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丽丽 《神州》2012,(36):150-150
新课程实施以来,计算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计算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显然我们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虽然活跃起来了,场面也显得热热闹闹,但是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之后,我们却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了,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矫正,进而提高学生的笔算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毛兴任 《神州》2011,(7S):44-4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3页),主要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竖式写法,是在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学会笔算的方法,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翠莲 《考古》2016,(4):91-101
一、问题的提出商王朝疆域的四至是先秦历史与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与此相关的古代文献记载有限而模糊。近代考古学传入以后,学者们尝试利用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对商王朝的疆域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1],但所得结论仍存在着不小的分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商"的内涵及外延的多层性,以及对界线理解和把握的多样性。本文将"商"解析为三个层次:商王  相似文献   

4.
晚商时期商文化东进通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商时期商文化进入海岱地区至少通过两条通道,其一由古黄河、古济水、古泗水沟通中原与海岱进而连通至江淮中下游地区,可称为水路.另一通道大体是商末征人方路线.通道主要功用很可能是为了控制鲁北的海盐及保障长江下游地区的铜锡原料的北运.  相似文献   

5.
晚商时期商民族文化特性的确定,对于厘清商人自身文化发展脉络,辨识夏商周三个不同民族文化基因的异同至为重要.本文结合历年来的考古资料,从建筑、墓葬、青铜器、陶器、祭祀、占卜等六个方面对晚商时期商民族文化的特性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商王朝东征与商夷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昭峰 《考古》2012,(2):61-75,109
商王朝东征始自中商仲丁时期,此后直至商末,商王朝持续对东方夷族用兵。商王朝东征对商代的历史和商夷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推动夷族商化,二是商夷之间长期对峙,并导致夷族内部的分化。中商时期商王朝东征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并掠夺资源,晚商时期几次大规模的东征是征伐不服于商王朝的以人方为代表的东夷族。  相似文献   

7.
商国号考说     
有关商国号的由来与取义,迄今的研究仍有许多不明确之处;又文献中,普遍存在着殷商混用或殷商合称的情形。本文指出:商是本号、自称,殷是别号、他称。商早于殷。商起初是作为族名使用的,这一族名出现于该族凤凰图腾成立以后,时间上不晚于传说中的商族始祖契;商族名形成的地域,则应在东方,今鲁西南地区。又商从族名上升为“有天下之号”即国号,始于汤;汤定“有天下之号”为商,不仅光显了商族的功绩,而且具有神化其政权的功用。至于商之别号、他称“殷”,本起自周人之泛称东方民族为夷;周灭商以后,周称商为殷也并不含贬义。  相似文献   

8.
商王朝考古学编年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期以来 ,研究者先后提出过不同的商王朝历史的考古学编年框架。其中最有影响的包括 :二里头———二里岗———殷墟三阶段说 ,二里岗———殷墟二阶段说。近年由于小双桥遗址、洹北商城遗址以及邢台曹演庄、东先贤一带的考古发现 ,一个新的商王朝历史编年框架逐渐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9.
范金民 《安徽史学》2011,(2):42-53,128
清代前期上海作为南北洋航运中心,既是南北商品流通格局变化下的产物,也是清廷商品流通政策变化下的产物,海运业在上海的早期兴起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上海的兴起并迅速崛起,是建立在全国各地地域商帮的大规模商品流通基础之上的。上海的海运业者,来自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其中势力最大者,是上海及其邻近沿海地区崇明、南通三地之人,单个大船商,通常拥有数十号船只。上海海运业内部,船商与船户、耆舵、水手等航运业人员,船商与客商、与豆业字号,与豆行、饼行、油行、保载行等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上海,船商不仅在航业中居于中心地位,而且发挥出领袖百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原商文化的北渐及商王朝势力的北向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里岗下层早商文化的分布范围主要在郑洛地区。二里岗上层一期,商文化主要向北方扩展,此时商文化聚落遗址已蜿蜒扩展至太行山以北的壶流河流域,北易水流域以南地区已成为早商文化的分布区,并可能被早商政权所控制。同时,商文化沿黄土高原东、南两翼的拓展,恰好形成了针对此时商文化西北方的"钳形包围"或"犄角"拱卫之势。中商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点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北中南部的分布比较密集。殷墟文化时期,商王朝的政治疆域格局大体与中商文化基本相同,只是商文化分布区在北方已完全回缩到北易水流域以南。虽然殷墟式青铜器向北、西北传布很远,到达长城以北及河套地区,但这些商代铜器都是脱离殷墟文化陶器群孤立存在的,不能以此为据来确定殷商文化的分布范围。商文化向北方的扩张与退缩,是与商人的进退相联系的,反映了商王朝政治势力的北向消长。  相似文献   

11.
先商文化新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在对郑州近年发现的洛达庙文化遗存与豫东杞县鹿台岗先商文化遗存的比较研究中 ,发现洛达庙类型的文化遗存同鹿台岗先商文化的关系密切。早商二里岗文化来源于本地的洛达庙类型 ,而后者又是从豫东鹿台岗先商文化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2.
本以层位关系为基础,对出土器物进行类型学分析,将老牛坡商代遗址分为四期,第一期时代相当于二里岗下层,第二期时代相当于二里岗上层,第三期时代相当于殷墟一、二期,第四期相当于殷墟三期及四期早段。将商代墓葬分为三期,分别相当于遗址的二、三、四期。最后总结了老牛坡商化各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从商文化在南方的分布变化探讨商王朝的南土.近年,随着一批新材料的公布,我们认识到在二里岗上层至殷墟一期阶段,商文化在南方已经越过霍山,势力发展到安庆一带,并在强盛时突破石门皂市——岳阳铜鼓山一线,推进到了江西樟树市附近.而在西南方要远至商洛的东龙山,东南方达盐城龙岗.殷墟二至四期阶段荥阳小胡村和正阳傅寨两处族墓地的发现,填补了安阳至罗山一直鲜有晚商时期商文化遗存发现的空白,对殷墟二至四期商文化的南界在罗山一带提供了支持.此外,本文还总结出了南方地区商周分界的三项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了解山东大盖遗址出土商铜器的文化属性特征,提出对山东大盖遗址出土商铜器进行鉴赏分析。主要针对商虎纹铜鼎、商铜方彝以及相关兵器进行鉴赏,以铜器的造型为基础,分析了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并总结了商代铜器在外观装饰、铜金属材料加工以及铜器造型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郑州早商铜礼器年代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商分界中起着基石作用的郑州早商铜礼器群为了解当时青铜冶铸工艺,探讨商代礼制和夏商周文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以器物类型学排序、地层关系和共存陶器时代特征为依据,对其使用、埋藏年代加以辨识区分。在此基础上讨论使用年代与历史背景和埋藏中反映出的商礼。  相似文献   

16.
早商时期,商族在推翻夏朝统治的同时,迅速据有夏的故土并极力向外开拓,夏、商两大族群及其周边各族之间的迅速渗透、融合,初步奠定了商代早期四土政治地理与民族格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慧丹 《沧桑》2011,(4):33-36
商税务,即宋代征收商税的官署,设置在全国的各个州县及部分关镇。就全国范围而言,宋代商税务设置非常普遍,“凡州县皆置务,关镇亦或有之,大则专置官监临,小则令佐兼领”叫。除了在州县设置的税务征税外,政府对僻远地方,即不设税务、税场的村墟市集也普遍征收商税。虽然这一时期商税收入在国家财政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但是,税务的过多设置,加之税官收税苛暴,严重阻碍了当时商业的正常发展,从而使政府对地方场务机构的管理,尤其是对收税官吏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从邢台商代遗址中可以发现,当地烧制陶器,已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且有了明显的专业技术分工;从遗址中的铜器件小而微上,可以看出它并非使用者人人所能制造,是一种交换的商品;其骨的制造,更具有商品化的性质;当地已有流通的货币——海贝,说明当地已进入了较高程度的商品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9.
武俊华 《沧桑》2010,(1):84-85
晋南地区有较为丰富的早商时期遗存,但缺乏晚商时期遗存,考古遗存分布呈现出的这种完全不同的景象,反映了早商与晚商时期商人势力在晋南的兴衰进退,这一过程中包含了多种值得注意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20.
先商的文化与年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漳河型下七垣文化是以商族为主体所创造的商先公冥以后的先商文化,河北涧沟型龙山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有可能是商契和昭明时期即商族发祥期的先商文化,相土至冥的年代应与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一期的年代相当,但是,这一时期的先商文化目前尚未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