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提高出土饱水漆木器脱水定型的效率,采用水溶性丙烯酸树脂对饱水漆木器进行了脱水定型试验,研究了不同状态下丙烯酸树脂对饱水漆木器的脱水效果。结果表明:使用水溶性丙烯酸树脂作为脱水定型材料,其脱水速率与相同浓度的PEG600相比提高了61%;脱水后器物外观尺寸最大收缩率为1.9%;抗吸湿性能提高了29.8%;脱水后器物的强度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2.
50年代在河南信阳长台关发掘出土了一批战国时代的漆木器,经受了二千余年地下水和各种菌类的侵蚀,木胎极度腐朽,绝对含水率高达1562%,其强度根本支撑不住自身的重量,所以只能在水中保存。采用蔗糖溶液浸渗加固饱水漆木器的木胎,克服了其它方法不易渗透或对漆皮有重大损伤的缺陷。它对不同含水率、不同树种都能适用,而且还具有可逆性。该方法设备简单、工艺简便,极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乙二醛脱水加固定型古代饱水漆木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遗产》2004,(3):62-62
湖北省博物馆从1973年开始研究乙二醛脱水法脱水、加固、定型古代饱水漆木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乙二醛,一般是20%—50%的水溶液,在水溶液中以水合物存在,极易溶于水及许多有机溶剂中,易起聚合作用。采用乙二醛作为替换水分子的填充物,是由于乙二醛本身是水溶液,能渗透到器物组织细胞中,并随着脱水的进程逐步在器物中聚合。聚合物在器物内部生成时,器物组织细胞在失去水份时所产生的拉拢力(即收缩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遗产》2004,(3):62-62
1957年、1958年河南省信阳长台关2座战国墓出土了700余件漆木器。这些漆器大都为木胎,胎质厚重,木质纤维素严重降解,木胎腐朽,含水率一般都在600%左右,有些泡桐木甚至高达1562%,器物的脱水定型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在90年代初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工学院联合完成了这批漆器的脱水定形研究,以蔗糖作主要填充  相似文献   

5.
夏璐 《江汉考古》2013,(1):113-116,2
出土饱水木质文物的保护是文保中的难点,本文探讨用可溶性淀粉、助溶剂等组成的脱水加固定型材料对出土饱水木质文物进行处理。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对处理前后的木质文物的各项收缩率、裂隙、扭曲及变形等外观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该种脱水加固定型材料与出土饱水木质文物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处理后的木质文物保持了器物的原形及木质原有的色泽、质感。  相似文献   

6.
从木材干缩的一般理论出发,探讨了古代饱水木材脱水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阐述了古代饱水木材与新鲜木材的区别,提出饱水木材发生形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同现代木材一样,是由于氢键缔合的结合水挥发,从而引起干缩和开裂。要保持脱水后的定型一方面要加固细胞壁外壁,更重要的从细胞壁内壁进行加固。  相似文献   

7.
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陕西省考古所)发掘凤翔雍城秦公一号大墓期间出土的一件饱水糟朽残破漆盂,无法用其他方法对其脱水定型。而沙堆自然干燥法"也只适于处理含水量低(50%左右,最高不超过100%)、木胎质地保存较好的漆器,而不适于处理饱水糟朽漆器。为此,对此方法做了技术上的改进和实验研究。采用乳香胶丙酮溶液加固一沙堆自然干燥法对饱水糟朽残破漆盂脱水定型和修复加固。结果表明,漆盂最大长度的收缩率为零,最大宽度的收缩率为1.3%,绝对含水率为180%;漆盂无变形,彩绘色泽光亮饱满,效果满意。脱水定型机理为用乳香胶丙酮溶液加固、沙堆严格控制脱水速度和用沙堆束缚固定变形应力三重措施抵制消除了饱水糟朽漆盂脱水定型过程中的变形应力,使其脱水定型获得成功。结果提示,本方法打破了"沙堆自然干燥法只能处理含水量低,木胎质地好器物的条件限制,而可对饱水糟朽漆器脱水定型,它比原方法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采用P EG复合液(P EG+二甲基脲+尿素)脱水加固定型出土饱水残损漆木器获得成功。在某种特定的条件和工艺下,被P EG复合液饱和的残损漆器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可实现器物的整形修复和干燥定型同步进行,此法具有可逆性。  相似文献   

9.
考古出土饱水竹、木、漆器脱水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木都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组成的有机物质。考古出土的竹、木、漆器在地下埋藏了千百年,长期受到地下水和多种盐类及微生物等的侵蚀,糟朽情况严重。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如湖南、湖北等地出土的竹、木、漆器都吸饱了水分,有的含水率竟达1900%。这些饱水竹.木、漆器若不进行科学处理,一旦水分挥发干燥后,便会发生收缩变形和开裂,直至毁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善饱水木质文物脱水定型技术保护的定型效果、操作周期以及环保经济性,本研究以田螺山遗址、河姆渡遗址和茅山遗址出土的3种饱水木材试样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以水溶性单体丙烯酰胺(AM)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为反应物的单体聚合-冷冻干燥联用法的研究。首先在水体系中选取不同比例的AM和NVP在水溶液中聚合,并根据聚合和冷冻前后的体积变化率控制在±5%以内的标准进行聚合体系的筛选。然后选取其中5组符合条件的聚合体系对3种饱水木材进行脱水定型处理,当在聚合体系中AM和NVP的质量分数总和不高于7.5%时,经单体聚合-冷冻干燥联用法处理后的试样的尺寸变化率可控制在±5%以内,达到良好的脱水定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清雕漆描金宝座的材料和工艺,对胎体制作切片进行了显微镜观察,确定了其种属;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法分析了红漆,图谱与桐油很相近,由此可确定调漆工艺中加入了桐油。另外,结合文献,初步复原了此宝座的髹漆工艺。此研究对宝座以后的保护及清代家具及漆器的制作工艺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进行收集,分析降尘粒径分布、化学组成、显微形貌、可溶盐含量等理化性质,进而研究降尘对莫高窟壁画彩塑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的降尘大部分为地壳源矿物,对窟内壁画、彩塑带来的潜在危害是物理遮盖和磨蚀等作用,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降尘会对壁画彩塑具有潜在的盐蚀等化学威胁。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是导致壁画彩塑产生病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研究的结果为莫高窟壁画彩塑预防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PVAc和PVB改性硅溶胶加固保护陶质文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加固保护陶质物,用以硅溶胶为主体,PVAc(白乳胶)和PVB(聚乙烯醇缩丁醛)对其共混改性制成的无机-有机复合材料作为陶质物的增强保护材料,用最佳材料配方(硅溶胶30%-50%、PVAc20%-40%、PVB0.5%-1%),在常温,常压下通过浸泡工艺对古陶片进行浸渗处理,结果表明:处理后陶片的吸水率由原来的14.74%下降到5.06%,耐酸度由原来的95.53%提高到98.73%,耐碱度由原来的97.61%提高到99.34%,抗压强度提高47.09%,抗折强度提高107.9%,同时不影响陶片的外观,该材料制备简单,使用方便(浸、涂、喷均可),价格低廉,水作溶剂,无毒无害,把它作为陶质物的增强保护材料是目前最佳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针对考古出土的彩绘陶存在脆弱易毁、难以保存的问题,选择明胶和水性氟碳作为潮湿彩绘陶片的加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加固材料对4种颜色彩绘陶片进行加固,并对加固前后的强度、色差以及光泽度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表明较为理想的浓度选择为明胶在1%左右,水性氟碳浓度在20%左右。同时,对有底层和无底层两种类型的彩绘陶片进行加固对比实验,发现经明胶加固及老化后,有底层试样的色差和光泽度变化比无底层试样小;经水性氟碳加固后,有底层试样的色差和光泽度变化比无底层试样小,但老化后,则相反。在实践应用时,选用这两种材料对盱眙出土的一组潮湿彩绘陶进行了抢救性加固保护,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乙二醛聚合物加固饱水梓木文物在自然环境或者博物馆存放时,受环境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会导致文物发生劣化。本研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了乙二醛聚合物脱水加固饱水梓木试样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环境中性能与微观结构变化。结果显示,饱水梓木文物材料经乙二醛聚合物脱水加固后,乙二醛聚合物与梓木细胞壁结合紧密,部分填充于梓木细胞内加固梓木细胞壁。试样在25℃和50%RH环境中试验30 d其结构和性能无明显变化。在60℃和50%RH环境中试验30 d,试样内部的乙二醛聚合物逐渐均匀附着于细胞壁且表面平滑,试样横截面断口平整;但试样表面的乙二醛聚合物逐渐消失,暴露出木材本体。在25℃和95%RH环境中乙二醛聚合物吸湿性明显增强,其与水的结合能力高于梓木细胞壁,乙二醛聚合物与细胞壁之间的结合被破坏,失去加固效果,但仍填充于细胞中。最后分析了温湿度对乙二醛聚合物加固饱水梓木性能与结构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试样在吸湿和脱水过程中乙二醛聚合物与梓木细胞壁的结构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6.
防霉防蛀装裱粘合剂SDK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代度为0.6-0.8的变性淀粉粘合剂SDK具有与小麦面粉浆糊相似的书画装裱特性,其对各种书画材料的影响小于面粉浆糊。SDK粘合剂的防霉防蛀性能改变了在面粉浆糊中添加防霉防蛀剂的传统方法,有可能成为替代面粉浆糊的新一代书画装裱粘合剂。  相似文献   

17.
书画文物及中国的传统卷轴装裱形式因材质为纸和绢,质地脆弱易损,出现断裂痕是最为常见与普遍的一种损伤情况,严重者会对文物造成致命伤害。因此,需要研究分析导致书画及裱件产生断裂痕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修复断裂痕的方法。通过运用贴条加固的方法修复书画文物的断裂痕,并在装裱成卷轴形式的过程中,始终按照平薄柔软的装裱目标,进行各工序的操作,从而使原先劣损的书画恢复原貌,得到保护与新生。要使书画文物,特别是卷轴书画能得到长久安全的保存,创造适合的保存与展示环境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8.
The site of Kharaib al-Dasht, located on the northern coast of Failaka, is a late Islamic settlement with an extensive fishing infrastructure. It has been excavated since 2013 by the Kuwaiti-Polish Archaeological Mission. The ceramic assemblage collected so far exceeds 18,000 fragments. The sherds underwent technological and typological analyses, which demonstrated a wide diversity of local common kitchen wares, consistent with the needs of households specialised in fishing. A considerable percentage of imported vessels was brought to Failaka from the Arabian Gulf and Persia, though Far Eastern luxury tableware was also attested.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socioeconomic role of Kharaib al-Dasht in the context of trade exchange on the microregional (Kuwait) and macroregional (the Gulf, South and Eastern Asia) scales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相似文献   

19.
乙二醛脱水加固定型曾侯乙墓和包山楚墓彩漆主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中行  程丽臻  李澜 《文博》2009,(6):463-467
采用湖北省博物馆陈中行研究员发明的乙二醛复合液法脱水加固定型曾侯乙墓和包山楚墓出土的彩绘漆棺,漆棺脱水处理后色泽正常,保持了脱水前的色彩,未发生开裂变形,强度与脱水前相比有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