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78年1月上旬,新乡市博物馆从新乡市废旧品公司购得一件北魏铜造像。造像全高31厘米,佛像连座高20厘米,佛像高9.5厘米。造像为弥勒说法,高螺髻,大耳,面目清癯。宽衣,衣领作长环状裸于胸前。右手前伸,左手下垂,作"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下衣褶纹垂千须弥座前。须弥座下为一方形四足座。佛背光作  相似文献   

2.
今绍兴地区还保存有几处重要的南朝时期的佛教文物,这在南方地区是很少见的,这些文物是:南齐维卫尊佛造像:佛像高60cm多,石胎镏金,螺旋发髻,面较方圆,深目高鼻,鼻梁通于眉际,衣纹为阶梯式,下摆密褶。结跏趺坐,施禅定印。背面刻楷书铭文三行,其文曰:“齐永明六年太岁戊辰,于吴郡敬造维卫尊佛。”新昌大佛:在新昌县西南南明山。大佛依山崖雕成,作跏趺坐,施定印,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部肃穆,鼻梁通于眉际。像通高1323m,现有五层楼外护。据文献记载(详见后文),此像历经护、三僧的努力,积年方成,像成之后,僧请刘勰作…  相似文献   

3.
山东诸城出土北朝铜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岗 《文物》1986,(11)
1978年5月,山东省诸城县林家村镇青云村农民在村内取土时,于距地表深1米处发现一陶罐,内藏铜造像6件,铜狮1件。现简介如下。 1.太和十四年(490年)造像为单身立佛像(图版捌:1)。通高11、像高6厘米。佛高髫,长面,着通肩大衣,手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一圆座上。座下为四足床。佛身后有舟形火焰纹背光。背光后刻铭文"太和十四年益□□□为二□□身修一躯□□□"(图一)。 2.太和廿年(496年)王女明造像  相似文献   

4.
2004年5月,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湾子村出土5尊大型石质佛立像和4件佛像莲花座。佛像连座均高达2米以上。其中1件佛座前面刻有铭文,记此件释迦佛像雕造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这批造像与约同时期的山东青州龙兴寺造像和四川成都万佛寺造像相比,有其共同特征(如突出表现为大型立佛),也有其独特之处,被视为北周长安佛像的典型样式。这批佛像造型典雅,雕工精细,保存基本完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研究价值,是我国佛教造像由南北朝向隋唐过渡时期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5.
何志国 《中原文物》2023,(6):122-131
我国发现汉晋佛陀像超过130例,主要特征是:东汉佛像施无畏印,吴晋佛像施禅定印。咸阳青铜立佛左、右手均握衣角和袈裟形态与东汉佛像图像志特征不符,其肉髻有孔、细长眼、右撇式袈裟衣纹、莲座莲瓣扁平肥大均为十六国时期特征。咸阳青铜佛板二佛并坐的图像结构与释迦多宝佛相似,最早见于西晋竺法护所译《正法华经》,现存最早释迦多宝佛图像为十六国晚期。咸阳两尊十六国时期青铜佛像为后世混入东汉晚期M3015中。对于被盗后出土与墓葬时代特点不符的文物年代判断应当谨慎。  相似文献   

6.
延安市收藏的这座铜造像由背光、坐像及基座三部分组成,通高110厘米,宽65厘米(背光宽)。观音坐像高46厘米,头戴五佛化冠,冠两边挂多尖旗状宝缯,宝缯下垂至两肩处,颈戴悬铃的圆形项圈,胸前饰璎珞宝珠,帔帛自肩向两侧下垂至肘部绕臂后下飘至膝。下身着长裙,赤足,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两膝上各卧一相向的盘龙。该像共铸有  相似文献   

7.
1983年8月,青岛市居民杨学恕将自己收藏多年的一件北魏石造像捐赠给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像青石质,长方体,通高59、宽15、厚9厘米。像正面以高浮雕刻一立佛,佛身高24.5厘米。背后有佛光,高肉髻,细眉深目,笑容可掬。佛左臂伸出,手心向外下垂,作与愿印;右臂前伸,掌心向前,作施  相似文献   

8.
北京雍和宫法轮殿宗喀巴像前,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释迦牟尼佛像。1924年以前,此像一直作为法轮殿内的主体佛像供奉。造像手法带有印度早期艺术风格,并多有藏地特点(图一、二)。此像身高40、铜台座高22厘米,下带木质须弥座,高24厘米,后有木质背光,通高110厘米。佛像头饰螺发,肉髻凸现,呈青色,面部双眉高挑,间饰白毫,鼻梁挺直,双唇微合。像右肩袒露,披帛斜披至腋下,胸部丰满,衣纹呈水波状,双手端置胸前,右手掌向外,以大姆指结触食指成环形,左手掌心向内,作说法印。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岐山县博物馆藏有铜造像多件,现将其有确切纪年及可推断其时代的七件简介如下: 一、延昌三年佛像此像一九五七年由益店镇收购站拣选入馆。为单身坐佛,桃叶形身光,束腰须弥底坐,下设四足床架。通高11.3、像高3.5、床架高2.5厘米,重60克。床架右前足残佚。佛像馒头状高肉髻,面部方圆,双眉弯如新月,两眼微合,向下俯视,下颌近方。两肩窄瘦,双手作禅定印。身穿园领敷搭双肩的袈裟,内著僧只支。衣纹为阴刻直线纹。结跏趺坐于底座上。衣裙于座前自然下垂。身后阴刻圆形项光和身  相似文献   

10.
金申 《中原文物》2006,(5):66-70
云冈20窟佛像的图样来源属于犍陀罗-凉州系统佛像,其坐像的衣纹形式在昙曜五窟中别具一格。至云冈第2期即太和时期,以20窟佛坐像为范本的石窟佛像和单尊铜石佛像盛行一时,确立了太和时期独具特色的佛像形式。  相似文献   

11.
196 7年河北满城县孟村出土 ,现藏河北省博物馆。该立像是北魏有明确纪年的少数金铜造像之一。像通高 35 2厘米 ,通体鎏金 ,波浪式高髻 ,面短清癯 ,嘴角微翘。右手前伸 ,左手下垂 ,作施无畏印。身披袈裟 ,自右腋下斜甩向左肩 ,右肩与右臂袒露。衣纹褶皱细密 ,线条圆润 ,衣角微飘。跣足立于莲座上。莲座为四方床座 ,正面阴刻两菩萨 ,侧面为供养人 ,背刻铭文 :“延兴五年 ( 4 75年 )四月五日张次戴为佛造释迦门佛一躯。”佛身后为舟形背光 ,外层透雕火焰纹 ,内层刻火焰纹 ,上部阴刻莲纹和陶纹的项光。背光制作十分精美 ,火焰纹遒劲有力 ,顶端…  相似文献   

12.
信息之窗     
考古 文物 备受世人关注的杭州西湖雷峰塔地宫发掘工作高潮迭起,小小的千年地宫几乎成了“百宝箱”。考古人员已从开启的地宫中取出了莲花座青铜佛像、舍利函等59件珍贵文物和数百枚“开元通宝”古钱币。专家们对青铜佛像评价极高。中国考古协会理事长徐苹芳先生指出,在佛像的底座与莲花座之间,有一条腾升而上的龙,这一造型在全世界都很罕见。在舍利函内,藏有金涂塔、方形铜镜、鎏金银盒、皮带和小蓝玻璃瓶等六件珍贵文物。其中鎏金银质金涂塔通高35厘米,方形塔身边长12.6厘米,四面饰有佛祖故事的浅浮雕,塔身各面均有人物形像,记述着佛祖一生的故事。与前不久在雷峰塔的天宫中发现的金涂塔相比,这座塔的做工更为考究,造型更为精美,代表了五  相似文献   

13.
卵石刻佛像     
卵石刻佛像,1985年5月28日,在新疆库车县苏巴什古城昭怙厘大寺南20多公里的库车河河床西岸被发现。卵石呈椭圆形,长径24厘米,短径19厘米,最大厚度9厘米,下部略大,其上随形刻一佛像,跏趺坐于莲台。这是吐蕃人在9世纪中叶占驻库车时的藏传密教三十五佛中的华吉祥佛。华吉祥佛即《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所列诸佛中的第24尊。佛像偏袒,右手侧出,掌心向外,拇指曲压手心,施无畏印;左手于胸,手心向上,拇指与食指似掐一布帛。佛像头顶下大上小两肉髻,髻上作髻,眉间白毫如豆,嘴额已毁,有头光、背光双层光环,灵…  相似文献   

14.
1986年,榆林地区文管会征集到南朝刘宋时期鎏金铜佛像一尊,通高16. 3、宽7. 7厘米,重470克。高肉警,躯体清瘦,身着通肩衣、下束腰,双腿曲垂作舒相座式,左手抚左膝,右臂屈肘,右手施无畏印,脚踩覆莲座,下连四足方床,背饰园环形头光,桃形大背光,周饰火焰纹。造像雕法拙朴,衣纹形式化(图一:1)背部阴刻铭文,全文如下: “景平元年正月十四日,佛弟子王世成敬造弥勒像一躯、为亡过父母,现存夫妻、为四恩六道、法界众生但升妙果”(图一:2.图二)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发现的淳化元宝金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8年春,佛教圣地五台山修塔时挖出一批淳化佛像金钱。每枚重12克左右。钱质黄金,成色一般在90%以上。正面钱文为行书“淳化元宝”,背面铸有左立、右坐两尊佛像,像下均有莲花座;背缘正上方有砸印一、二、三、四和无戳号者共五种。钱径2.4,厚0.12,穿径0.5厘米。佛像铸造精巧,立体形隆起0.2厘米,头部五官清晰可见,躯体栩栩如生,坐佛背后有佛光屏,立像为韦驮,手持如意。  相似文献   

16.
三国、西晋时期,江浙一带佛教颇为流行,这从越窑生产的青瓷器中可窥一斑.绍兴市文管会藏有一批这一时期的越窑器,下面详加介绍:1、青瓷四系罐 西晋.1976年3月出土于绍兴县皇甫乡三条溇村.口径13、高26,5、底径20厘米(图版肆、1).直口圆唇,广肩,平底内凹.肩部压印波浪纹、弦纹及网格纹带,并在网格纹上堆贴四条状系和四佛像、佛像头饰螺状肉髻,有背光,着通肩紧身衣,跌坐式,下饰莲花座(照片二).灰  相似文献   

17.
1980年6月,河北省赤城县东兴堡乡前孤山村放牧人在村东2里的永福禅寺遗址附近发现三处佛像、佛具窖藏。1号窖出土鎏金铜坐佛7尊、布袋僧一尊;2号窖出土鎏金铜舍利宝幢亭一座、菩萨2尊、立式罗汉6尊、韦驮、托塔天王各一尊、狻猊、孔、象各一件,另有真武神一尊、莲花座2件,还出土了铭为“嘉靖四十五年八月吉日造”的小铁钟一口,装在锡盒中的木印一方;3号窖出土的主要是僧房日常用具:掸瓶、茶瓶、药罐、笔筒等。同时在寺院遗址上发现“孤山永福禅林”碑一通。  相似文献   

18.
1994年12月,青州市酒厂工地出土北魏彩绘造像一件,现介绍如下。该造像青石质,高134、宽90厘米。光背舟形,周饰火焰纹,顶尖部稍敛曲内翘,两侧及底平直,下有圆榫。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主佛高83.5厘米,螺发高肉髻,细高鼻,面相清瘦,口涂朱色,满面贴金。内着僧祗支,穿褒衣博带袈裟,手残,应是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圆形座上。头后五道同心圆头光,直径38厘米,光环分别饰以五彩。头光内饰浮雕仰莲,莲芯与佛头后髻相连,脖颈处透空。  相似文献   

19.
唐县物保管所收藏有五件唐、宋时期的佛教石刻造像,均为汉白玉石质。现分别介绍如下: 1、石佛坐像座佚。螺髻,肉髻较高。有髻珠、白毫。面相丰圆,细眉长眼,宽鼻小嘴,长耳垂肩,颈刻三道弦纹。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高腰裙,胸前系带打结,衣纹流畅。左手扶膝,右手施印。结跏趺坐,露右足,足心向上。像高109厘米,宽70厘米(图一)。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85,(11)
1985年4月,我店征集到一件鎏银铜佛像(见图)。佛像通高23.1厘米,由头光、背光、释迎坐像和佛座组成,这四部分合铸为一,浑然一体。头光高9.8、宽9.5厘米,桃形,中部以小联珠纹组成一圆形,内为八瓣莲花,其外为一周火焰纹。头顶部有四个上下两两相对的小圆孔,当为固定佛像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