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鲁迅与郁达夫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朋友关系,而是近乎亲人。郁达夫说鲁迅是伟大的,在文品和人品上都可算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对他崇敬之至;而鲁迅对郁达夫的小说,也很推崇。鲁迅与郁达夫有很多相似的人生经历。他们都是异常敏感的人,这种性格来源于早年的经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家道中落这一条。鲁迅少年丧父,郁达夫从小失怙,家道中落,寡母抚孤,在两人的心灵上都留下深刻的影响。鲁迅说过:"有谁从小康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  相似文献   

2.
蔡旖陶 《神州》2012,(20):50+52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有过一句名言:"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随着幼儿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特别是钢琴)在早期教育的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发现而得到重视,因为,音乐在儿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鲁迅的研究以至于阅读,现在似乎相当沉寂了。鲁迅确实是我们的"民族魂",解放后一下子把他变成了"民族神",尤其是把他作为一个搞一切极"左"运动时的打人工具,这就使人们很怕鲁迅了。实际上,这是完全歪曲了鲁迅,甚至毁了鲁迅。现在是:对鲁迅歌颂的老调子已经唱完,而切实的新研究又不敢讲,所以鲁迅就被冻在那里,或被误解  相似文献   

4.
正硬骨头的鲁迅没有丝毫奴颜媚骨,这是众口一词的公论。由之我想,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文化遗产,倘用一语来概括其思想之精髓,那便是:抗拒为奴。自1907年倡言"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至1936年临终前奉劝"大朋友","我们既然生着人头,努力来讲人话罢!"可以说,鲁迅30年如一日地抗拒为奴,用他的"金不换"教育国人:万勿安于奴隶生活,更不可甘为奴才,而要做一个挺直脊梁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文物》1956,(10)
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美术家们,为了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创作许多新的作品。北京鲁迅博物馆最近收到了各地版画家们新创作的版面。这些创作的内容有鲁迅像、鲁迅生平事迹、鲁迅故乡风景和鲁迅著作的插图,包括李桦的"鲁迅在木刻讲习会"、黄永玉的"鲁迅与木刻青年谈珂勒惠支版画"、赵  相似文献   

6.
张春茂 《民俗研究》2017,(6):95-101
鲁迅在早期论文《破恶声论》中提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观点,一方面批判了近代唯科学主义的偏至,另一方面则肯定了民俗存在的价值,提出了独特的民俗观。它的形成根源可以追溯到鲁迅儿童时代参与民俗活动的经验与记忆,其中既有温暖明亮的一面,也有幽暗深沉的一面。绍兴地方戏中"无常"和"女吊"的形象在鲁迅的精神发展历程中不断生长、升华,成为最能概括其思想内核的象征物。虽然经过西方新学洗礼后成长为启蒙者,但是鲁迅仍将自己置于旧时代过来人的位置上,在文学创作中着力描绘他所熟稔的故乡风俗与底层人物,展示了启蒙理想难以实现的时代困境。在面向未来的文化建设、民俗革新的问题上,鲁迅采取开放的"拿来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  相似文献   

8.
从1912年到1926年,鲁迅在教育部任职长逾14年,这段经历被其对头、批评家陈西滢等人称作是他的"污迹"。即使鲁迅为此同陈西滢论战,针锋相对,但仍解脱不了身后的非议。鲁迅  相似文献   

9.
"鲁迅风波":当代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侧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著作已成为经典,不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思想史上,都是公认的事实.而且这在鲁迅生前业已发生,是在各种思想争论中历史地形成的.自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以来的20余年间,鲁迅及其思想又遭遇挑战,这已不是经典形成的话题,而是挑战经典本身,由此而引发的纷纭评说,人称"鲁迅风波"."鲁迅风波"虽经几起几落,但其背后隐藏的,不啻是鲁迅经典文本的现代阐释,尽管阐释有严肃的,也有调侃的,但都是借阐释鲁迅以表达某种当代思想诉求.因此,关于鲁迅的不同层面、不同取向的论争,凸显的无疑是当代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正自从《画杨桃》登上了小学课本,相信会有很多北方孩子对这样一种有着"星星"横截面的水果感到好奇。不过随着现如今物流行业的发达,这种好奇其实并维持不了多久,想吃杨桃,去超市买一个就好。而在过去,在鲁迅那个时代,这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办到,鲁迅"偶从上海店里觅得,给北方人看,他们就见所未见,好像看见了火星上的果子。"而提到这种水果的,鲁迅也是不吝赞美地写道"此物初吃似不佳,惯则甚好,食后如用肥皂水漱口,极爽。"他在《三闲集》中直接写道:"我所最爱吃的是‘杨桃’"。  相似文献   

11.
正鲁迅是将人性看得透彻,揭得透底的。不过看人看到骨子里的鲁迅却仍会上当。1934年5月15日,鲁迅收到史济行从宁波发来的信,先说曾与柔石、殷夫等人拜访过先生;再说"鉴于国内文坛之消沉",正筹编一本《新文学》月刊,并列出一大串已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最后是请鲁迅"惠赐大作"。鲁迅编辑《语丝》时,史济  相似文献   

12.
一鲁迅是全民族的鲁迅鲁迅的作品近二三十年来,在中大学课程及其他一些读者中,渐渐出现了一些困难局面,因而不得不在某些语文课程中减少一些或更换一些。这一现象迟早是会出现的。原因是,解放以来什么都要拉到"阶级斗争"上,甚至说在学校里,阶级斗争必须是一门主课。数学、化学等是很难扯上阶级斗争的,于是,鲁迅的作品,自然就被拉来充了数。教师不得不为此勉强陈说,学生  相似文献   

13.
鲁迅戒烟     
林颐 《文史月刊》2014,(4):70-71
鲁迅给人的印象之一,就是他很喜欢抽烟。鲁迅的画像,许多是鲁迅手指夹烟的形象。可是,事实上,鲁迅一生为烟所苦,戒之而不可得。1925年9月30日,鲁迅在写给许钦文的信中说:"医生禁止吸烟、禁止喝酒。所以现已不喝酒而少吸烟,多睡觉,病也好起来了。"可见,鲁迅早就意识到吸烟和健康的关系,并且有戒烟的想法和行为,可惜他坚持不了。同年11月,鲁迅又给许钦文去信,说道:"医生禁喝酒,那倒没有什  相似文献   

14.
<正>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水利重点工程建设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工作大局,加快建设,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全省水利的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水环境保护能力和服务民生的能力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基础保障。"十二五"以来,全省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呈现规模大、投资多的良好局面,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水利重点工程  相似文献   

15.
正在新一轮初中数学课改的大背景下,特别是随着扬州市"建设高效课堂"的稳步推进,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一切围绕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具有差别性和多样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尝试进行了分层教学。一、何为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  相似文献   

16.
正鲁迅一生骂过无数人,在我看来,骂得最狠的莫过于郭沫若,说他是"才子加珂罗茨基(流氓痞棍)"。郭沫若被骂是因为他先去惹了鲁迅,说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性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人物",甚至骂鲁迅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谛)!"  相似文献   

17.
陈漱渝 《百年潮》2006,(10):62-65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他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坦言,他之所以能以这些小说为中国的新文学奠基,"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相似文献   

18.
一、鲁迅思想究竟是前期重要还是后期重要在我零星看见过的近若干年研究和评论鲁迅的文章中,以及之前抗日战争时期对鲁迅的评价文章中,一般都着重在歌颂鲁迅思想的后期,即1927年后的思想,也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反对南京中央专制政府的思想。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有一段对鲁迅的极高评价,是:"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  相似文献   

19.
谷志军 《神州》2014,(3):52-52
<正>《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查阅了很多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上在分析这篇课文时都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做为重点。这些资料都提到"抑"的内容是"切切察察"的絮说,"大"字的睡相,烦琐的礼节等。"扬"的描写是阿长买回《山海经》。诚然能让作者和读者对长妈妈肃然起敬的原因就是长妈妈买《山海经》这一折的描述。然而文体所限鲁迅先生对长妈妈买《山海经》的经历无法进行描述,因为他没有亲历,也没听  相似文献   

20.
一鲁迅先生的纪念会,70年来不知开过多少次了。在中国,鲁迅至今是个大话题。概括说来,从鲁迅逝世的1936年到1980年代初,“鲁迅话题”是百分之百的“政治话题”。此后,鲁迅话题逐渐被移出政治范畴,挪进学术领域。近20多年,鲁迅话题由“在朝”转向“在野”,随即在学界与民间展开“鲁迅争议”,王朔,是这场争议的发难者。到了新世纪,“鲁迅争议”衍生了“还原鲁迅”的愿望。就我所知,不论是鲁迅的“捍卫派”还是“质疑者”,近10余年出版的鲁迅专著大幅度超越旧有尺度,试图描述真实的鲁迅。旧史料出现新的解渎,一些新的史料披露了。其中,最可注意的声音来自鲁迅后代:先有2002年周海嬰回忆录《我与鲁迅七十年》,后有2006年海婴先生大公子周令飞在交通大学的一场讲演,这位鲁迅的长孙直截了当问道:“鲁迅是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