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到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科举考试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将近1300年。不少人为达“登科”目的,在科场中作弊,手段有夹带,代考,泄卷,疏通关节,贿赂监考、阅卷、审卷等。  相似文献   

2.
《大清律》规定:“(科举考试)考试官同考官,及应试举子,有交通、嘱托、贿买、关节等弊,问实斩决。”  相似文献   

3.
科场作弊与反作弊如同魔道竞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关节作弊是科举时代隐蔽性最强的一种舞弊手段。本文主要依据清宫原始档案,披陈清代科场上关节作弊的诡秘与泛滥,阐释清政府为防范关节作弊而推出的一系列独特举措,进而透视清政府为打击关节作弊而制定的严厉的惩处律例。  相似文献   

4.
《历史研究》2022,(5):115-135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度是中国隋朝至清朝沿用了1300多年封建王朝遴选人才的重要制度,对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广西地区科举自古落后于中原地区,但在明清时期广西科举进入了一个全盛发展时期,作为广西科举的一部分,南宁府科举也获得较快发展.南宁府科举中式人数虽占广西总数比重不大,但明清时期也快速发展起来,这与明清时期南宁府的经济发展、文...  相似文献   

6.
陶易 《文史天地》2010,(4):60-63
<正>以对联揭露科场舞弊,这绝对是中国特色。洋文无对联,也就少了这样的幽默。清代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期,也是科场舞弊案件的频发期。从顺治到光绪,大大小小的科场案不下数十起,其中轰动一时,诛戮  相似文献   

7.
陶易 《文史天地》2013,(4):56-59
这些高龄高生之所以对科考孜孜以求,也许是他们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缘故吧。我国的科举制度从隋唐到明清,虽对考生有一定的身份或其他限制,如倡优、皂隶出身者和居父母丧者不许参考,但对考生的年龄从未有过任何限制。自唐代以来,高龄中举及第者历代皆有。尤其是在清代,高龄及第还被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前,科举是读书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出路,但科举取士,人数毕竟有限,大批的落榜考生找不到出路,“仕途淹滞”,心存不满,有时也会成为一种社会问题。雍正时期,政府就开始采取措施,解决落榜生出路。  相似文献   

9.
本源站     
《文史天地》2008,(5):71-72
从“倒楣”到“倒霉” 据考证,“倒楣”一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因此,科场之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为了求个吉利,在临考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这根旗杆为“楣”。  相似文献   

10.
如作者所言,当下各种考试的作弊者,真是幸福得很!满清统治者兴兵入关统一全国后,为了笼络和网罗知识分子,顺治元年宣布沿袭明朝惯例,按期开科取士。顺治二年在北方数省举行乡试,录取了清朝首批举人;顺治三年在北京举行会试,录取了开国的首  相似文献   

11.
<正>读了本文,禁不住要联想到现在某些地方的高考、公务员考试。作弊之风,何时真正能止?中国科举制度始建于隋朝,完善于唐代,中经宋、元、明、清,由盛而衰,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废除,历时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不仅影响古代教育发展、人才选拔、仕官任用,而且影响了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2.
“雕者,以形显神、以灵势真也。拟天地、山水、草木、鱼虫于心,以形取势,以力应场,以态显道也;乐者喜之、观者会之、识者化之。”  相似文献   

13.
张瑞龙 《清史研究》2020,118(2):73-91
恩诏广额是明清科举考试中因皇帝特恩增加录取的一次性扩招名额。与生员学额和乡会试中额等逐渐成型的定额不同,恩诏广额是介于成型制度、习惯性规则和统治者的自由裁量之间的问题,显示了君主制与科举制的互动。本文旨在考察明清恩诏科举广额制度的原委及其具体实施和调整状况,以及背后因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概括恩诏广额的常例、定额和类型,探究明清两朝恩诏科举广额制度的异同与演变,以为进一步探讨明清科举制度的源流递嬗和明清政治异同,提供一特殊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广西的学校教育,分为官办教育和民间私人教育两个不同层次。 一、官办教育和科举制度 明朝实行科举授官的制度,所以从朱元璋起一直把地方官办学校教育看成为明朝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  相似文献   

15.
帝汶很早即与中国有来往。明清时期,同为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门和帝汶相互往来频繁。本文就所掌握的资料,综合论述明清时期澳门人在帝汶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赵世芬 《山茶》2009,(9):141-149
车出贵阳向北,奔行在高速公路上,我望着窗外失神。两旁的景物如出一辙地出现、消失,让人感到一种寂寞的困倦,实任想不到自己身处“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我离开遵义客居贵阳已有十余年,虽然时常往返于两地,但大都事务缠身,不辨身后何处。这次让我写写自己的家乡,才恍然觉得,遵义之于我,已经是既熟悉又陌生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上的官场政治中,“门子”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元素。今天,“门子”不存在了,但“门子”的阴魂似乎还在一些地方的某个时候出来游荡。  相似文献   

18.
明清河南自然灾害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旱、涝、蝗、盐碱、风、沙、雹、震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明清时期河南省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主要原因及所采取的对策,认为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水利事业的衰落是当时自然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今日仍应引起注意。而当时人们所采取的诸多对策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15世纪初,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居民开始移居暹罗。到20世纪初,华人移居暹罗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历史上华人向暹罗移民的高潮。不少华人与暹罗妇女通婚,定居于此,并遵从暹罗的习俗、文化,逐渐被暹罗人同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