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世凯(1859——1916年),原籍河南省项城县,1916年6月6日死于北京。北洋政府遵其“扶柩回籍,葬我洹上”的遗嘱,1916年8月24日将其葬在河南省安阳县洹上村(1909年袁世凯被罢黜后所居之地)东北隅之太平庄。墓地距安阳县北门五里许,位于安阳桥北、洹水北岸。群众称之为“袁坟”。查《东方》杂志第十五卷第七号(中华民国七年七月即1918年7月出版——笔者注)“中国大事记”一栏中6月15日记载:“内务部呈准前大总统袁公林墓祀典并保管规则  相似文献   

2.
宋教仁为民族、民主革命之先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建立后,为第一届内阁即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由于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宋与唐绍仪等愤而辞职。1912年8月,宋教仁协助孙中山,黄兴组建国民党,代理干事长,为实际负责人。在第一次国会召开前夕,宋教仁奔走呼号,到处宣扬责任内阁制主张,争取议会斗争,遭到了袁世凯的忌恨,命其爪牙,当时的国务总理赵秉钧指使国务院秘书洪述祖收买凶手将宋教仁刺杀。“宋案”惊醒了沉醉于实业迷梦中的孙中山及革命党,他们认清了袁世凯的狰狞面目,从而发动武力讨袁,进行了“二次革命”和讨袁战争。  相似文献   

3.
正孙中山在任临时大总统时就曾说过,大总统之位非袁项城(袁世凯)莫属,将来袁世凯推翻清政府后,他会将大总统之位还于袁世凯,因此自己只是"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孙中山兑现诺言,将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1912年8月,孙中山入京晋见新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受到袁世凯热情而盛大的接待。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孙中山与袁世凯两人的蜜月  相似文献   

4.
王标 《文史春秋》2009,(9):50-57
懂得民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二次革命”失败之后,章太炎被袁世凯囚禁了。章太炎最初对袁世凯是抱有一定幻想的,后来袁世凯复辟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章太炎开始发表文章针砭之。当黄兴等起兵讨袁的时候,他也发表文章表示支持。  相似文献   

5.
夏冬波 《江淮文史》2006,(3):126-132
说到中国近代史,不能不提袁世凯,说到袁世凯,不能不提吴长庆。据吴长庆孙女、吴保初长女吴弱男《见闻录·袁世凯轶事数则》记载,“袁世凯系我祖父(长庆)义子,庶出,行四,我七八岁时曾见之,称之曰四伯。因袁童年好玩不好学,为父所不喜,我祖父则赏识之,谓可以习武,因乞为义子,移居我家多年。值南通张季直在我祖幕府中,即延其课袁读书。袁有胆识,敢于担当,我祖病重,由朝鲜任所,以遗折向清廷保荐,因获任用,由此腾达……”从这里可以知道,袁世凯很小时就到了吴家,是在吴家长大的,吴长庆对袁世凯有培植、举荐之功,且两家有世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6.
史学界在论及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事时,几乎众口一词说是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然而历史事实表明,革命党人和南方独立各省,从开始酝酿到具体筹组民国临时政府,始终都是选定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来选了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是独立各省与革命党人的权宜之计,事实上是替尚未来归的袁世凯行使主持政府的大元帅。孙中山所任始终是一有临时总统之名、无临时总统之实的“虚位待袁”的总统,系临时承乏。后来孙中山的卸任交印实属“还位”而非“让位”给袁世凯。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军政界有许多著名人物,因身世、籍贯、任职或政见等相同或相近,被世人并称,如“三杰”、“五虎将”、“八大金刚”、“十三太保”等。这些人大都任过军政要职,既有治世之能臣,亦有乱世之奸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杰三洋北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时,麾下有三位天津武备学堂的高材生: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均被袁委以重任。一次,袁世凯在山东德州举行秋操。见王、段、冯三人各领本部,行操布阵,有条不紊,在场的德国顾问不禁脱口赞道:“此三人,堪称北洋军中之杰!”从此,“北洋三杰”之称不胫而走。民国时期,这…  相似文献   

8.
马建标 《近代史研究》2012,(3):109-128,161
从表面观之,民初党争运动发生在立宪派和革命派之间,居于幕后操纵的却是袁世凯。民初党争,与其说是西式的“政党政治”,不如说是中式的“派系政治”。在中国,最高权力一直掌握在君主手中,无论是西式的三权,中式的中央与地方,都是在下面分,最高权力则不能分。辛亥革命后,虽然没有了君主制,如何集权则是袁世凯面临的主要问题。袁的“不党主义”,及其他凌驾于党争之上的举措,似乎均与此有关。进言之,袁之后的中国最高统治者都面临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掌握了话语霸权的西式民主、选举、分权、权力制衡,另一方面是对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一共发表过几次讨袁宣言?现世间流传的解释,多有差谬。特别是对1916年5月发表的《第二次讨袁宣言》,其何以称为“第二次”?许多论著作了错误的阐释。别者不计,单看辞书,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历史分册(中国近代史)作了如下阐释:“1916年5月孙中山在护国运动中讨伐袁世凯的宣言。以1913年的赣宁之役(二次革命)为第一次讨袁,故称是役为第二次讨袁。……”按这个解释,似乎并无“第一次讨袁宣言”,而仅有第一次讨袁之役;《第二次讨袁宣言》之称为“第二次”,是因为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后,柏蔚亲统“中华民国陆军第一军”坐控津浦线,改任安徽军政府都督后,多次婉拒袁世凯的拉拢、收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宋教仁案发生后,他力主武装讨袁,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并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却因革命党人意见分歧,步调不一,而错过了讨袁大好时机,终被袁世凯免职。二次革命爆发后,柏蔚先被黄兴委任为安徽讨袁军总司令,至蚌埠督师,旋又被任命为安徽都督,回安庆平息皖省政潮,辛勤奔走于苏、皖之间,亦未能挽回二次革命之败局。柏蔚对二次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对袁世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事先未作必要的准备,临事因过于依赖领袖人物而未能当机立断,事发后又未能真正掌握军事指挥权,对二次革命的失败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阎锡山的回忆录云:民国3年(1914年),袁世凯修改约法以后(即孙中山的约法同宪法),事实上袁已成为终身总统,且继承人亦由他自己提出,实在想不出他还有什么称帝的必要,就当时的蛛丝马迹观云,促成袁世凯称帝的有五种人:一为 袁氏长子袁定意在获立太子膺承大统;一为清朝的旧僚,意在尔公尔候,谋求子孙荣爵;一为满清的亲臣,意在促袁失败,以作复清之地步;一为副总统黎元洪之羽翼,意在陷袁不义,冀黎得以继任总统;一为日英俄三国,意在促中国于分崩离析,永陷贫弱落后之境地,以保持其在中国之利益与东亚之霸权及瓜分中国的阴谋.当时见他的有关这些人,都是以劝进帝制的话包围他,我曾对有些熟朋友说:你们要将大总统促居炉火.可以说怂恿帝制的人,很少明智,大多数是为富贵利禄所驱,或者是另有别图,其中最促使袁动心的因素,是日本强力主张改行帝制.这多少因素将袁毁了,但说到底总不能不怨袁认识不够,判断不够.  相似文献   

12.
1913年,冯国璋在江淮宣抚使、第二军军长任上镇压了二次革命,被任命为江苏都督,袁世凯就作伐为媒将自己府里的女教师周道如女士介绍给了冯国璋。周女士是江苏宜兴周才学阁学第五女公子,优于文学,喜读兵书。她随父宦游北京,入天津女师范学校,旋应袁世凯之聘入府教授;袁世凯的三夫人也是她的女弟子。袁三夫人和周道如朝夕相处,俨同姊妹,书窗闲谈时,三夫人问及婚嫁之事,周道如道:“吾终身事,若非执掌大权之高等军官不嫁。”三夫人即将此话告知袁世凯,袁就有心作伐介绍给冯国璋,因冯的嫡妻已去世。冯国璋到袁府,袁世凯有意让他俩见面,冯睹周之丽…  相似文献   

13.
一辛亥革命失败后,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例行逆施,妄图复辟帝制。他的一系列的反革命暴行,清醒了革命党人的头脑,使他们认清了袁世凯的反动本性,于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革命派决定发动讨袁,再次进行革命。1913年7月8日,原江西都督李烈钧奉孙中山之命抵江西湖口,12日在湖口宣布江西独立,举义讨袁,李任江西讨袁军总司令。于是,著名的“二次革命”爆发。江西宣布独立,东南各省急起响应,1913年7月17日,安徽宣布独立,7月18日,广东、上海宣布独立,7月20日,福建宣布独立。7月22日,袁世凯发布“讨伐令”,“二次革命”的枪炮声在独立各省激烈震响。7月25日,江西讨袁军战败。7月29日,  相似文献   

14.
从东汉“建宁”、“熹平”两块黄肠石看灵帝文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津县东,北迄新庄,南到平乐以北的洛孟一路两侧是东汉的北郊兆域,这一带陵冢棋布星罗。西晋诗人张载《七哀诗》写道:“北邙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恭(陵)文(陵)遥相望,原陵郁既既。……”根据文献记载和普查得知,东汉北郊兆域为五陵: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  相似文献   

15.
民初逸事     
袁世凯的狡诈民国四年(1915),袁世凯极欲帝制自为,袁的心腹大将冯国章(当时任江苏都督)闻讯,于六月二十二日亲赴北京见袁,欲探真象。袁坚决否认此事。据有关史料记载袁、冯两人这次会面时的谈话:冯言:“帝制运动,南方谣言颇盛。”袁答;“华甫(冯之字),你我多年在一起,难道不懂得我的心事?我想谣言之来,不外两种原因;第一,许多人都说我国骤行共和制,国人程度不够,要我多负点责任;第二,新约法规定大总统有颁赏爵位之权,遂有人认为改革国体之先声,满、蒙、回族都可受爵,汉人中有功民国者岂可丧失此种权利?这些都是…  相似文献   

16.
陆建章,字朗斋,安徽蒙城县人。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后随袁世凯训练新建陆军,历任练兵处军学司副使、协统、山东曹州镇总兵等要职。民国初年,任袁总统府警卫军统领,并任北京政府军政执法处处长,杀人如麻,有“屠户”之称。1914年春参加镇压白朗军。同年6月,被袁任命为陕西都督,镇压陕西革命党人,不久改为咸  相似文献   

17.
袁世凯复辟帝制蓄谋已久。早在1913年10月10日就任大总统之后,就开始了复辟帝制活动。1914年恢复“祭天把扎”,为复辟帝制大造舆论。1915年8月,袁世凯授意杨度、孙流药、刘师培等六人组织了“筹安会”,公开策划复辟帝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声讨。蔡愕在北京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极为活跃,引起了袁世凯的注目,对蔡严密侦察,派军政执法处处长陆建章到蔡愕离处搜查。蔡愕为了逃避袁世凯的耳目,防备袁下毒手,干是伪装游手好闲,不问政治,每天出入于八大胡同妓院,与妓女小凤仙颇为亲热,名传遗迹。袁世凯以为蔡愕是一个醉生梦死、…  相似文献   

18.
少年时的袁世凯也曾单纯,阳光。有一年,家里唱堂会,请来南京诸多名角献艺。戏演到高潮,抚养袁世凯长大的叔父袁保庆触景生情,对只有10来岁的袁世凯意味深长地说:“官场犹如戏场,你看台上演的这些忠孝节义、生死离别,何等生动逼真,使人闻之动心,观之泣涕,但这一切都是假的。戏子之难,就难在把假做成真。官场也是这样子,最大的本事就在于装假的做工技巧。”  相似文献   

19.
论岑春煊     
岑春煊(1861年4月11日——1933年3月2日),字云阶,广西西林人。清末,几与最有权势的疆臣袁世凯齐名,有“南岑北袁”之谓;民初,更成为反袁派的要角和资产阶级政治派别的重要领袖,但进步有限;护法之后,渐入颓唐,反对以孙中山为代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对袁世凯的认识是经过从怀疑、防备到放松警惕,从一度支持袁世凯到彻底认清袁世凯并高举反袁大旗这样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按时间顺序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从南北和议至1912年8月下旬,这段时期孙中山是怀疑袁世凯的,是防备着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