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像他突然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一样,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黑喇嘛 和他那正日益壮大的队伍,突然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2.
我伯父胡家博是著名学者、“大右派”黄万里的弟子,因为替黄万里辩护也成了右派,黄万里的传记作者赵诚专程采访了伯父,并在其《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和《追寻黄万里》两本书中都给了伯父一定篇幅。当然,赵诚关心的是伯父所了解的黄万里。但是我觉得伯父的一生,除了与黄万里的那一段关系外,也还有不少坎坷、不少光彩,尤其是在已近退休之年还为中国闯进伊朗水利设计市场,也是为中国水利设计首次进入国际市场立下了头功。他应当算是那一代与多舛命运抗争的很多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吧!因“保黄”而成为右派1957…  相似文献   

3.
陈毅在上海     
《百年潮》2021,(8)
正在父亲陈毅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有许多与上海联系在一起的往事。黄浦江也许是一位有权威的见证人,它保留着不少从20世纪20年代以前到60年代中期关于父亲在上海的记忆。夜深人静时到上海滩漫步,你会听到黄浦江深情的诉说……一父亲是四川省乐至县人。他1901年8月26日出生,是20世纪的同龄人。将满18岁那年,他在成都考取官费留法的资格,因而跨出夔门东游上海,又从这里开始了面向世界的人生之旅。  相似文献   

4.
苏维民 《百年潮》2007,(10):11-19
20世纪90年代中期,杨尚昆为撰写回忆录,先后三次同中央办公厅的几位老同志一起系统地回忆60年代的农村“四清”运动。他的回忆,既谈了带领中办30多位同志去陕西长安县蹲点的经历,也谈了对“四清”运动中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新中国成立以后,我曾长期担任杨尚昆的秘书,也曾跟随他到长安县蹲点。我把他的这几次谈话整理出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悲怆的交响:竣工后的三门峡工程和戴上右派帽子的黄万里 在不能宽容不同意见的年代,黄万里独自发出反对三门峡工程的声音,其结果是永远失去对于水利工程的话语权。从此,三门峡成为他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痛,他的生命历程由此发生重大的转向。在尔后40多年的漫漫人生路上,一位水利专家和一项水利工程之间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且按编年史的方式梳理出相互关联的一幕幕历史场景。[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1983 年,我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开启了珞珈山上七年的求学生涯.读书之余,看电影、听讲座……珞珈山留下了我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瓜子,女生看电影时的标配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珞珈山求学的我们,最好或者说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周末看电影、开舞会.舞会经常在地上满是油腻的食堂举行,当然还有更小型、更即兴的——就在宿舍的...  相似文献   

7.
张博 《百年潮》2008,(8):62-64
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上海滩流行着两句话:听京剧,听梅兰芳;看足球,看李惠堂。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李惠堂所在的球队就已所向披靡,赢得的奖杯奖牌数不胜数。李惠堂曾两次出征奥运会,一次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他作为中国足球队主力球员和队长参加了比赛;另一次是1948年伦敦奥运会,他作为中国足球队教练,率领弟子征战。  相似文献   

8.
黄克诚印象     
杨第甫是20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他人生坎坷,饱经风霜,20世纪80年代卸去湖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中共湖南省政协党组书记的职务后离休,2002年10月18日去世。上世纪50年代,杨第甫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副秘书长、秘书长等要职,在新中国首任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领导下工作。  相似文献   

9.
《南方人物周刊》2009,(51):86-87
Apple的前世今生……2007年6月,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掀起了个人电脑革命,在80年代又以Macintosh彻底革新了个人电脑的苹果公司.推出  相似文献   

10.
刘志强 《炎黄春秋》2011,(10):86-91
考察中国人权史,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罗隆基作为1929年~1931年那场"人权论战"的主将,通过撰写大量的有关人权的文章,系统构建了其人权理论体系,并以此揭露国民党一党专制与独裁的本质。他的人权理论与观点不仅是他一生全部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政  相似文献   

11.
现在一般人都知道王鸿儒是一位作家。其实,他还是一位学者。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他考取了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班文艺学专业,专门从事文学这一行业可以说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迄今二十多年从未间断。而这二十多年刚好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十年,即20世纪80年代,他主要从事文学的批评和研究;后十年,即20世纪90年代,他主要从事文学的创作。他是由文学的研究、评论转向文学的创作的。而他的文学  相似文献   

12.
郑有慧 《世纪》2023,(1):74-79
<正>先祖父郑逸梅先生(1895-1992),一生做两件事,一是教书,二是写作。其实他老人家一生中最为有趣的事情是交友。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他备了好多本通讯录,以姓氏笔画为序,用查字典的方式来记录。以至于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父亲又为他老人家编排了一本新的通讯录(不包含60年代之前的朋友),里面登录的新朋友有数百位之多。从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二十年中又结交了很多新朋友,朋友们络绎不绝,或登门拜访,或讨教聊天,题词写序……  相似文献   

13.
谢霞 《神州》2011,(6):106-109
质朴戏剧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新兴媒体如电影、电视的竞争,使戏剧面临了空前的危机,各种繁复、炫目的解决方式层出不穷,如艺术剧场、政治剧场、整体剧场、多媒体制作……格洛托夫斯基独辟蹊径,他的方法很符合60年代极减主义艺术  相似文献   

14.
巴金先生的长篇小说《家》,在1931年出版时就征服了千千万万读者,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年轻人,很少没有读过《家》和他的其他作品的,就连我们这些当时的中学生少年也能如数家珍地谈论小说中的觉民、觉慧、鸣凤、梅表姐……  相似文献   

15.
赵赓 《文史精华》2008,(3):22-27
对于李鼎铭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社会,是无人不晓的一位历史人物,因为他的名字跟当时人人必读的"老三篇"中的<为人民服务>紧紧联系在一起.但是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这个名字恐怕就有些陌生了.……  相似文献   

16.
韩连赟,山东聊城人,1955年出生,20世纪70年代流浪至新疆,长期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偏僻贫穷的民丰县维吾尔人民中间.能讲一口地道的维吾尔语。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摄影。如果说。前些年。他的民俗摄影还偏重于表现民族风情的外在特征,那么,从2000年以后,他对民俗摄影的内涵和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因而其视点和表现就有了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初有一首《卖报歌》在上海滩流传。至今已有70多年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卖报童"的原型当时是一个10岁小姑娘,姓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学名,人们都叫他"小毛头"  相似文献   

18.
吴澧 《湖南文史》2013,(6):68-68
尼克松在中国最出名的,是打破了两国间多年隔绝的坚冰;他在美国最出名的,则是“水门事件”中险遭弹劾,史无前例地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辞职的总统。不过,尼克松的历史意义远不止于此。20世纪60年代初,曾因时评写得好而获过普利策奖(1985年)的美国专栏作家默里·肯普顿就说过:虽然二战名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是1952年到1960年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只是他的副总统,但“20世纪50年代不是艾森豪威尔的时代而是尼克松的时代。这是中产阶级的下层以此公领衔,开始在美国历史上勒石留名的十年”。  相似文献   

19.
作者是1964年下乡到市郊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1971年底招工离开农村。他以其亲身经历,以格律诗的形式,完整地追记了从下乡插队到招工进城这一时间历程。这里,有涉世的单纯,劳作的辛苦、生活的磨砺、农村的认知、思想的变化……。读之,对了解、认识、丰富、深化20世纪6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定会有作裨益。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领导人,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界的一位巨擘,他一生著述1400万字。20世纪20年代,他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写下了大量著作。他身体原本很强健,但1926年初因便血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刀后,却时时被疾病缠绕,直至1929年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