之后,谍战片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大荧幕上,各大电视台一个接一个的播,比如《旗袍》、《风声传奇》、《借枪》、《暗算》等,都是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8.
《南方人物周刊》2008,(24):83-83
亲爱的木木:我认识了一个女人,我们谈得很投机,但我开始越来越受不了她忽冷忽热的起伏——我猜想是我没有让她完全地倾心。其实从一开始,我就对两人无果而终保持了相当的心理暗示,一边享受于目前的虚幻,一边对虚幻之后的结果保持着清醒。但这种理性和情感的冲突让我很烦躁。木木,我知道你很喜欢《银河英雄传说》(编注: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一部长篇小说),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既不能像莱因哈特那样完美地压抑分裂,也不能像杨威利那样轻易看破纠结。  相似文献   

19.
黄蓓佳: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有儿童文学《小船、小船》、《唱给妈妈的歌》、《我要飞》、《芦花飘飞的时候》、《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下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你是我的宝贝》即将问世。  相似文献   

20.
曾任《中央日报》总编、《申报》副总编的报界奇人卜少夫,于2000年11月4日,在香港逝世。 卜少夫是江苏江都人,1909年出生,经历漫长曲折,享年92岁。 由卜少夫独力支撑创中国期刊史的奇迹,长达56年又 10个月的《新闻天地》杂志,在卜少夫去世前一月停刊。卜少夫自己说:“我为《新闻天地》尽瘁一生。” 幼有新闻天贼 陈布雷所倚重 卜少夫自幼就有从事新闻事业的天赋。据卜乃夫(即作家无名氏,卜少夫之四弟)说,卜少夫在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时,才十几岁,就创办了《雪花报》,以后又办《活跃》周报,成为当时南京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