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进士科考试一般分帖经、杂、策间三场,所谓“作诗赎帖”,就是指帖经不及格可以作诗赎救。由於资料缺乏,这一科举场中的变通制度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笔认为,“作诗赎帖”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唐代科举取士的总体精神和基本倾向,它牵涉到唐代政治、学术、化、社会风尚及士人心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拟联系唐代进士科考试场次及内容的发展演变,对“作诗赎帖”这一现象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定义再商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术界关于科举制的定义大致有四种意见 :“分科举人、考试进用”说 ,“以进士科设置起始为科举制起源”说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说 ,“投牒自举”说。这几种意见皆有道理 ,但不能完全涵盖科举制的内容。科举制作为一种取士制度 ,应作如下界定 :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 ,取士权归中央 ,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 ;招考面向全国开放 ,不限财产、门第 ,原则上允许平民或官员“投牒自举”报考 ;地方与中央定期、定点举行二级以上考试 ,命题统一 ,“以文取士”。据此可以判定隋朝已打开了通向科举制的大门 ,唐朝为科举制度完全确立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正吕夷简(978-1044年),字坦夫,淮南路寿州(今安徽凤台)人,祖籍京东路莱州(今属山东),北宋著名政治家。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及第,初任绛州军事推官、滨州知州等职,一生三任宰相,政绩卓著。特别是在真宗驾崩、仁宗年少、刘太后垂帘听政的十几年里,他"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巧妙运筹,成为两宫和士大夫统治集团"统一战线"的灵魂人物,有力地维护了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动了社会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文人的前途和命运的最大因素是仕宦与婚姻。魏晋以前,"婚姻重门第",世族和庶族之间极少通婚;自唐末五代以后,实行了科举取士制度,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婚姻重进士"的观念。金朝灭北宋后,亦实行科举制度,进士受到社会的普遍尊崇,在婚姻观念上,也延续了唐宋时期"婚姻重进士"的风习。进士与官宦联姻,会给男女双方都带来实际的利益。一方面,举子攀龙附凤,借助于权贵的力量,能在仕途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官宦之家"榜下择婿",有利于巩固家族的利益。金代文人也有一些风流韵事,但为数较少,且受到时人的疵议,这与唐代文人对此类艳情故事津津乐道、大肆宣扬形成了明显的对照。可见,与唐代社会相比,金代的世俗风气已不那么开放和宽容了。  相似文献   

5.
我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正式设置进士科,实行试策取士开始的。唐代充实了这一制度.考试科目大大增加,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被进一步完善,进士科成为科举考试中唯一的科目。考生来源由各州(府)选拔,将合格的考生接送礼部。礼部考试录取者为进士。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以后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相似文献   

6.
<正>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真宗时期进士。提起范仲淹,人们很快会想起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他能够在封建官场的污泥里洁身自好,是少有的表里如一的封建时代为官楷模之一。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  相似文献   

7.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诗文枕上(图一),书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诗:临津艳艳花千树,夹径斜斜柳数行。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按宋制,殿试当日,进士及第者得赐绿袍,因此"绿衣郎"为新科进士的代称。这一制度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赐新及第进士胡旦已下绿袍、靴、笏(自是以为定制)"[1]。"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当是王安石回忆当年进士及第、春风得意的情景,形象地描述了北宋"榜下择婿"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8.
(一)《崇文总目》与北宋前期的藏书《崇文总目》是北宋官方一部重要的藏书目,它的撰修,是对北宋前期,主要是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大力收集历史文献的总结。宋朝沿袭唐朝的旧制,设立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以藏书,号弥“三馆”。太平兴国二年(977),另建三馆新址,“大集群书”,统称为崇文院。(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十八之一)故宋敏求说:“唐两京皆有三馆……本朝三馆合为一,并在崇文院中。”(《春明退朝录》卷中)其后,又在崇文院中增建秘阁,亦为藏书之所,这就是所谓的三馆秘阁,又  相似文献   

9.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生于真宗咸平二年(999),卒于仁宗嘉祜七年(1062)。享年六十四岁。包拯在仁宗朝仕宦,由进士及第累官至枢密副使,其间三十余年,历职多次变化。但宋修《两朝(仁宗、英宗)国史》与元修《宋史》的《包拯传》对此记载比较疏  相似文献   

10.
科举取士制度,创始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到明清时,已近千年,但使科举取士制度得以充分发挥其威力,并日趋走向完善和鼎盛的时期则是明清时期。那么,明清的科举制度,是否达到了科举取士的目的?本文拟通过对部分山西科举及第者的走向作个案分析,论证这一命题。明代科举制度的确立,有一个举荐取士和科举取士反复交替的过程。经过明初举荐取士和科举取士两种制度的交替使用,朱元璋意识到,虽然科举制度存在着一定弊端,但比起举荐制还是利多弊少。于是,便于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下诏恢复科举。洪武十七年(1384),定科举程式,命礼部颁行科举…  相似文献   

11.
转般法是北宋漕运最重要的制度,它对北宋漕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这一重要的制度却缺乏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转般法实行的原因北宋实施的转般法承袭于唐代,要了解转般法实施的原因,还必须追溯到唐代开元时期。唐都长安,在唐前期,朝廷所需粮食  相似文献   

12.
陈俊卿,字应求,福建路兴化军莆田县人,宋政和三年(1113年1生。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陈俊卿将赴进士试.谒九仙祠问功名,梦见神对他说:“你的前程在黄公度口。”于是,陈俊卿就去找同乡黄公度问功名。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县人.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生,唐都御史黄?舀八世孙.出生于世代簪缨的家庭。曾祖父黄陟,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贡举.官至大理寺评事;祖父黄邈,字彦达.与其父及两位兄长同时中举.家乡人莫不引以为荣;父亲黄静,字至一,于政和元年(1111年)贡举,名列第一,升补上舍生。第二年,黄静再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三史”与三史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列入“三史”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二书自身的质量高下。在唐代的三史中 ,《汉书》的研究风气最盛 ,但《史记》的地位决非“最下” ,而是远高于《后汉书》。在唐初 ,史学与进士科没有直接关系 ,国家因之采取了一系列鼓励进士习史的措施 ,从而有“一史科”的出现。穆宗时终于有了常科“三史科”的设立 ,原属制举的“一史”也变为常举 ,它们既是礼部贡举的科目 ,也是吏部科目选的科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科举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置明经、进士两科,唐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等科。宋代废明经,留进士科,同时为了使考生避免奔疲赴京应试之苦,在地方置举人科,先进行考试筛选,科举制度始渐完备。至元代一度停止科举取士。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更为完备。清代除因袭明代的制度外,更增开贡科,并仿两汉、魏、晋以来荐辟取士之举,曾在康熙、乾隆两朝,创设博学宏儒科,又称博学鸿词科。科举,就是开科举士,给予入学、入仕的资格。清代分县(州、厅)、省、中央三级科举考试的制度,各科都是三年一考,逢着省和中央开考的一年。称大比之年,考试的科目有:制义、帖经、诗词等  相似文献   

15.
北宋前期最高级别的赠官是同时赠爵与赠职事官,宗室近亲一般会赠爵。太祖、太宗以及真宗咸平时期,有庶姓赠爵者。现任宰相、枢密使赠两官,仁宗中期后,曾任宰相、枢密使者赠一官或赠两官。使相、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尚书以上、三司使、节度使、留后、观察使、统军、上将军以及内臣任都知和副都知者,通常赠一官。北宋前期赠官的主体是高级品官。除此之外,潜邸旧僚和经筵官也可以赠官。赠官与政治挂钩,皇帝会给特殊人员赠官以示奖劝,也会惩罚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而剥夺其赠官。北宋前期的赠官制度,体现了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强化,赠官与皇权紧密相关是赠官制度的一贯特点,地方官无制度性赠官所体现的中央集权强化倾向在宋元丰改制后以及元明清时期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16.
郭胜强 《史学月刊》2004,(7):121-124
韩琦(1008--1075),字稚圭,北宋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是北宋中叶著名的政治家。他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20岁中进士步入仕途,曾任监承官、右司谏,后调任地方官。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有效地抵御了西夏的入侵,时人称为韩范,有“军中有一韩,敌人闻之心胆寒”之说。庆历三年  相似文献   

17.
秉公奉法的钱若水梁凤荣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省新安县人,北宋太宗雍熙年间进士,卒于真宗咸平六年(1103年)。因其"美风神,有器识,能断大事",深得朝廷器重。太宗朝,曾累官秘书丞,右正言知制诰,翰林学士;至道初年,以左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  相似文献   

18.
陶易 《文史天地》2023,(6):48-53
<正>“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也是君主专制时代的最高学位。它考中的概率极低而社会地位显赫,比如今的博士可要吃香多了。进士一科自隋朝创立,经过唐代近300年的奠基,到北宋时期基本达到制度的完善。三年大比,三级考试,每个能金榜题名的考生几乎都经历过“十年寒窗无人问”的苦读,以及落榜失意、屡败屡考的磨砺。  相似文献   

19.
晏殊、吕夷简、范仲淹是北宋真宗、仁宗时代的三位宰相。他们三人都曾在西溪担任过盐官。  相似文献   

20.
《文献》2020,(3)
几种传世的洪武二十四年、洪武三十年春榜进士名录,所载不尽相同,令人不知所从。《双槐岁钞》收录洪武二十四年会试录取名单,当抄录自该科《会试录》或《会试中式题名》,《皇明进士登科考》所载与之基本吻合,可据。而《皇明贡举考》该榜所收,有明显的错漏,且与洪武三十年春榜相混,不可尽信。对洪武三十年春榜51名进士的记载,《皇明进士登科考》、《皇明贡举考》均有不足,需要综合其他史料来印证,目前可基本确认者48人,尚有3人待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